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機夜課圖記

鳴機夜課圖記

《鳴機夜課圖記》為中國清代著名詩人蔣士銓所作的一篇散文,選自蔣士銓《忠雅堂集》。

作者蔣士銓年幼時,其父宦遊在外,全賴母親教養。母親一邊紡紗織布,一邊教他讀書。蔣士銓長大成人,感念母親辛勞,請南昌老畫師為其母畫像,“乃圖秋夜之景:虛堂四廠,一燈熒熒;高梧蕭疏,影落檐際;堂中列一機,畫吾母坐而織之,婦執紡車坐母側;檐底橫列一幾,剪燭自照憑畫欄而讀者,則銓也。階下假山一,砌花盤蘭,婀娜相倚,動搖於微風涼月中。其童子蹲樹根,捕促織為戲,及垂短髮、持羽扇、煮茶石上者,則奴子阿同、小婢阿昭也。”圖成,題為“鳴機夜課圖”,並作《鳴機夜課圖記》,詳細記錄了作圖原因及過程。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鳴機夜課圖記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出處:忠雅堂集
  • 文學體裁:散文
  • 作者:蔣士銓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吾母姓鐘氏,名令嘉,出南昌(1)名族,行九。幼與諸兄從先外祖滋生公讀書。十八,歸先府君(2)。時(3)府君年四十餘,任俠(4)好客,樂施與(5),散(6)數千金,囊篋蕭然(7),賓從輒(8)滿座。吾母脫簪珥(9),治酒漿(10),盤罍間未嘗有儉色(11)。越二載(12),生銓(13),家益落,歷困苦窮乏,人所不能堪者(14),吾母怡然無愁蹙狀(15),戚黨人爭賢之(16)。府君由是計復游燕、趙間(17),而歸吾母及銓,寄食外祖家(18)。
銓四齡(19),母日授“四子書”(20)數句;苦(21)兒幼不能執筆,乃鏤(22)竹枝為絲,斷之,詰屈作波磔點畫(23),合而成字,抱銓坐膝上教之。既識,即拆去。日訓(24)十字,明日,令銓持竹絲合所識字,無誤乃已(25)。至六齡,始令執筆學書。先外祖家素不潤(26),歷年飢大凶(27),益窘乏(28)。時,銓及小奴衣服冠履,皆出於母。母工纂繡組織(29),凡所為女工(30),令小奴攜於市,人輒爭購之;以是(31)銓及小奴無襤褸(32)狀。
先外祖長身白髯(33),喜飲酒。酒酣,輒大聲吟所作詩,令吾母指其疵(34)。母每指一字,先外祖則滿引一觥(35);數指之後,乃陶然捋(36)須大笑,舉觴(37)自呼曰:“不意阿丈(38)乃有此女!”既而(39)摩銓頂曰:“好兒子,爾他日(40)何以報爾母?”銓稚,不能答,投母懷,淚涔涔(41)下,母亦抱兒而悲;檐風幾燭(42),若愀然(43)助入以哀者。
記母教銓時,組繡紡績之具,畢陳(44)左右;膝置書,令銓坐膝下讀之。母手任操作(45),口授句讀(46),咿唔(47)之聲,與軋軋相間(48)。兒怠(49),則少加夏楚(50),旋(51)復持兒而泣日:“兒及此(52)不學,我何以見汝(53)父!”至夜分(54)寒甚,母坐於床,擁被覆雙足,解衣以胸溫兒背,共銓朗誦之;讀倦,睡母懷,俄而(55)母搖銓曰:“可以醒矣!”銓張目視母面,淚方縱橫落,銓亦泣。少間(56),復令讀;雞鳴,臥焉。諸姨嘗謂母曰:“妹一兒也,何苦乃爾(57)!”對曰:“子眾,可矣;兒一,不肖,妹何托焉(58)!”
