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基本信息,形態描述,雌蛛,雄蛛,鑑別特徵,地理分布,
基本信息
拉丁目名:ARANEAE
拉丁亞目:OPISTHOTHELAE
中文亞目:後紡亞目
總科:圓蛛總科
superf:Araneoidea
拉丁科名:Tetragnathidae
中文亞科:肖蛸亞科
拉丁亞科:Tetragnathinae
中文屬名:粗螯蛛屬
拉丁屬名:Pachygnatha
拉丁種名:fengzhen
定名人:Zhu, Song et Zhang
年代:2003
中文名:鳳振粗螯蛛
原始文獻:中國動物志 無脊椎動物 第三十五卷 蛛形綱 肖蛸科:96-99.
模式產地:湖北房縣
生境:生活在草叢的基部和山區溪流岸邊的石下。
國內分布:湖北,貴州。
資料來源:中國動物志 無脊椎動物 第三十五卷 蛛形綱 肖蛸科:96-99
形態描述
雌蛛
體長2.75~3.06。正模體長3.06:頭胸部長1.46,寬0.85;腹部長1.46,寬0.88。背甲的中央、頸溝和兩側緣具很多小凹坑。兩眼列均後凹,前眼列稍寬於後眼列。前中側眼間距等於前中眼間距(0.10:0.10);後中眼間距稍大於後中側眼間距(0.13:0.10);前後側眼相接。中眼域正方形,隆起,較頭部後端高,長0.28,前邊寬0.28,後邊寬0.28。前中眼>後中眼>前側眼=後側眼(0.10:0.09:0.08:0.08)。
額高0.20,為前中眼直徑的2倍。螯肢大,暗褐色;前齒堤有5齒,呈櫛狀排列;後齒堤有4齒,第1齒大,位於螯牙的基部,第2齒位於螯肢遠端約1/3處。顎葉褐色,遠端最窄。下唇和胸板黑褐色。下唇寬大於長。胸板具很多小圓坑,並包圍步足基節。步足黃褐色,無刺和大的剛毛。腿節Ⅰ、Ⅱ各具2根聽毛,腿節Ⅳ具1根聽毛,腿節Ⅲ無聽毛;脛節具2列5根聽毛;後跗節Ⅰ~Ⅲ在近中部各具1根聽毛,後跗節Ⅳ無聽毛。跗節器較大,跗節Ⅰ、Ⅱ的跗節器位於端半部的基部,跗節Ⅲ、Ⅳ的跗節器位於中部1/2處。
步足測量:Ⅰ5.76(1.54+1.97+1.43十0.82), Ⅱ5.06 (1.43+1.73+1.22十0.68), Ⅲ 2.90(0.89十0.99+0.71+0.31), Ⅳ4.18(1.26十1.36十1.02+0.54)。足式: 1,2,4,3。腹部球形,背面和側面均有銀白色鱗斑。背面具一較大的黑色葉狀斑,該斑內中央的兩側各有4個黑色斑點,後端具3條橫向的細紋。腹部腹面淺黑褐色,生殖孔至紡器之間具一大的“U”字形銀白色斑, “U”形斑的兩側有3條黑褐色縱條紋。納精囊一對,呈橫向的“6”字形。
雄蛛
體長2.82~2.96。一雄蛛體長2.96:頭胸部長1.46,寬0.85;腹部長1.46,寬1.26。背甲、腹部的顏色和斑紋以及眼的排列與雌蛛相似。螯肢相對大,具婚距;前齒堤有5齒,間距大致相等,呈櫛狀排列;後齒堤有4齒,第1齒最大,最後1齒最小,第1齒與第2齒的間距大於第2齒與第3齒的間距。步足較雌蛛的細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