鴟星

鴟星

鴟星,是一種天上的魚,相傳做出象徵鴟星的魚形物品放在屋子上,就能禳除火災。是漢代根據想像塑制的一種“海獸”,取其海獸厭勝火災的傳統意義。相傳唐代寺觀殿宇上安放魚形靈物的習慣即由此而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鴟星
  • 釋義:是一種天上的魚
  • 作用:禳除火災
  • 出處:《蘇氏演義》
《蘇氏演義》:“案漢以宮殿多災,術者言天上有魚,號鴟星,宜為其像,冠於屋以禳之。唐以來寺觀殿宇,尚有為魚形尾指上者,不知何時易名鴟吻,狀亦不類魚尾。”
《唐會要》:“越巫言海中有魚虬,尾似鴟,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於屋上,以厭火祥。”
不管是海中獸精,還是天上魚星,古人認定它是水族,奉它於高高的屋脊之上,彰顯“水克火”的五行之義。
鴟星用途可以視作是類似蚩尾,不過蚩尾是獸形,而是鴟星是魚形,兩者疑非一物。蚩尾有寫作鴟尾,或稱鴟吻螭吻,就是龍生九子之一,性好“吞”,使其立於屋檐上吞火。中國古代建築,蚩吻成為傳統建築一個代表性構件,它既是防火的符碼,又具有裝飾美,而它的實用工藝價值,則是處在正脊與垂脊交匯部位,對於構件起著固定作用。它是建築物的最高點,那插向蚩吻的寶劍,其實就是避雷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