庚戌(59),外祖母病且篤(60),母侍之,凡湯藥飲食,必親嘗之而後進,歷四十晝夜,無倦容。外祖母瀕危(61),泣曰:“女本弱,今勞瘁(62)過諸兄,憊(63)矣。他日婿歸,為言:‘我死無恨,恨不見女子成立’。其善誘之(64)。”語訖而卒(65)。母哀毀骨立(66),水漿不入口者七日。閭黨姻亞(67),一時鹹以“孝女”稱(68),至今弗衰(69)也。
銓九齡,母授以《禮記》、《周易》、《毛詩》(70),皆成誦(71)。暇更錄唐宋人詩,教之為吟喔聲(72)。母與銓皆弱而多病,銓每病,母即抱銓行一室中,未嘗寢;少痊(73),輒指壁間詩歌,教兒低吟之以為戲。母有病,銓則坐枕側不去。母視銓,輒無言而悲,銓亦淒楚(74)依戀之。嘗問日:“母有憂乎?”曰:“然。”“然則何以解憂?”曰:“兒能背誦所讀書,斯解也(75)。”銓誦聲琅琅然(76),爭藥鼎沸(77),母微笑曰:“病少差(78)矣。”由是,母有病,銓即持書誦於側,而病輒能愈。
十歲,父歸。越一載,復攜母及銓,偕游燕、趙、秦、魏、齊、梁、吳、楚間(79)。先府君苟有過(80),母必正色婉言規(81)。或怒不聽(82),則屏息(83),俟(84)怒少解,復力爭之,聽而後止。先府君每決大獄(85),母輒攜兒立席前(86),曰:“幸以此兒為念(87)。”府君數頷之(88)。先府君在客邱(89),督銓學甚急,稍怠即怒,而數日不及一言(90):吾母垂涕撲之(91),令跪讀至熟乃,未嘗倦也。銓故不能荒於嬉(92),而母教由是益以嚴。
又十載,歸。卜居於鄱陽(93)。銓年且二十。明年,娶婦張氏。母,女視之(94),訓以紡績織纖(95)事,一如教兒時。
銓生二十有二年,未嘗去母前。以應童子試(96),歸鉛山(97),母略無離別可憐之色,旋補弟子員(98)。明年丁卯(99),食廩餼(100);秋,薦於鄉(101)。歸拜母,母色喜。依膝下(102)廿日,遂北行(103)。每念兒,輒有詩(104);未一寄也(105)。明年落第(106),九月歸。十二月,先府君即世(107),母哭而瀕死(108)者十餘次,自為文祭之,凡(109)百餘言,朴婉沉痛,聞者無(110)親疏老幼,皆嗚咽失聲。時,行年四十有三也。己巳(111),有南昌老畫師游鄱陽(112),八十餘,白髮垂耳,能圖人狀貌。銓延(113)之為母寫小像,因以位置景物(114)請於母,且問:“母何以行樂?當圖之以為娛。”母愀然曰:“嗚呼(115)!自為蔣氏婦,嘗以不及奉舅姑盤匜(116)為恨;未亡人(117)欠一死耳,何樂為(118)!”銓跪曰:“雖然(119),母志有樂、得未致者(120),請寄斯圖也(121),可乎?”母曰:“苟吾兒及新婦(122)能習於勤,不亦可乎?鳴機課夜(123),老婦之願足矣,樂何有焉(124)!”
