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矣河鄉志》是由鳴矣河鄉人民政府編撰的地方志。
基本介紹
- 書名:鳴矣河鄉志
- 作者:鳴矣河鄉人民政府
- 類別:地方志
- 編纂人員:王保良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
內容簡介
一、本志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套用歷史唯物論、辨檔微剃證唯物論觀點,全面、系統地記述鳴矣河鄉的歷史和現狀。二、上限自有史記載之時起,下限至1988年,大事記、黨政群團機構的記述延至1993年。
作品目錄
封面
鳴矣河鄉志
題詞
中共安寧縣委副書記王文學題詞
中共鳴矣河鄉委員會書記王汝全題詞
鳴矣河鄉人民政府鄉長馬燦新題詞
鳴矣河鄉人大主席胡榮昌題詞
原中共鳴矣河鄉委員會副書記李嘉珍題詞
中共鳴矣河鄉委員會副書記楊艷春題詞
圖片
編纂人員合影
部份編纂領導小組合影
修葺一新的唐河東州刺史王仁求墓
唐 王仁求碑文
嗚矣河集鎮鳥瞰圖
嗚矣河全催鄉黨委、政府辦公樓
審稿會與會人員合影
部份編纂領導小組成員合影
香葉園
三七園
抗日將士呂繼周將軍
陳榮昌嗚矣河留墨跡
民國安寧縣教阿抹戲院育局長馬躍武
嗚矣河國小
嗚矣河中學
嗚矣河衛生院
烤菸育苗
安寧縣鳴矣河鄉志編纂領導小組及編纂人員名錄
序言
凡例
目錄
概述
大事記
第一章 地理
第一節 人文地理
一 位置 面積
二 建置沿革
三 行政區劃
四 人口
第二節 自然地理
一 地質 地貌
二 山脈河流
三 土壤 氣候
四 礦藏
五 植物
六 動物
七 災害
第二章 農業
第一節 土地制度
一 封建土地所有制
二 個體農民所有制
三 集體所有制
第二節 土地經營形式
一 私營
二 集體經營
三 聯產經營承包責任制
第三節 人口土地生產工具
一 人口
二 土戒判籃地
三 生產工具
第四節 農作物
一 水稻
二 小麥
三 豆類
四 玉米
五 薯類
六 經濟作物
第五節 病蟲草害及防治
一、常見作物病害表
二、農作物害蟲表
三、農作物草害表
第六節 墾殖
一 蛇山農場
二 “少管所”農場
第七節 農業科技
一 機構
二 隊伍
三 宣傳培訓
四 推廣
第三章 林業
第一節 資源
一、林業用地
二、森林分布
第二節 山林權屬
一、封建地主所有
二、勞動者所有
三、公有、集體所有
第三節 毀林
一 “大躍進”毀林
二 毀林種藥
三 毀林開礦
四 火災毀林
第四節 植樹、造林
第五節 護林
一、護林組織
二、訂立公約
三、防止森林火災
第六節 造林科技
一 樹種改良
二 造林技術
三 病蟲害防治
第四章 畜牧業
第一節 飼料
一、粗飼料
二、草山草場
三、青飼料
四、精飼料
第二節 畜禽
一、牛
二、馬
三、山羊
四、豬
五、雞
第三節 畜牧獸醫
一、疫病
二、防治
第五章 副業漁業
第一節 副業
第二節 漁業
第六章 水利
第一節 水資源
一、河流
二、地下水
第二節 蓄水
一、擴建下風龍潭壩塘
二、擴建老母豬海壩塘
三、興建大石莊小型壩塘
四、興建塘子田小型壩塘
五、興建秧田凹小型壩塘
