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鶴拳

鳴鶴拳

鳴鶴拳是傳統拳術中南拳的一種,屬於四大鶴拳之一,形象似鳥銜理羽毛狀,善用掌,常發聲,以聲助力,故有“鳴鶴”之稱。鳴鶴拳的源流始於白鶴拳,特點是以形為拳,以意為神,以氣催力,拳勢激烈,上肢動作較多。發力時勁由足跟起,氣沉丹田,腰、腿、臂貫串一氣,力求順達,講究蓄勁。鳴鶴拳是流傳於中國東南沿海一帶、港澳台地區乃至東南亞等地的一種傳統武術。其精闢的拳論和豐富多姿的拳法,深受當地人的喜愛,尤其是它創始和演繹過程中神話般的傳說,更為人們津津樂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鳴鶴拳
  • 類型:鶴拳的一種,傳統武術
  • 起源:白鶴拳
  • 特點:以形為拳,以意為神,以氣催力等
  • 身法要求:沉肩垂肘,含胸拔背
  • 步法要求:穩固,落地生根
  • 流傳地區:中國東南沿海、港澳台地區等
  • 代表人物:謝如如、余寶炎
產生背景,操作方法,武術套路,功法特點,主要技法,代表人物,歷史傳奇,相關新聞,

產生背景

鳴鶴拳的源流始於白鶴拳。白鶴拳是流傳於中國東南沿海一帶、港澳台地區乃至東南亞等地的一種傳統武術。其精闢的拳論和豐富多姿的拳法,深受當地人民的喜愛,尤其是它創始和演繹過程中神話般的傳說。
鳴鶴拳鳴鶴拳
“鶴,陽鳥也,而游於陰……體尚潔,故其色白。聲聞天故其頭赤。食於水,故其喙長。棲於陸,故其足高。翔於雲,故毛豐而肉疏。大喉以吐,修頸以納新,故壽不可量……鶴之上相,隆鼻短口則少眠,高腳疏節則多力,露眼赤睛則視遠,風翼雀毛則喜飛,龜背鱉腹則能產,輕前重後則善舞,洪髀纖趾則能行。”(《東周列國志》“衛懿好鶴”)南方多洲渚,百鳥好繁衍,庶人甚愛鶴,常仿其行形意。

操作方法

發勁方法
鳴鶴拳的發勁方法,也是氣沉丹田,勁由腰起,下至足,使兩足落地如生根,再從兩足由下往上發於全身各部。這種勁較為明顯地表現為兩手有顯著的顫抖之感,吹抖的頻率很快。每次發出“顫吹勁”時,兩手有顯著的彈勁,不斷地顫抖,待勁催達頂端時突然出擊,使之有一“寸勁”。 鳴鶴拳的這種發勁方法需要長年累月不間斷地鍛鍊,並非在一、二個月的時間內即可練成的。只有經過平時刻苦的訓練,使身體各部的柔韌性得到進一步提高,肌肉的彈性和活動性不斷得到加強,神經肌肉的活動反應迅速,同時收縮力加強,再加上氣沉丹田,以氣催勁,以聲助力,這樣發出來的勁才會成為鳴鶴拳里的那種“顫勁”。
鳴鶴拳鳴鶴拳

武術套路

鳴鶴拳,是鶴拳的一種,形象似鳥銜理羽毛狀,善用掌,常發聲,以聲助力,故有“鳴鶴”之稱。鳴鶴拳的源流始於白鶴拳,特點是以形為拳,以意為神,以氣催力,拳勢激烈,上肢動作較多。身法要求沉肩垂肘,含胸拔背。步法要求穩固,落地生根。發力時勁由足跟起,氣沉丹田,腰、腿、臂貫串一氣,力求順達,講究蓄勁。鳴鶴拳是流傳於中國東南沿海一帶、港澳台地區乃至東南亞等地的一種傳統武術。其精闢的拳論和豐富多姿的拳法,深受當地人的喜愛,尤其是它創始和演繹過程中神話般的傳說,更為人們津津樂道。
所以鳴鶴拳的套路以外觀來說比宗鶴拳的拳勢更為激烈,勇猛矯健,且富有陽剛之美。 鳴鶴拳要求在訓練之時應注意頭要頂、項要穩,要含胸拔背,要沉肩墜肘(這些身法在宗鶴拳里已提過不再贅述)。注意力要集中,使目光敏銳有神,動作矯捷機靈,神態安詳,兩足落地如生根。練時以頭、身、手、足四種力勢為三戰之步法的根基。 鳴鶴拳跟其他三種鶴拳一樣,也是以三戰為其本,故練舉時也應首先練好三戰,而且要一年三百六十天持續不斷地練,拳不離手,使之熟而生巧。巧而生妙。只有練好了三戰,才能使動作協調,才談得上手、眼,身、法、步、氣、力、功的緊密配合。這就是鳴鶴拳老前輩時常說的“三戰為先,端正為務”。
鳴鶴拳鳴鶴拳