銓於是退而語畫士。乃圖秋夜之景:虛堂四敞(125),一燈熒熒(126);高梧蕭疏,影落檐際;堂中列一機,畫吾母坐而織之,婦執紡車坐母側;檐底橫列一幾,剪燭自照憑畫欄(127)而讀者,則銓也。階下假山一,砌花盤蘭(128),婀娜(129)相倚,動搖於微風涼月中。其童子蹲樹根,捕促織(130)為戲,及垂短髮、持羽扇、煮茶石上者,則奴子阿同、小婢阿昭也。圖成,母視之而歡。銓謹按吾母生平勤勞,為之略(131),以請求諸大人先生之立言而與人為善者(132)。

注釋

(1)出——出身。南昌——舊府名,府治在今江西南昌市。
(2)歸——古代女子出嫁叫“歸”。先府君——指作者已去世的父親,名堅,字適園。
(3)時——那時(指蔣士銓的母親嫁給他父親的時候)。
(4)任俠——以扶助別人為己任。
(5)樂——喜歡。施與——送錢物給別人。
(6)散——花掉了。
(7)囊篋蕭然——這裡是“錢物都用空里”的意思。囊,荷包,口袋。篋,箱子。蕭然,蕭索的樣子,這裡是空無所有的意思。
(8)賓人(zòng)——賓客和僕從。輒——常常。
(9)脫——取下來(變賣)。簪(zān)頭上的揷戴。珥(ěr)——耳環之類的飾物。
(10)治——置辦。酒漿——酒食。
(11)盤罍(léi)間未嘗有儉色——在待客的酒飯上從沒有露出小氣樣子。盤,盛置食物的器皿。罍,酒樽。
(12)越二載——過了兩年。
(13)家益落——家境更加衰落了。
(14)歷困苦窮乏、人所不能堪者——經歷了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難窮乏的處境。
(15)怡然——心情舒暢的樣子。愁蹵(cù)狀——愁眉苦臉的樣子。蹵,同“蹴”字,不安的樣子。
(16)戚黨人爭賢之——那些親戚和鄉鄰都交口讚美她。古代以五家為鄰,五鄰為里,五里為族,五族為黨。
(17)計——計畫,打算。燕、趙間——指河北和山西一帶。燕、趙,本是戰國時兩個國名,這裡借稱其地。
(18)而歸吾母及銓食外祖家——把母親和我送到外祖父家去撫養。
(19)四齡——四歲。
(20)日授——每天教。“四子書”——《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的合稱),因為內容多記載孔子、孟子、曾子、子思等人的言行,故又稱“四子書”。
(21)苦——苦於,礙於。
(22)鏤——刻,這裡是削的意思。
(23)詰(jié)屈——彎曲,屈折。作波磔(zhé)點畫——作成一撇、一捺、一點、一畫的形狀。波,書寫中的左撇。磔,書定中的向右下方捺筆。
(24)訓——教。
(25)這句說:第二天,叫蔣士銓合竹絲再合成前一天所學的字,合得沒錯方才罷休。乃已,才止。
(26)素——向來。不潤——不富裕。
(27)歷年飢大凶——經歷了大災荒的年頭。歷,經過。
(28)窘乏——窮困。
(29)工——精於。纂(zuǎn)繡組織——刺繡編織等事情。
(30)女紅——即女工,指婦女所作的紡織、刺繡、縫紉等事。這裡指織繡出來的楊品。
(31)以是——因此。
(32)襤褸(lán lǚ)——衣服破爛。
(33)髯(rān)——鬍鬚。
(34)疵(cī)——缺點。
(35)滿引——觥(gōng)——斟滿一杯酒喝了。引,受。觥,古代用年角製成的酒器。
(36)陶然——快活的樣子。捋(lǚ)——用手握著東西,順著移動、撫摩。
(37)觴(shāng)——古代的酒杯。
(38)阿丈——我老頭兒(這裡是蔣士銓的外祖父自稱)。
(39)即而——然後,隨又。
(40)爾——你。他日——將來。
(41)涔(cén)涔——形容眼淚不斷地流下。
(42)檐風幾燭——屋檐外的風,吹著几上燭火。
(43)愀(qiǎo)然——憂愁變容的樣子。
(44)畢陳——全都放在。
(45)手任操作——手裡幹著活兒。
(46)口授句讀(dòu)——嘴裡教(我)念書。句讀,斷句和停頓的地方,常用來泛指書文。
(47)吚唔(yī wū)——讀書的聲調。
(48)軋(yà)軋——紡績的機聲。相間(jiàn)——互相應和的意思。
(49)怠(dài)——鬆懈。
(50)夏(jiǎ)楚——本是古代老師責打學生的工具。這裡是責打的意思。
(51)旋——隨後。
(52)及此——現在,眼前。
(53)汝——你。
(54)夜分——半夜。
(55)俄而——沒多久。
(56)少間——過了一會兒。
(57)乃爾——這樣。這句說:妹妹,你只有這一個孩子,何必督促得這樣嚴呢?