六、興建太陽沖小壩塘
七、興建少管所小壩塘
第三節 引水
第四節 提水
一、電力排灌站
二、水輪泵鞏喇炒站
三、抽水機站
四、攔河壩及防汛工程
第五節 水利建設投資
一、1990年投資建設項目
二、1991年投資建設工程項目
三、1992年投資建設項目
第六辣和酷節 電網建設及其它
一、線網
二、人畜飲水
第七章 交通運輸
第一節 道路
一、公路
二、鐵路
三、鄉村道路
第二節 運輸
一 人、畜力
二 車輛運輸
第三節 郵路
一 機構
二 郵路
三 業務
第八章 商業
第一節 集市
一 小二街
二 鳴矣河街
第二節 供銷合作商業
一 機構
二 對私改造
三 網點
四 人員
五 採購
六 扶持
七 銷售
八 固定資產
九 文明建設
十 財嚴損失
十一 經營
第三節 糧食管理
一 糧倉及機構
二 糧食徵購
三 糧油供應
四 倉儲管理
第四節 食品站
一 經營
二 固定資產
三 職工
第九章 鄉鎮企業
第一節 個體手工業
第二節 集體工業
第三節 鄉鎮企業
一、磷礦
二、建築公司
三、農機站
四、耳目磷礦
五、雙再檔乎恥村磷礦
六、石莊飛風木器廠
七、昆明安寧鋼窗廠
八、鳴矣河磷礦
九、個體熔煉
十、鳴矣河鄉鎮企業供銷經理部
第十章 工商行政管理
第一節 攤點安排
第二節 貨物管理
第三節 個體工商業管理
第四節 經濟契約的簽證與調解
第十一章 財政金融
第一節 財政
一、財政所
二、發放農業貸款
三、農業稅(公糧)的徵收
四、培養稅源開闢財源
五、財政收入
六、財政支出
七、固定資產
八、職工
第二節 稅務
一 稅務所
二 稅制稅種
三 稅率
四 減免
五 征管
六 固定資產
七 職工
第三節 信用合作社
一 股金和儲蓄
二 貸款
三 固定資產
四 文明建設
五 人員
第四節 農業銀行鳴矣河營業所
一、存貸
二、人員及設備
三、國庫券
第十二章 黨政群團
第一節 黨政機構
一 中國共產黨鳴矣河鄉委員會
二 鳴矣河鄉人民政府
三 中共鳴矣河紀律檢查委員會
四 鳴矣河鄉人民代表大會
五 民政
六 公安
七 司法調解
第二節 民眾團體
一 農會
二 婦女聯合會
三 共青團鳴矣河鄉委員會
四 計畫生育協會
五 科學技術協會
第十三章 軍事
第一節 兵役
一、徵兵
二、志願兵
三、義務兵
第二節 地方武裝
一 鎮丁
二 民兵
第三節 匪患
一、楊天福燒鳴矣河民房
二、蔣世英燒奎閣
三、張髮匪亂
第十四章 教育
第一節 普通教育
一、私塾、義學
二、託兒所、幼稚園
三、學前班
四、國小
五、中學
第二節 職業及業餘教育
一、農業中學
二、實甩技術培訓
三、業餘教育
第三節 教育管理
一、管理機構
二、教師隊伍
三、教育設施
第十五章 文化藝術
第一節 文化機構
一、鳴矣河鄉文化站
二、文化室
第二節 文學藝術
一、文藝創作
二、花燈、滇戲
第三節 電影
一、電影隊
二、電影院
第四節 廣播電視
一 廣播
二 電視
第五節 文物
一、王仁求墓碑
二、鳴矣河村鳳鳴橋
三、唐河東州刺史王公仁求碑亭記
四、盛柏庵義學碑記
五、鼎建鳳鳴橋碑記
六、鳴矣河重修鳳鳴橋碑記
七、復興街碑記
八、珍泉義學校產碑記
九、珍泉學舍碑記
十、重修望洋橋序
十一、文存
第十六章 衛生