功法特點

宗、鳴、飛、食四種鶴拳同出一源,它們在技法和訓練要求方面有許多共同之處。比如都講三戰為基本;都講氣沉丹田,練丹田功,以氣補勁。技擊時都要求內外合一,藉助明暗二勁。在身法上都要求頭頂、項穩、拔等、松肩、松腰、松胯、提襠吊肚。手法都要求五行變化,講相生相剋。步法都要求穩固,五點金落地,落地生根,等等。但是,它們作為不同的拳種,一又各有其特點和獨到之處:鳴鶴以聲催力,激烈勇猛。
鳴鶴拳形象似鳥銜理羽毛狀,善用掌,常發聲,以聲助力,故有“鳴鶴”之稱。鳴鶴拳的特點是以形為拳,以意為神,以氣催力,拳勢激烈,上肢動作較多。身法要求沉肩垂肘,含胸拔背。步法要求穩固,落地生根。發力時勁由足跟起,氣沉丹田,腰、腿、臂貫串一氣,力求順達,講究蓄勁。拳訣有這么,一句話“狗法落地蓬車蓮(注)鶴法全靠搖宗手。”鶴法中所謂“搖宗手”即“搖身過解”:“搖”指手法和身法的變化方式,“宗”就是我們前面說過的宗勁。鳴鶴拳也是一種鶴拳,它的發勁也離不開宗勁。鳴鶴拳在發勁後,勁力到達各關節時,有明顯的“顫吹之勁”。福建人稱這種動叫做“痹”(也有人稱之為“吹勁”或“宗心”的)。
鳴鶴這一拳種也跟其他南拳一樣,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手上的動作較多。在技擊上也講金、木、水、火、土的五行變化。這五種手法講相生、相剋,即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火克金、水克火、上克水、木克上、金克木。根據前面這十種相生、相剋,互相矛盾又互相轉化的手法,在訓練時自始至終都得保持著吞、吐、浮、沉的變化,還應正確配合氣功的腹式呼吸。其配合方法是:吞為吸,吐為呼,浮為呼,沉為吸。
剛勁與柔勁
鶴拳拳論中有句話:“剛柔相濟定心神。”對初學者來說,平時除學走步外,最重要的是將身體各關節放鬆,逐步消除自己身上固有的僵勁。武術所需要的勁是外行人所難以體會到,故有“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之說。 剛學拳的人總希望自己能儘快地掌握技巧,使動作準確,發力有勁。但“冰凍三尺,非一臼之寒。”掌握技巧也決不是短時期內就能奏效的。初學者常由於動作不熟練,加上學時精神緊張,全身肌肉緊張僵化,各關節僵硬,上下肢動作極不協調。再加上不懂得運氣,單靠自己全身用力,只能發出一種極僵硬的愚力。他們總認為練勁就是用出全身最大的力,認為日常生活中推車、拉重物、用氣 力那種力便是勁了,故在練習中總是用這種發力方法。這不是武術家的發動方法,必須有意識地扭轉過來。 錯誤的發力方法也不是一次就可以改過來,即使在已練了一段時期武術的人身上,有時還會再出現,因為這是日常生活的習慣。
因此要想練好鳴鶴拳,首先必須破壞身上這種僵勁的條件反射。建立新的發勁條件反射。這要經過千錘百鍊才能做到。除掉了身上的僵勁後,在訓練時身體應保持有一種很自然的鬆勁,在發勁時身體各部位自然放鬆。當你懂得放鬆發勁時,說明在你身上已經開始產生武術中的柔勁了。當乘勁在你身上出現之時,也意味著你身上的僵勁已基本消除了。 只有正確地掌握了什麼是勁,如何發勁,然後再靠內氣與動作的配合,天天錘鍊,勁才會日益增加,鳴鶴拳里所要求的“顫吹”之勁才能練成,然後才能由柔而剛,由剛而堅。 武術只有剛勁是不行的,只有柔勁也是不行的,它必須剛柔俱備,剛柔相濟。拳訣講“鶴法全靠搖宗手”,搖為柔,宗為剛。
鳴鶴拳中手法和身法的變化方式稱之搖,內身發出一種極其剛強有力的彈勁謂之宗。所以說剛柔相濟是正法。武術中不單是鳴鶴拳要做到剛柔相濟其他南北各拳派也多是如此。只不過在不同的拳種中,技擊上剛柔相濟的形式和方法表現不一樣而已。 在技擊上過剛的手稱為便手即環手,過柔的手稱為軟手。從攻防上來說,過剛易被柔克;過柔易被剛制。在剛與柔之間要求做到剛而不僵,柔而不欽二勁力透達。 柔應柔而不松、不軟、活潑不滯,變化萬千,即鳴鶴拳所要求的“搖”。能做到這一點,那么你在技擊時就能“觸即變,發如箭”,當你一接觸到攻擊手時,就善於觀察其攻勢,即時變化自己的手法而擊敗對方。
鳴鶴拳鳴鶴拳