(58)這句說:孩子多,倒還罷了;只有這一個,如果不成器,叫我還有什麼指望呢?不肖,沒有出息。
(59)庚戌(xū)——古代人常以乾支紀年、月、日,這裡指的是1730年(雍正八年)。
(60)病且篤——病勢垂危。
(61)瀕危——臨終。
(62)瘁(cuì)——辛苦。
(63)憊(bèi)——疲乏。
(64)其——表示希望或命令的助詞。善誘之——好好地教導他(指蔣士銓)。
(65)語訖(qì)——這句話完後。卒——死了。
(66)哀毀——指悲傷哀傷哀痛得毀壞了身體。骨立——形容人消瘦到極點。
(67)閭(lǘ)(尙阝)——鄰里和鄉黨。閭,本是古代居民的組織單位,二十五家為一閭。姻亞——親親眷眷的意思。亞,同“婭”,本是兩婿之間的相稱。
(68)鹹以“孝女”稱——都稱(我母親)為孝女。
(69)弗袬——歇(繼續這樣稱呼好)。
(70)《禮記》、《周易》、《毛詩》——都是儒家的重要經典。
(71)成誦:能夠背誦。
(72)吟喔(é)聲——讀詩的聲調。
(73)少痊(quán)——病體略微好轉些。
(74)淒楚——傷心。
(75)斯解也——這就能消除我的憂愁了。
(76)琅(láng)琅然——形容讀書聲的清晰響亮。
(77)爭藥鼎(dǐng)沸——(讀書聲)與罐里煎藥的滾沸聲爭響。鼎,古代的一種炊具。
(78)差(chài)——同“瘥”,病癒。
(79)偕游燕、秦、趙、魏、齊、梁、吳、楚間——一起遊歷了河北(燕)、陝西(秦)、山西(趙)、河南(魏、梁)、山東(齊)、江蘇(吳)、湖南、湖北(楚)一帶地區。
(80)苟——假如。過——過失。
(81)規——勸告。
(82)或怒不聽——有時父親生氣不聽勸告。
(83)屏(bǐng)息——屏住氣不出聲。
(84)俟(sì)——等待。
(85)決大獄——審理重要案件(指有關人命的案件)。
(86)席前——座前。
(87)幸以此兒為念——千萬為這孩子著想(意思是不要冤枉人,做缺德的事情)。
(88)數(shuò)頷(hān)之——頻頻點頭稱是。
(89)客邱——外地的住所。
(90)不及一言——不對(我)講一句話。
(91)撲之——責打我(銓自指)。
(92)荒於嬉——因玩樂而荒廢學業。
(93)卜居——就是“擇居”的意思。鄱(pó)陽——今江西波陽縣。
(94)女視之——把她(皀張氏)當作女兒看待。
(95)絍(rèn)——同“紝”字,織布帛的絲縷,這裡和前三字連用,就是紡織的意思。
(96)以應童子試——由於要應考秀才。
(97)鉛山——今屬江西。是蔣士銓原籍(考秀才必須要在原籍)。
(98)補弟子員——考中了秀才。
(99)丁卯——指1747年(乾隆十二年)
(100)食廩餼(lǐn xì)——秀才參加科考,成績優良的補為“廩善生”,可以得到膳費津帖。廩餼,公家發給的膳食津貼。
(101)薦於鄉——中舉人。
(102)依膝下——在父母跟前。
(103)北行——指到京城(北京)去參加會試(考進士)。
(104)每念兒,輒有詩——(母親)每當想念我的時候,就作詩。
(105)未一寄也——一首也沒有寄(到北方來)。
(106)落第——沒有考上。
(107)即世——去世。
(108)哭而瀕死——哭得死去活來。瀕,幾乎,接近。
(109)凡——總計。
(110)無——無論,不分。
(111)己巳(sì)——指1749年(乾隆十四年)。
(112)番(pó)陽——即鄱陽。
(113)延——邀請。
(114)位置景物——安排畫中的背景物。位置,這裡用作動詞。
(115)嗚呼——感嘆詞。
(116)不及奉舅姑母匜(yí)——趕不上侍候公婆(指嫁過去時公婆已死了)。盤匜,洗滌的器具(用來泛指日常生活用具)。
(117)未亡人——古代寡婦的自稱。
(118)何樂為——還有什麼可樂的啊!
