鴝

鴝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鳥類的一屬,體小,尾巴長,嘴短而尖,羽毛美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鴝
  • 外文名:mynah; Erithacus species (various)
  • 拼音:qú
  • 注音:ㄑㄩˊ
  • 繁體字:鴝
  • 部首:鳥
  • 部外筆畫:5
  • 總筆畫:10
  • 繁體部首:鳥(部外筆畫:5,總筆畫:16)
  • 五筆86&98:QKQG
  • 倉頡:PRPYM
  • 筆順編號:3525135451
  • 四角號碼:27627
  • UniCode:CJK
  • 統一漢字:U+9E32
基本解釋,詳細解釋,古籍解釋,康熙字典,說文解字,說文解字注,音韻集匯,上古音系,廣韻,蒙古字韻,鳥類:鴝,

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鴝)
qúㄑㄩˊ
1. 〔~鵒〕鳥,能模仿人說話。亦稱“八哥兒”。
2. 鳥類的一屬,體小,尾巴長,嘴短而尖,羽毛美麗。
方言集匯
◎ 粵語:keoi4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鴝、鸜qú
〈名〉
鴝屬鳥 [myna],身體小,尾巴長,嘴短而尖,羽毛美麗。如:鴝鵒(又叫“八哥兒”,全身黑色,頭及背部微呈綠色光澤,能模仿人說話);鴝眼(鴝鵒眼)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亥集中】【鳥字部】鴝
〔古文〕𪁖𩿩《唐韻》其俱切《集韻》權俱切,𠀤音劬。《說文》鴝鵒。《爾雅翼》鴝鵒,似鵙而有幘,飛輒成羣。字書謂之哵哵鳥。一名鴝𪃪。一作鸜。《山海經注》鸜鵒,鴝鵒也。《正字通》又名八哥。幽明錄云:五月五日,翦其舌端使圓,敎令學語,能人言。
鴝掇,蟲名。《列子·天瑞篇》蝴蝶胥也。化而為蟲,生灶下,其狀若脫,其名曰鴝掇。鴝掇千日,化而為鳥,其名為乾餘骨。
《廣韻》古侯切《集韻》居侯切,𠀤音鉤。《廣韻》鴝鵒鳥。《集韻》鵂鶹也。
《集韻》居𠋫切,音冓。鳥聲,雉鳴也。

說文解字

【卷四】【鳥部】鴝
鴝鵒也。從鳥句聲。其俱切

說文解字注

(鴝)鴝鵒也。今之八哥也。左氏春秋昭二十五年。有鸜鵒來巢。鸜本又作鴝。公羊作鸛。音權。穀梁作鸜。亦作鸛。考工記作鸛。亦作鸜。郭注山海經雲。鸛鵒、鴝鵒也。按句瞿音同。作鸛音權者、語轉也。鴝與隹部雊各字。從鳥。句聲。其俱切。四部。

音韻集匯

上古音系

字頭聲符韻部對應廣韻小韻擬音註解
koː
ɡo

廣韻

字頭小韻反切聲母韻母韻目調韻系韻攝廣韻目次高本漢王力李榮邵榮芬鄭張尚芳潘悟雲蒲立本推導現代漢語古韻羅馬字有女羅馬字註解
其俱
平聲
三等
合口
上平十虞
gi̯u
ɡĭu
ɡio
ɡio
ɡɨo
ɡio
guə̆
qu2
gyo
giu
鴝鵒亦作鸜周禮曰鸜鵒不逾濟
古侯
平聲
一等
開口
下平十九侯
kə̯u
kəu
ku
kəu
kəu
kəu
kəw
gou1
ku
kou
鴝鵒鳥又音衢

蒙古字韻

字頭八思巴字八思巴字(修正)八思巴字(其他形式)音譯音譯(修正)音譯(其他形式)擬音聲調註解
ꡀꡦꡟ
kÿu
gy
平聲

鳥類:鴝

robin
(上)緋紅鴝鶲,(中)歐亞鴝,(下)美洲鶇(上)緋紅鴝鶲,(中)歐亞鴝,(下)美洲鶇
與歐亞鴝(Erithacus rubecula)相似的鶇或類似鶇的多種鳥類(屬雀形目〔Passeriformes〕鶇科〔Turdidae〕)。聊鶇包括亞鴝屬(Erithacus)、林鴝屬(Tarsiger)以及少數近緣屬,約十餘種。代表種為歐洲鴝,在歐洲繁殖;體豐滿,長14公分(5.5吋),喙小,上體褐色,腹白色,面和胸赭橙色;全年可聽到其高音調的鳴聲;在洞穴或裂縫內營巢。印度鴝(Saxicoloides fulicata)長約15公分(6吋),羽衣黑色,有白色肩斑,下體有淡紅塊斑。鶇屬(Turdus)典型的新大陸鶇,尤其是美洲鶇(T. migratorius),長25公分(10吋),上體灰褐色,胸赭色,在北美各地繁殖,築堅實的杯狀巢,由淤泥黏合而成。澳大利亞和紐幾內亞的鶲科(Muscicapidae)數種沒有親緣關係的地面取食的鶇狀鶲類亦俗稱robin。如澳大利亞眾所周知的緋紅鴝鶲(Petroica multicolor)高11公分(4.5吋),呈黑、白和鮮紅色。
鴝屬(學名:Tarsiger),雀形目鶲科鶇亞科的1屬。體長121~150毫米;尾長超過跗蹠的2倍。全世界共有6種,分布於亞洲和歐洲。中國有5種,見於東北、 青海、甘肅、陝西、四川、雲南、西藏。中國常見種有紅脅藍尾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