第一節 醫療
一、中醫
二、西醫
三、醫療設施
四、搶救危重病人
第二節 藥政
一、藥品管理
二、藥品經營
第三節 防疫
一、疫情
二、計畫免疫
三、麻風病防治
第四節 衛生監督
一、飲水衛生
二、食品衛生
第五節 愛國衛生運動
一、除害防病
二、兩管五改
第六節 婦幼保健
一、保健機構及設施
二、查治婦女病
第七節 計畫生育
一、管理機構
二、宣傳
三、措施及效果
四、技術指導
五、優生優育
第八節 人才培養
一、進修
二、專業技術評定
第十七章 社會
第一節 民族
一、漢族
二、苗族
三、回族
第二節 宗教
一、佛教
二、道教
三、宗教活動
四、祠堂
第三節 節日
一、小年
二、春節、臘月
三、元霄節
四、祭龍節
五、清明節
六、端陽節
七、火把節
八、中元節
九、中秋節
十、重陽節
十一、冬至節
十二、臘八節
十三、“三八”婦女節
十四、“五一”勞動節
十五、“八一”建軍節
十六、教師節
十七、“十一”國慶節
第四節 習俗
一、子孫會
二、青苗會
三、牛王馬祖會
四、素會
五、禁忌
六、迷信活動
七、婦女纏足
第五節 農民生活
一、舊時狀況
二、建國後狀況
第六節 鄉規民約
一、舊時的鄉規民約
二、建國後的鄉規民約
第七節 方言土語及其它
一、親屬稱謂
二、身體稱謂
三、飲食
四、動作
五、器具
六、天象
七、時令
八、地形稱謂
九、疾病名稱
十、居住
十一、事物
十二、常用語
十三、土音
十四、歇後語
十五、口頭語
十六、姓氏
第八節 歌謠
一、山歌民謠
二、良言
第九節 匾聯詩文選
一、盛柏庵門聯
二、明奎閣聯
三、奎閣客座聯
四、校園門檻聯
五、怡園聯
六、永泉寺匾聯
七、復興街關聖宮(小二街國小)
八、二街關聖宮聯
九、明奎閣匾聯
十、土主廟匾
十一、小圃先生舊居匾聯
十二、詩文錄
第十節 珍泉八景
一、珍泉串珠
二、盛柏晚霞
三、迥龍石老
四、五老詠雪
五、岩泉石鼓
六、仙人足跡
七、石上湧泉
八、雙峰插漢
人物
人物傳
一、王仁求
二、劉萬言
三、陳榮昌
四、王玉麟
五、王璟
六、王恩貴
七、呂繼周
八、陳風
九、陸文彬
十、楊國義
十一、龍志雲
十二、楊德昌
十三、張正泰
十四、馬躍武
十五、呂田
十六、黨建幫
十七、張學
人物簡介
一、暢榮昌
二、陸文明
三、王啟德
四、李克仁
五、畢位東
六、許增福
七、何紹武
人物名錄
一、清代生員
二、清民武職人員
三、民國文職人員
四、護國陣亡將士表
五、抗日陣亡將士表
六、水利建設中因公死亡人員表
七、建國後人物簡介
八、勞動致富自學成才人物簡介
九、近代科級以上幹部表
十、近代大中專學歷人員表
附錄
後記
二、農作物害蟲表
三、農作物草害表
第六節 墾殖
一 蛇山農場
二 “少管所”農場
第七節 農業科技
一 機構
二 隊伍
三 宣傳培訓
四 推廣
第三章 林業
第一節 資源
一、林業用地
二、森林分布
第二節 山林權屬
一、封建地主所有
二、勞動者所有
三、公有、集體所有
第三節 毀林
一 “大躍進”毀林
二 毀林種藥
三 毀林開礦
四 火災毀林
第四節 植樹、造林
第五節 護林
一、護林組織
二、訂立公約
三、防止森林火災
第六節 造林科技
一 樹種改良
二 造林技術