(119)雖然——儘管如此。
(120)志有樂、得未致者——理想中的樂趣而一直沒能享受到的。
(121)請寄斯圖也——請把它寄托在這幅畫中。
(122)新婦——媳婦。
(123)鳴機——織布時機聲(指紡車)鳴響。課夜——督促(小輩)夜裡做功課。
(124)樂何有焉——此外還有什麼可樂的呢!
(125)廠——同“敞”。
(126)熒(yíng)熒——燈光明亮的樣子。
(127)憑——靠著。畫欄——雕花的欄桿。
(128)砌花盤蘭——階邊的花和盆里的蘭。砌,階沿石。盤,花盆。
(129)婀娜(ē nuó)——柔長彎曲的樣子。
(130)促織——蟋蟀的別名。
(131)為之略——寫出個大概。
(132)立言——著書立說。

譯文

我的母親姓鐘,名叫令嘉,出身於南昌府名門望族,排行第九。她在小時候和幾個哥哥一起跟著我外祖父滋生公讀書,十八歲嫁給我父親。那時我父親四十多歲,性情俠爽,愛結交朋友,喜把財物施捨給別人,散給人家許許多多金錢,使得家裡箱櫃裡東西都一空如洗。家中常常賓客滿座,我母親拿下金玉首飾,換了錢辦酒席,席上酒菜豐盛,毫不減色。結婚兩年,生下我,家境更加衰落,她經歷了窮困的生活,別人都不能忍受的,我母親卻心情坦然沒有憂愁的樣子。親戚和同族人,個個贊她賢慧。由於這樣,我父親能再到北方去做官,把我母親和我寄放外祖父家靠他們生活。
我四歲的時候,母親每天傳授我《四書》幾句。苦於我年幼不能拿起筆,母親於是削竹枝成為細絲把它折斷,彎成漢字的書寫筆畫,拼起形成一個字,抱著我坐膝蓋上教我認字。已經認識,就把這個字拆掉。每天教我十個字,第二天,叫我拿著竹絲來拼所認識的字,直到沒有錯誤,就停止。到了六歲,母親開始讓我拿筆學寫字。我外祖父家素來不富裕,經歷了幾年的災荒,收成不好,生活格外窘迫。那時候我和年幼的僕役的衣服鞋帽,都是母親親手做的。母親精於紡織刺繡,她所做的繡件、織成品,叫年幼的僕役帶到市場上去賣,人們總是搶著要買。所以我和年幼僕役從來衣冠整潔,不破不爛。
外祖父高身材、白鬍子,喜歡喝酒。酒喝得高興,就大聲念他做的詩,叫我母親指出詩句的缺點。母親每指出一個字不妥當,外祖父就斟酒一杯喝下肚;指出幾個字以後,他就樂乎乎地捋著鬍鬚大笑,舉起酒杯大聲說:“想不到我老漢竟有這樣的好女兒!”接著撫摩我的頭頂,說:“乖孩子!你將來用什麼來報答你娘啊?”我年紀小不會回答,就投到母親懷裡,眼淚索索地流下來,母親抱了我也傷心起來,檐下的風,吹著几上的燭,象是非常傷感,同情人們的哀傷。
回憶我母親教我的時候,刺繡和紡織的工具,全放在旁邊,她膝上放著書,讓我坐在她膝下讀書。母親一邊手裡操作織布,一邊口裡教我斷句。我讀書的聲音,軋軋織布的聲音相互間雜。我鬆懈了,她就稍微的拿戒尺打我一下,打了我,又抱了我哭,說:“兒啊,你這時候不肯學習,讓我怎么去見你的父親!”到半夜裡,天氣非常寒冷,母親坐在床上,用被子蓋住雙腳,解開衣服用胸口溫暖我的背,和我一起朗讀;我讀得疲倦了,就在母親懷裡睡著了。不久,母親搖我,說:“應該醒了!”我張開眼,看見母親臉上淚流滿面,我也哭起來。不久,又讓我讀書;直到頭遍雞叫,才睡覺了,我的幾位姨媽曾經對我母親說:“妹妹啊,你就這一個兒子,何苦要這樣!”她回答說:“兒子多倒好辦了,只有一個兒子,將來不長進,我靠誰呢!”
