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邢台西北達活、野狐兩泉並流成一條鴛水河,所以邢台又名鴛水。1251年,在邢州太守張耕到任時,城北的潦水、達活、野狐3河因堤埝失修,遇雨泛濫,百姓流離失所。張耕找來了“素有才名”的郭守敬。經過“審視地形”、“分畫溝渠”,郭守敬很快確定了疏淤建橋的方案。順利疏浚了邢州北潦水、達活泉、野狐泉三條河道後,又在御路通過處,修建石拱"鴛水橋",當民工按郭守敬定的地點打橋基時,竟挖到了淤沒多年的古石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鴛水橋
- 位置:邢台
- 文章:《邢州新石橋記》
- 河流:達活、野狐兩泉
歷史,現狀,
歷史
古代邢台西北達活、野狐兩泉並流成一條鴛水河,所以邢台又名鴛水。1251年,在邢州太守張耕到任時,城北的潦水、達活、野狐3河因堤埝失修,遇雨泛濫,百姓流離失所。張耕找來了“素有才名”的郭守敬。經過“審視地形”、“分畫溝渠”,郭守敬很快確定了疏淤建橋的方案。順利疏浚了邢州北潦水、達活泉、野狐泉三條河道後,又在御路通過處,修建石拱"鴛水橋",當民工按郭守敬定的地點打橋基時,竟挖到了淤沒多年的古石橋。石橋很快修成。從此,達活泉一帶的水又通暢了,農田得到灌溉,邢州北去燕京又有了通衢大道。全部工程用了四十五天就勝利地完成了,展露出他在工程設計和施工方面的才幹。
得知此事,著名文學家元好問寫下了《邢州新石橋記》。文中,元好問特別提到“里人郭生立準計工”的功績。“郭生”就是郭守敬,那年他20歲。出身水鄉,讓郭守敬熟知水性,最終以一座石橋,一戰成名。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順德知府徐景增在柳溪亭的基礎上重建鴛水橋和鴛水亭。順德知府徐景增作《鴛水亭記》《鴛水橋記》二記。文中記載:“與僚屬循行郊野,見新辟稻畦環青送碧,居然樂土矣。顧孑孑乾旌無憩息所,僅得廢寺小留。”因鴛水橋離豫讓橋很近,又稱它為“豫讓前橋”。
現狀
光緒五年(1879年),壯佩蘭重修順德府城北四里的"鴛水橋",亦叫"水鄉河橋",即今所存景觀,為單孔石拱橋,長18 米,寬7米,高3.5米,現在為京廣公路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