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翔縣人民劇團

鳳翔縣人民劇團是陝西鳳翔縣的一個民間劇團,成立於1949年10月。主要以表演西府秦腔而出名,兼演眉戶、道情。初稱“鳳翔縣民眾劇團”、“鳳翔縣正聲劇團”。1953年8月參加全國性的專業劇團登記註冊時,更名為"鳳翔縣人民劇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鳳翔縣人民劇團
  • 成立時間:1949年10月
  • 地區:陝西鳳翔縣
  • 表演內容:西府秦腔
概述,劇團成員名單,領導名單,主要演員,四大鬚生,主要演出劇,劇團演出歷史,

概述

劇團有演員八十多名,其中賀振民、呂明發、段育民、彭毓中在當地享有盛名,多次參加大型的演藝活動。該劇團先後演出名劇20多部,主要以歷史劇為主。反應了當時一些社會民情,在當地名氣很大。

劇團成員名單

領導名單

王克義任政治指導員、劉棟任團長、姚海濤任副團長、張志奎任指導員兼團長。

主要演員

演職人員達八十餘人,主要演員有:賀振民、呂明發、段育民、彭毓中、傅興秦、王新虎、謝文科、朱桂英、任志敏、姜鴻斌、王英蘭、劉鳳英、謝德奎、余寬喬、張正中、蔡振興、藺生州、王惠琴、田碧嬡、韓梅等。

四大鬚生

賀振民、呂明發、段育民、彭毓中四大鬚生各具特色,久負盛名。
賀振民為四大鬚生之首,戲路較寬,表現細膩,動作幹練,唱腔善用行腔技巧,優雅動聽,長於表演《天波府》中的寇準、《徐策跑城》中之徐策、《下河東》中的趙匡胤、《麒麟山》中的馬三保等腳色;
呂明發擅演紅生及武鬚生戲,如《斬顏良》及《古城會》中之關羽、《臨潼山》中之李淵、《闖宮》中之梅伯、《盤門》中之王魁、《潞安州》中之陸登,他還串演大淨、副淨角色,所唱《伍員逃國》於1982年收入中國唱片公司出版的《百名秦腔演員唱腔集錦》;
段育民常演衰派老生,身段穩健、唱腔微帶"沙音",深沉有力,以表現《烙碗計》中之劉志明、《賣畫劈門》中之白茂林、《伐東吳》中之劉備、《牧羊》中之蘇武等角色最為見長;
彭育中長於表演側重唱腔、白口的“重頭”戲,其代表劇目有《十道本》、《哭祖廟》、《韓寶英》、《拆書》、《斬韓信》、《擋將》等,其"嘴皮功"在同行中為佼佼者。

主要演出劇

該團主要演出劇目有:傳統劇目《天波府》、《下河東》、《麒麟山》、《斬顏良》、《古城會》、《臨潼山》、《闖宮》、《盤門》、《潞安州》、《烙碗計》、《賣畫劈門》、《伐東吳》、《蘇武牧羊》、《十道本》、《哭祖廟》、《韓寶英》、《拆書》、《斬韓信》、《擋將》等。

劇團演出歷史

1959年以《天波府》一劇參加陝西省慶祝建國十周年獻禮演出,獲得好評。此後,在西安連演一月而不衰。
1960年以《三打白骨精》參加陝西省青年演員會演,獲陝西省藝術教育集體獎,朱進才、劉鳳英、朱桂英、高素英、謝德魁等獲青年演員獎。
1965年4月,劇團創作的關中道情小戲《雙送肥》參加了寶雞地區戲曲調演,後被選送赴省參加調演,並獲獎。《陝西日報》及《延河》均發表了劇本。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兩派民眾成立了“新生”和“遍地紅”兩個文工團,各自排演“樣板戲”進行演出。 1968年後兩團合併成立“鳳翔縣劇團革命委員會”,童宗舉任主任委員。
1969年9月劇團撤銷,除少數人分配外單位工作外,多數人員回原籍參加生產勞動。
1970年3月,重新成立了四十五人組成的“鳳翔縣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楊權任政治指導員,董敬任隊長。
1972年5月恢復原稱“鳳翔縣人民劇團”。
從1971年起,演出創作劇目有秦腔《山村風雪》、眉戶《備課》、秦腔《豐收季節》、《頒獎之前》等,均參加了寶雞地區調演。
1978年由寧世均編劇,呂明發主演的眉戶小戲《老周下鄉》獲寶雞地區調演一等獎。
1981年中青年演員折子戲會演中,呂明發獲演員一等獎,王惠琴獲二等獎,田碧媛獲三等獎,學員嚴銳利、謝小鋒雙獲學生優秀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