庚戌年,外祖母病勢嚴重。母親侍候外祖母,所有病人吃的湯藥、茶水、食物,母親一定先嘗過再給她吃。服侍四十晝夜,沒有倦怠的樣子。外祖母臨死前,流著眼淚說:“女兒身體本來虛弱,現在為了服侍我,比哪個哥哥都勞累,真把你拖垮了。哪天我女婿回來,替我說:‘我死沒有別的遺憾,只恨看不見我外孫成家立業’。希望你們好好誘導他!”說完就死了。母親萬分哀傷,七天不飲不食。親戚和鄰里,當時人人誇她是孝女,到現在還是這樣說的。
我九歲時,母親教我學《禮記》、《周易》、《毛詩》,都能夠背誦。她有空又抄下唐宋詩人的詩,教我朗誦古詩。母親和我兩人都身體弱、多病。每當我生病,母親就抱了我在室內來回走動,自己不睡覺;我病稍稍好一點,她就指著貼在牆上的詩歌,教我低聲念誦作為遊戲。母親生病,我總是坐在她枕邊不離開。母親看著我,常常一句不說,很悲傷的樣子,我也很傷心地依戀著她。我曾經問她:“娘,您心裡不快活嗎?”她說:“是不快活。”“那么怎么能讓娘高興呢?”她說:“你能把讀的書背給我聽,我就高興了。”於是我就背書,琅琅的書聲,和藥罐煎藥水沸聲和在一起。母親微笑著說:“你看,我的病好些了!”從此,母親生病的時候,我就拿了書在她床邊讀書,這樣,她的病就會好。
我十歲時,父親回家來了,過了一年,父親帶著母親和我,一起出門,到過河北、陝西、山西、河南、山東、江蘇、湖南、湖北好多地方。父親做錯了事情,母親一定認真地用委婉的話規勸他;遇到父親發怒不聽她的,她就屏住氣不說了,等父親消了氣,又反覆勸說,到父親聽了她的話才停止。父親每次審理有關人命的重案,母親總是拉著我立聾他桌子前面說:“您不要忘記,您還有這樣一個兒子!”父親就頻頻點頭。父親在外地的寓所,督促我讀書時,脾氣急躁,我稍有一點不認真,他就發怒,把我丟在一旁,幾天不理睬我,母親就流著眼淚打我,叫我跪在地上,把書讀熟才放過我,從來不覺自己疲累。所以,我從不因為貪玩而荒廢了學業,母親對我的教育,也因此而更加嚴格。
過了十年,我們回鄉,在鄱陽縣定居下來,我那時將近二十歲。第二年,娶妻子張氏。母親把媳婦當親生女兒一樣看待,教她紡紗織布、刺繡縫紉,像教我小時候讀書一樣。
我生下二十二年,從來沒有離開過母親。有一次,因為要應童子試,回到原籍鉛山,向母親告別,她一點也沒有捨不得我離開的神情。後來我考中了秀才。第二年是丁卯年,領到了廩膳生的生活補貼費;秋天,中了舉人。回來拜見母親,母親臉上現出了高興的表情。在父母身邊住了二十天,就到北方去。母親每次想念我,總寫詩,但是一首也不寄給我。第二年我考試落第,九月份回家。十二月份,父親去世。母親哭得死去活來十幾次,自己寫了祭文祭父親,共有一百多句,辭句真誠衷婉而沉痛,聽到的人不論是親疏老幼,個個嗓音哽塞、哭不成聲。這一年,母親四十三歲。
己巳年,有位南昌的老畫師來到鄱陽,年紀八十多歲,滿頭的白髮長過兩耳,能夠畫人的相貌。我請他來給我母親畫幅小像,因此,我請示母親,畫像左右怎么安排景物,又問她:“娘用什麼來娛樂,把這些畫上去讓娘高興。”母親傷感地說:“唉!自從我到蔣家來做媳婦,常常把趕不上侍候公婆認為遺憾;到今天,在憂愁和痛哭里過了幾十年:哭娘、哭爺,哭兒子、哭女兒短壽死去,現在又哭丈夫了!我欠缺的只是一死,有什麼高興的啊!”我跪下說:“儘管如此,娘有沒有想到什麼高興的事情卻還沒有得到的,望您同意畫在這圖像上,行不?”母親說:“只要我兒子和新娘子能夠勤勤懇懇,不就可以了嗎?在布機聲里夜裡教你念書,我老太婆的願望就夠了,其他還有什麼樂趣啊!”