主要技法

要想成為一個優秀的鶴拳師,使周身的動作自如協調,勁能貫穿一氣,技擊上能神出鬼沒,首先應掌握好正確的呼吸方法及其配合。 鳴鶴拳在訓練時也以套路出現,如練三戰後還得轉入四門(即方向打四方)。在套路訓練中體力消耗大,有起、伏、轉、拆,上、下、左、右出入,還得配合吞、吐浮、沉,變化也十分複雜。在呼吸時,多以胸式呼吸引向腹式呼吸,當胸式呼吸受到一定限制時.就多以腹式呼吸為主,有時由於動作上的要求使腹肌十分緊張,又多側重於胸式呼吸,有時還得闊氣。這些正確的呼吸形式、乃是保證正確運動的重要因素。同樣,正確的動作也可以提高呼吸機能的水平,提高人體的換氣量,增強人體各器官的機能。

代表人物

謝如如(1852至1930年),字崇祥,長樂縣首占鄉岱邊村人,13歲隨父遷居福州台江星安橋畔,在寶美齋鞋鋪學藝,業餘向“潘嶼八”林達崇學羅漢拳。如如繼承師傳,結合自己身材矮壯情況,以鶴拳為主,創造出剛柔並行注重“三戰”的拳法,因運氣時聲如鶴鳴,遂命名為“鳴鶴拳”。25歲時廣收門徒,如如白天做工,晚上授拳。清光緒三年至六年(1877至1880年)間,寓居福州的琉球人東恩納寬量拜如如為師。後來回到琉球,成為日本剛柔流空手道宗師,其拳理、拳法均與鳴鶴拳相通。光緒九年(1883年)起,如如正式開館授徒。在49年的武術生涯中,收徒眾多,成為福州鳴鶴拳的宗師。拳術傳播到30多個國家。1990年6月,日方在福建省體育中心為其建立顯彰碑。