三 病蟲害防治
第四章 畜牧業
第一節 飼料
一、粗飼料
二、草山草場
三、青飼料
四、精飼料
第二節 畜禽
一、牛
二、馬
三、山羊
四、豬
五、雞
第三節 畜牧獸醫
一、疫病
二、防治
第五章 副業漁業
第一節 副業
第二節 漁業
第六章 水利
第一節 水資源
一、河流
二、地下水
第二節 蓄水
一、擴建下風龍潭壩塘
二、擴建老母豬海壩塘
三、興建大石莊小型壩塘
四、興建塘子田小型壩塘
五、興建秧田凹小型壩塘
六、興建太陽沖小壩塘
七、興建少管所小壩塘
第三節 引水
第四節 提水
一、電力排灌站
二、水輪泵站
三、抽水機站
四、攔河壩及防汛工程
第五節 水利建設投資
一、1990年投資建設項目
二、1991年投資建設工程項目
三、1992年投資建設項目
第六節 電網建設及其它
一、線網
二、人畜飲水
第七章 交通運輸
第一節 道路
一、公路
二、鐵路
三、鄉村道路
第二節 運輸
一 人、畜力
二 車輛運輸
第三節 郵路
一 機構
二 郵路
三 業務
第八章 商業
第一節 集市
一 小二街
二 鳴矣河街
第二節 供銷合作商業
一 機構
二 對私改造
三 網點
四 人員
五 採購
六 扶持
七 銷售
八 固定資產
九 文明建設
十 財嚴損失
十一 經營
第三節 糧食管理
一 糧倉及機構
二 糧食徵購
三 糧油供應
四 倉儲管理
第四節 食品站
一 經營
二 固定資產
三 職工
第九章 鄉鎮企業
第一節 個體手工業
第二節 集體工業
第三節 鄉鎮企業
一、磷礦
二、建築公司
三、農機站
四、耳目磷礦
五、雙村磷礦
六、石莊飛風木器廠
七、昆明安寧鋼窗廠
八、鳴矣河磷礦
九、個體熔煉
十、鳴矣河鄉鎮企業供銷經理部
第十章 工商行政管理
第一節 攤點安排
第二節 貨物管理
第三節 個體工商業管理
第四節 經濟契約的簽證與調解
第十一章 財政金融
第一節 財政
一、財政所
二、發放農業貸款
三、農業稅(公糧)的徵收
四、培養稅源開闢財源
五、財政收入
六、財政支出
七、固定資產
八、職工
第二節 稅務
一 稅務所
二 稅制稅種
三 稅率
四 減免
五 征管
六 固定資產
七 職工
第三節 信用合作社
一 股金和儲蓄
二 貸款
三 固定資產
四 文明建設
五 人員
第四節 農業銀行鳴矣河營業所
一、存貸
二、人員及設備
三、國庫券
第十二章 黨政群團
第一節 黨政機構
一 中國共產黨鳴矣河鄉委員會
二 鳴矣河鄉人民政府
三 中共鳴矣河紀律檢查委員會
四 鳴矣河鄉人民代表大會
五 民政
六 公安
七 司法調解
第二節 民眾團體
一 農會
二 婦女聯合會
三 共青團鳴矣河鄉委員會
四 計畫生育協會
五 科學技術協會
第十三章 軍事
第一節 兵役
一、徵兵
二、志願兵
三、義務兵
第二節 地方武裝
一 鎮丁
二 民兵
第三節 匪患
一、楊天福燒鳴矣河民房
二、蔣世英燒奎閣
三、張髮匪亂
第十四章 教育
第一節 普通教育
一、私塾、義學
二、託兒所、幼稚園
三、學前班
四、國小
五、中學
第二節 職業及業餘教育
一、農業中學
二、實甩技術培訓
三、業餘教育
第三節 教育管理
一、管理機構
二、教師隊伍
三、教育設施
第十五章 文化藝術
第一節 文化機構
一、鳴矣河鄉文化站