於是,我從母親處退出來,去把她的要求告訴了畫師。畫師就畫了幅秋夜的景色:堂屋裡四面空敞,中間掛盞明亮的燈;屋外一株高大的梧桐,樹影落在屋檐上;堂屋中間排一座布機,畫我母親坐在機上織布,我妻子坐在母親旁邊搖紡車;屋檐下橫擺一隻書桌,映著桌上的燭光靠著窗欄上讀著書的,是我,台階下一座假山,階邊的花和盆中的蘭,抖抖瑟瑟,在微風和清涼的月光下搖動。那個蹲在梧桐樹下捉蟋蟀玩的小孩子,和垂著短髮、手拿羽毛扇在石上煮茶的女娃,就是書童阿同、丫環阿昭。
畫好了這張圖,母親看了,非常喜歡。所以,我特地把我母親勤勞的一生,寫了這篇概略的記敘,為的是請求著書立說、鼓勵人們善行的大人先生,據此寫出完善的文章來。

作品賞析

作者先寫母親的出身和文化修養。“吾母姓鐘氏,名令嘉,字守箴”,女孩而有名有字,可見文化層次較高,非一般村野人家。下句便是“出南昌名族”,寫母親待字閨中的文化環境。“幼與諸兄從先外祖滋生公讀書”,寫母家開明,男孩女孩可以享受同樣的教育,母親受到良好的文化滋養。這一句是後面教“我”課讀的基礎。“十八歸先府君”,寫母親出嫁。最後一句寫作者出生。開頭這一段,詞少事多,語言簡潔,如“行九”、“越二載,生銓”等,造語非常潔淨,毫無贅詞。
然後寫四歲到六歲時,母親教作者讀書,識字。先寫課讀內容和數量,“日授四子書數句”。次寫課讀方法,有授受之法——“鏤竹枝為絲斷之,詰屈作波磔點畫,合而成字,抱銓坐膝上教之”;有複習之法——“明日令銓持竹絲合所識字,無誤乃已”。從內容的選擇,到方法的實施,表現出母親的良苦用心。四歲“識字”,六歲“學書”,母親非常重視對作者的早期教育。
下面寫母親教作者讀書的方式。這一部分緊扣題目“鳴機夜課”,可分三層。“記母教銓時……我何以見汝父?”為第一層,“組繡績紡之具畢陳左右,膝置書,令銓坐膝下讀之。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讀”,點“鳴機”課讀。“兒怠,則少加夏楚”,寫課讀之“嚴”。“旋復持兒泣”,寫母親對兒的疼愛,愛而不失其嚴。“怠”而“夏楚”,卻又“持兒泣”,反映母親的心理矛盾。一個“少”字,表現出作者對母親的理解,母子深情含蘊其中。“至夜分寒甚……雞鳴臥焉”為第二層,寫深夜課讀。這一層最為動人。“夜分”一語,寫課讀時間之久,“寒甚”二字,明課讀境況之劣。在這樣寒冷的深夜,母親仍不輟教作者讀書。“解衣以胸溫兒背,共銓朗誦之”,慈母形象,躍然紙上,慈而不廢其學。“讀倦,睡母懷”,勤苦如此。不久,母親又把作者搖醒,“銓張目視母面,淚方縱橫落”,重重心事,種種情懷,全由“淚方縱橫落”這五字出。“諸姨嘗謂母曰……妹何托焉?”為第三層,前兩層直接描寫課子之嚴,這一層側面描寫何以嚴,殷殷希望,和盤托出。
接下來寫九歲時,母親教作者課讀的內容和病中教子課讀。分兩層寫,第一層記課讀內容,初蒙以“四子書”,九齡“授以《禮記》《周易》《毛詩》”“唐宋人詩”,表明了課讀內容次第。這一層意思略寫,只用“皆成誦”和“教之為吟喔聲”帶過。第二層記母親病中教子課讀。這一層意思詳寫。“銓每病”,母“未嘗寢”;“母有病,銓則坐枕側不去”,母子深情就在數字之中。“少痊,輒指壁間詩歌,教兒低吟之以為戲”,“兒能背誦所讀書,斯解也”,時刻不忘教子課讀。讀書能醫母病,數句描寫,切切之心,呼之欲出。