歷史傳奇

明末清初,閩福寧府(今福建省寧德地區的霞浦縣)北門外方家村,有位武師姓方名掌光字種公(祖籍浙江省麗水市),有女方七娘,天生麗質,聰穎過人。七娘幼時,種公把她許配給鄰里親友的兒子為娃娃親。兩親家情趣相投,時常談拳論武。有一天,他們酒後切磋武藝,方種公不幸被對方失手誤擊,傷勢嚴重,後不治身亡。七娘悲憤萬狀,誓報父仇,終因女流,力不從心,報仇無門,只得不時仰天痛哭。
鳴鶴拳鳴鶴拳
七娘與白鶴的三次較量中,鶴以靜制動,用巧妙的身法,即醉身、吞挪、提襠縮骨躲過七娘諸般杖法的進攻,又後發制勝,以精湛的招數,即承接、掩掃、彈踢使得七娘前仆、後仰、東倒西歪。白鶴拳里從“三戰”轉“四門”的技擊精微盡在其中。 七娘如獲至寶,日夜揣摩,穎悟鶴法,經三載苦練,武藝已十分嫻熟,便來到夫家討戰。她的公公再三賠禮道歉,懇求寬恕,七娘報仇心切,怒不可遏,右手早已虛晃閃擊,對方迫於無奈,急忙左拳架起右拳衝出,七娘就勢纏住提拳,左側身挪過邊門,避開直拳,上張膀開翅,下鏟踹彈踢,對方受創踉蹌後退,七娘飛騰而人,大喝一聲,滾身送出連環穿心掌,頃刻之間,仇人倒地斃命。
父仇雖報,但七娘的生活更不平靜。由於封建倫理的束縛,以及親人們的勸解,她還得依照婚約嫁到夫家。洞房花燭之夜,七娘和衣就寢。新郎掌燈看書,好不容易熬過子夜,怨恨的怒火再也按捺不住了。他飛快地拔出掛在壁上的寶劍,看準七娘的腦門狠劈下去,誰知七娘早有戒備,倏地綣縮轉身,以褥擋劍,躲過鋒芒,被窩裡飛出一腳踢中劍把,再崩一腳命中心窩,真是不怕千招會,只怕一招熟,可憐新郎不堪一擊,命喪黃泉。
此時的七娘,悔恨交集,自覺罪孽深重,從此深居簡出,修心養性,改過自新,後拜一位道人為師,始創白鶴拳,被鄰里鄉人譽為“白鶴仙姑”。白鶴拳里的經典拳法有鶴道共鳴、裡應外合的“八步連”套路。該套路以恢弘磅礴的氣勢,意氣風發地演示了吸氣揚清、貫氣增氧、理氣和脈、養氣蓄銳、吞津潤澤、呼氣淨濁、蕩氣舒筋、振氣生力、閉氣握固、開聲助威的有氧氣功。白鶴拳的傳統拳法還有動感靈氣、活潑生機的“中框”套路,此套路以中低架勢,形象逼真地展示了飛鳴宿食、吞吐浮沉、橫直頂的(出控制)、搓摩抬撞、蹦撲穿插、洗翅抖翼等白鶴的生活習性以及剛柔相濟、騰挪閃展、手似弓矢、步如風驅的“柔箭”等技擊法,從而世代傳承。
清朝雍正年間,北少林寺被毀,眾僧各自逃生,鐵珠長老幾經周折到了福建省閩侯縣的青口鎮,最終落腳在福州市郊區義序鄉高蓋山高官堂,回歸佛門廣收弟子傳教少林羅漢拳。時光流逝,到了十八世紀初,高官堂出了一位高僧能飛檐走壁,綽號“鐵腳長老”,八閩大地無人不知。且說永春縣的白鶴拳嫡傳林世鹹,素知“鐵腳長老”身手不凡,專程來拜訪。他趁著雨夜上山借宿高官堂。林世鹹發現寺廟的後牆牆沿十分光滑,推測是長老時常越牆進出寺廟留下的痕跡,又發現寺廟裡的石柱、石墩油光發亮,而且屋頂的瓦片十分稀疏,認定是長老練功掃踢撞擊震動所致,便對長老說:“石墩是呆物,任人擺布,人可運勁,見動以氣行力,不妨試試。”於是站樁運氣,讓長老掃踢,果然落地生根,絲毫未動。再經一番切磋,長老未占半點便宜,心裡非常佩服,願與林世鹹結拜兄弟。這一幕幕竟被他的愛徒潘嶼八看得真切。數天后,林世成告別返鄉,潘嶼八代師送行,到了烏龍江邊,眼看林世鹹就要渡江,潘嶼八慌忙下跪拜師,殷情難卻,林世成迴轉潘家。
潘嶼八的家在福州市郊區潘嶼村,家境富裕,林世成在潘家執教多年,師徒如父子。潘嶼八先學羅漢拳,後得白鶴真傳,加以天資聰明,將南北拳法合而為一,創出了別具一格的鳴鶴拳。其拳法中除保留白鶴拳的經典套路外,融入了羅漢拳“二十八宿”套路,增創了南北綜合拳“七景”以及對練等技擊法,人巧物開,他終於成為鳴鶴拳一代宗師,從而推動了傳統武術在福州地區的沿承與發展,可謂後功至偉。
潘嶼八教徒廣眾,其中謝崇祥尤佳。謝崇祥(1852~1930年),福建省長樂市首占鄉岱邊村人,七歲隨父母搬遷到福州市星安橋畔居住。謝自幼拜潘師習武,勤學苦練,他練就的馬步有“三角馬、四維馬、七星步、不丁不八馬、包臁馬、犁頭馬、雀跳、蝙蝠腿、蝦彈跳”等,進退神速,虛實分明。他把掌法稱作“箭”法,有“鈸箭、對箭、洗箭、趕箭、雙單箭、上下箭、長短箭、陰陽箭、醉身連環箭、滾身套下箭、搖身過山箭、吞身回龍箭”等,達到“一觸即發、一發如箭”的境界。他的“借力聽勁、棄力化勁、見力生勁、找向引勁”以及“搖、攪、劈、抖、彈、扣、頂、撞、脫、搭、穿、插、纏、碾、鎖、剪”等技擊基本手勢,惟妙惟肖,令人感悟到傳統武術的魅力。鳴鶴拳的頭、肩、肘、膝、臁、臀、腿、腳各有所司,取法自然。
謝崇祥的弟子層出不窮,他的高徒日本那霸“手中興”(古武道)鼻祖東恩納寬亮(1853~1915年),那霸西邊村人,1877年持義村御殿函渡海來榕拜謝為師,三年學成回國,開設武館,傳教中國傳統武術,流傳至今。他的賢徒陳世鼎(1898~1976年)字麻伙,匠心獨具,古技新作,所編的“鳴鶴化八拳”把白鶴表現得栩栩如生。他的愛徒黃性賢(1910~1992年),八歲習武,藝高膽大,1934年榮獲福建省武術擂台賽亞軍。二戰時期,黃性賢先生曾活捉日本兵阿部正雄,傳為佳話。後來黃氏旅居馬來西亞、新加坡一帶授徒,名揚天下。
白鶴拳在神州大地上相傳了近500年,在這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經歷代武師們不懈的探索與創新,逐步演變成為“飛、鳴、宿、食”等形式的拳法,究其拳理,萬法歸宗,不外乎“飛者喜於形、鳴者善運化、宿者多內功、食者好指法”。如今飛鶴拳食鶴拳幾近失傳,宿鶴拳、鳴鶴拳也危在旦夕,再不及時拯救,為時晚矣!