二、文化室
第二節 文學藝術
一、文藝創作
二、花燈、滇戲
第三節 電影
一、電影隊
二、電影院
第四節 廣播電視
一 廣播
二 電視
第五節 文物
一、王仁求墓碑
二、鳴矣河村鳳鳴橋
三、唐河東州刺史王公仁求碑亭記
四、盛柏庵義學碑記
五、鼎建鳳鳴橋碑記
六、鳴矣河重修鳳鳴橋碑記
七、復興街碑記
八、珍泉義學校產碑記
九、珍泉學舍碑記
十、重修望洋橋序
十一、文存
第十六章 衛生
第一節 醫療
一、中醫
二、西醫
三、醫療設施
四、搶救危重病人
第二節 藥政
一、藥品管理
二、藥品經營
第三節 防疫
一、疫情
二、計畫免疫
三、麻風病防治
第四節 衛生監督
一、飲水衛生
二、食品衛生
第五節 愛國衛生運動
一、除害防病
二、兩管五改
第六節 婦幼保健
一、保健機構及設施
二、查治婦女病
第七節 計畫生育
一、管理機構
二、宣傳
三、措施及效果
四、技術指導
五、優生優育
第八節 人才培養
一、進修
二、專業技術評定
第十七章 社會
第一節 民族
一、漢族
二、苗族
三、回族
第二節 宗教
一、佛教
二、道教
三、宗教活動
四、祠堂
第三節 節日
一、小年
二、春節、臘月
三、元霄節
四、祭龍節
五、清明節
六、端陽節
七、火把節
八、中元節
九、中秋節
十、重陽節
十一、冬至節
十二、臘八節
十三、“三八”婦女節
十四、“五一”勞動節
十五、“八一”建軍節
十六、教師節
十七、“十一”國慶節
第四節 習俗
一、子孫會
二、青苗會
三、牛王馬祖會
四、素會
五、禁忌
六、迷信活動
七、婦女纏足
第五節 農民生活
一、舊時狀況
二、建國後狀況
第六節 鄉規民約
一、舊時的鄉規民約
二、建國後的鄉規民約
第七節 方言土語及其它
一、親屬稱謂
二、身體稱謂
三、飲食
四、動作
五、器具
六、天象
七、時令
八、地形稱謂
九、疾病名稱
十、居住
十一、事物
十二、常用語
十三、土音
十四、歇後語
十五、口頭語
十六、姓氏
第八節 歌謠
一、山歌民謠
二、良言
第九節 匾聯詩文選
一、盛柏庵門聯
二、明奎閣聯
三、奎閣客座聯
四、校園門檻聯
五、怡園聯
六、永泉寺匾聯
七、復興街關聖宮(小二街國小)
八、二街關聖宮聯
九、明奎閣匾聯
十、土主廟匾
十一、小圃先生舊居匾聯
十二、詩文錄
第十節 珍泉八景
一、珍泉串珠
二、盛柏晚霞
三、迥龍石老
四、五老詠雪
五、岩泉石鼓
六、仙人足跡
七、石上湧泉
八、雙峰插漢
人物
人物傳
一、王仁求
二、劉萬言
三、陳榮昌
四、王玉麟
五、王璟
六、王恩貴
七、呂繼周
八、陳風
九、陸文彬
十、楊國義
十一、龍志雲
十二、楊德昌
十三、張正泰
十四、馬躍武
十五、呂田
十六、黨建幫
十七、張學
人物簡介
一、暢榮昌
二、陸文明
三、王啟德
四、李克仁
五、畢位東
六、許增福
七、何紹武
人物名錄
一、清代生員
二、清民武職人員
三、民國文職人員
四、護國陣亡將士表
五、抗日陣亡將士表
六、水利建設中因公死亡人員表
七、建國後人物簡介
八、勞動致富自學成才人物簡介
九、近代科級以上幹部表
十、近代大中專學歷人員表
附錄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