這篇文章最突出的特點是敘事簡潔,詳略得宜。文章多用短句,夠傳達意思即止,絕不作任何陪襯鋪張。寫母親初教作者識字,有“既識,即拆去”“無誤乃已”等短句,極為簡練;寫母親教作者課讀,用”兒怠,則少加夏楚”寫課讀之嚴;“讀倦,睡母懷”寫夜讀之勤苦,句子都很短,且具表現力。像“淚方縱橫落”“解衣以胸溫兒背”等句,表現力都極強。母親對作者的教育付出的辛勞很多,作者選取四齡啟蒙,六齡學書,九齡讀《禮》《易》三個階段,啟蒙識字較詳,“學書”一筆帶過,讀《禮》《易》也略寫。作者著力詳寫的是“鳴機夜課”和“病中教讀”,情節十分感人。寫“鳴機夜課”部分,詳寫深夜課讀,略寫鳴機課讀,詳中有略。寫“病中教讀”部分,“銓每病”用概括敘述的方法;“母有病”用細緻描寫的方法,行文富於變化。
該文的另一個特點是敘述、描寫與抒情結合,寓情於敘述和描寫之中。全文主要用敘述語言,但也多有描寫,如“睡母懷”等細節描寫,“母有病”時的對話描寫,在描寫和敘述中寄託了作者濃濃的深情。句句出肺腑,字字都是情。
蔣母重視對孩子的早期教育,課讀之嚴且堅持不懈,終於使兒子成為“江右三大家”之一,這說明蔣母的教育是成功的。但是,這個個例在現代社會不一定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通常情況下,輕鬆愉快的教育效果更佳。王守仁說:“大抵童子之情,樂嬉遊而憚拘檢,如草木之始萌芽,舒暢之則條達,摧撓之則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心中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好的教育方法,是在快樂的教育中把子女培養成材,而不是採用“頭懸樑,錐刺股”的近於自虐的學習方法。但蔣母的教育則近於苛刻,有違一般的教育規律。

作者簡介

蔣士銓蔣士銓
蔣士銓(1725~1784),清代詩人。字心餘、苕生,號藏園,又號清容居士。鉛山(今屬江西)人。乾隆二十二年(1757)進士,官翰林院編修。他是乾隆(1736—1796)到嘉慶(1796—1820)時期一個有影響的詩人,與袁枚、趙翼並稱“乾隆三大家”。他論詩也重“性靈”,反對前後七子的復古模擬傾向,主張兼師唐宋。他戒蹈襲,重性情,他說詩要“性靈獨到刪常語,比興兼存見國風”(《懷袁叔論二首》)。但對“性靈”的理解與袁枚不同,而且他比較強調“忠孝節義之心,溫柔敦厚之旨”,表現出更多的傳統意識。蔣士銓的詩現存2500餘首,題材比較廣泛。蔣士銓也寫詞和散文。此外他還是位重要的戲曲作家,他寫成雜劇、傳奇戲曲16種,均存。著作有《忠雅堂集》43卷,包括文集12卷、詩集27卷及補遺2卷,詞集2卷、還附有南北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