相關新聞

福建紀念鳴鶴拳大師余寶炎百年誕辰
海內外鳴鶴拳傳人2007年12月15日會聚此間演武交流,紀念著名武術家、鳴鶴拳大師余寶炎百年誕辰暨福建省鳴鶴拳研究會成立二十周年。
鳴鶴拳起源於福建永春優秀拳種白鶴拳法,經長期演進為中國的八大拳種之一。隨著眾多的鳴鶴拳大師跨越重洋,與海外頻繁交流往來,鳴鶴拳在日本、馬來西亞、新加破、美國以及台灣地區影響廣泛。
余寶炎,師承鳴鶴拳宗師謝崇祥,得鳴鶴拳真傳。他武藝高強,既深諳鳴鶴拳之真諦,又精通岐黃之術,懸壺濟世,文武並重,生前著有《鳴鶴拳真傳補遺》,被中國文史館收藏;多次代表中國武術團體出訪日本、新加坡等國,受邀講學、演武,享譽海內外。
福建省鳴鶴拳研究會頻繁與海外武術界交流往來,得到了國際友人的讚揚。去年十月,馬來西亞黃氏太極總會一行二十多人訪問福建,拜謁恩師——國際著名武術家黃性賢,追尋博大精深的中華武術鳴鶴拳在星、馬的發展和淵源。曾台灣武術界組團訪問福建,兩岸武林高手共同舉行武術表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