鳶鷹啄蝶風箏是臨淄風箏製作的傳統技藝,代表了當地風箏的高超技藝。此項工藝在敬仲鎮東柳村和朱台鎮香坊村都有傳承。據考證,敬仲鎮東柳村王本富的祖輩在清朝初期便有此技藝,至此已經傳承了5代;朱台鎮香坊村周榮吉也會製作鳶鷹捉蝶風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鳶鷹啄蝶風箏
- 別名:催子
- 屬性:手工藝品
- 發源地:臨淄
製作安裝,使用方法,
製作安裝
扎制鳶鷹啄蝶風箏是泄柳村又一傳統工藝,大約在清初傳入泄柳村,當時只有王氏一家掌握。鳶鷹啄蝶風箏全以紙板、竹片扎制,繪以五彩,須翎俱全。放飛過程中,待鳶鷹升空後,蝴蝶即緣線蹁躚而上,至鳶鷹近處,蝴蝶重量至使鳶鷹猛一低頭,從地上望去如同啄噬蝴蝶,隨即蝴蝶並翅而下,未及地面,復又展翅騰空,如此反反覆覆,令人目不暇接。是以有人稱之“鳶鷹啄蝶,齊地奇景”。
鳶鷹啄蝶風箏其實是兩個風箏組成的一套風箏系統,一個是較為普通的鳶鷹風箏,另一個是特製的蝴蝶風箏,方言稱為“催子”。這套風箏放飛起來非常奇妙,一條銀線,牽著一隻翱翔天空的蒼鷹,一隻七彩蝴蝶沿風箏線蹁躚而上,至鳶鷹近處,鳶鷹抖動身體,猛地朝下一啄,蝴蝶即斂翅而下,未及地面,展翅復又升空,如此反反覆覆,上上下下,且不須人工操作,不用任何機械動力。製作者曾經在濰坊國際風箏博覽會場外放飛,引起了轟動。如今類似的風箏不多,且大都靠人工操作,鳶鷹啄蝶風箏的製作是一項較為獨特的手工技藝。
鳶鷹啄蝶風箏的關鍵在於蝴蝶風箏的製作與安裝。蝴蝶的做法是:用薄木板或硬紙板切割出蝴蝶風箏的兩個翅膀,用顏料彩繪成鮮艷的蝶翅。用竹板或木板做成蝴蝶的身體,在蝴蝶身體的兩側各設凹槽,將蝴蝶翅膀安裝在凹槽中間,用線繩固定,兩個蝶翅能夠靈活開合,在蝴蝶的頭部安裝上眼睛和觸鬚。在蝴蝶身體的中間鑿一個上下貫通的孔,竹棒從孔中穿過,朝蝴蝶頭的方向彎成弓形,在弓形竹棒的兩頭各有一個大孔,孔的中間安裝有滑輪。在弓形竹棒的一側下端,有一塊彈性較好的薄銅片,銅片的一端與弓性竹棒一起插在蝴蝶身體中間上部的孔中,銅片另一端被兩根線綁住,向弓形竹棒彎曲的反方向拉成弧形,兩根線的末端分別系在蝴蝶兩個翅膀的中間,牢牢地拉著彎曲的銅片,使銅片正好彎向蝴蝶的身體,不向兩邊歪斜。在弓形竹棒的另一端,即蝴蝶身體安裝竹棒的孔內,一左一右分別插有兩根竹片,竹片分別被兩根線朝蝴蝶翅膀展開的方向拉成弧形,然後系在蝴蝶翅膀的中間(系銅片的地方)。這樣,蝴蝶的翅膀被銅片和竹片兩個力量來回交替拉動,就能夠自如地開合、扇動。
鳶鷹啄蝶風箏的製作,巧妙地運用了地球引力、仿生學、慣性、彈力、滑輪等多項物理學理論,在製作過程中特別注意藝術和技巧,鳶鷹兇猛剛勁,蝴蝶美麗精巧,用在蝴蝶上的銅片和竹片,長短、粗細準確,張力適度,達到了極高的藝術和科學水平。
使用方法
鳶鷹風箏最好是鷹的頭部能輕微地活動,一般鳶鷹風箏也可以,放飛之前,先在靠近鳶鷹的風箏線上系一塊小木棒,形成一個障礙。將鳶鷹風箏放到高空,蝴蝶風箏從弓形竹棒的滑輪處穿過,蝴蝶在兩根竹片的彈力下張開翅膀,在風力的作用下沿著風箏線徐徐上升。這時,在風箏線的底端(手拿的一端)也系一個小木棒作為障礙。蝴蝶上升到鳶鷹附近,碰到鳶鷹附近的障礙物,一下子停頓,造成較大的震動,鳶鷹在突發震動下抖動身體,頭部下沉,好像用嘴啄了一下蝴蝶。飛行中的蝴蝶遇到障礙物,突然停止前進,憑自身的慣性和風力作用,加上銅片的彈性,翅膀迅速朝上併攏。此時,氣流從蝴蝶翅膀兩側迅速穿過,上托的力量頓然消失,蝴蝶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徐徐下滑,當下滑到風箏線的末端,碰到下面的障礙物時,又一次突然停頓,在慣性和竹片的張力下,再次張開翅膀,蝴蝶翅膀完全張開後,風力又會托著蝴蝶慢慢上升到頂端。這樣給人形成一種假象:蝴蝶飛到鳶鷹附近,被鳶鷹啄一口,迅速下滑,碰到下面的障礙物後再飛起來,被啄以後再下來,如此循環往復,非常奇妙。
至此鳶鷹啄蝶風箏僅用於個人娛樂,沒有大規模商業化生產,還屬於一種原始的民間手工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