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慶縣民族志》是鳳慶縣民族事務委員會、鳳慶縣地方志辦公室編纂的地方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鳳慶縣民族志
- 作者:鳳慶縣民族事務委員會、鳳慶縣地方志辦公室
- 類別:地方志
- 編纂人員:楊滋榮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
內容簡介
一、本志是反映雲南省臨滄地區鳳慶縣各民族歷史和現狀的專業志書,堅持實事求是;力求思想性、科學性和資料性的統一。二、本志遵守和體現下述原則:民族平等;促進各民族的團結;宣揚各民族的貢獻;突出各民族的特點;重視各民族的經濟;弘揚各民族的文化;提倡民族教育;尊重各民族的風俗習慣。
作品目錄
封面
鳳慶縣民族志
編纂領導小組成員名單
圖片
鳳慶縣民族分布示意圖
前排左起:周富林(鳳慶縣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姚文漢(鳳慶縣政協主席)施學先(鳳慶縣人大常委主任)石安華(中共鳳慶縣委書記)雷爭春(中共鳳慶縣委副書記、縣長)張志強(副縣長)後排左起:馬泰如(縣民委幹部)楊滋榮(縣誌辦主任)王懷李(縣民委副主任)李成模(縣民委幹部)
東山寺
詩禮新拱橋
傣族少女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紅龜山塔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瀾滄江上的青龍橋
蒲門茶花
彝族(俐眯)婦女
鐵農具加工
上:彝族(俐眯)老人
下:1991年4月建成的通往少數民族山區的大橋之一——山頭田石拱橋。
上:織麻布
中:腳碓
左下:手磨
右下:苗族男青年
潑水節場景之一
佤族民間藝人李接楊在鳳慶縣首屆民族文藝調演會上
營盤鎮參加《鳳慶縣民族志》稿“回族”一章評審會人員合影
懶碓
大寺鄉茶園
彈棉絮
苗族女教師在講課
詩禮鄉小村苗族熊德安家,左下角為舊房
苗族打歌
營盤街清真寺
上:佤族婦女舂腳碓
下:佤族民間藝人楊照發表演“對腳歌”
彝族(俐俅)民間藝人李保新表演民間舞蹈
拉祜族老人
上:鳳慶縣伊斯蘭教協會成立留影
下:水磨
序1
序2
凡例
目錄
概述
大事記
第一章 彝族
第一節 經濟
一、社會形態
二、經濟結構
三、生產狀況
四、生活方式
第二節 禮儀習俗
一、婚姻
二、家庭
三、生辰
四、喪葬
五、節日
六、道德
七、禁忌
第三節 文化
一、語言文字
二、文學
三、歌舞器樂
四、體育
五、工藝
六、醫藥
第四節 宗教信仰
一、自然崇拜
二、巫卜
三、基督教
四、佛教道教儒教
第二章 苗族
第一節 經濟
一、社會形態
二、經濟結構
三、生產狀況
四、生活方式
第二節 禮儀習俗
一、婚姻
二、家庭
三、生辰
四、喪葬
五、節日
六、道德
七、禁忌
第三節 文化
一、語言文字
二、文學
三、歌舞器樂
四、體育
五、工藝
六、醫藥
第四節 宗教信仰
第三章 回族
第一節 經濟
一、社會形態
二、經濟結構
三、生產狀況
四、生活方式
(一)飲食
(二)服飾
(三)居住
第二節 禮儀習俗
一、婚姻
二、家庭
三、生辰
四、喪葬
五、節日
六、道德
七、禁忌
第三節 文化
一、語言文字
二、教育
三、音樂民歌
四、清真寺
第四節 宗教信仰
第四章 布朗族
第一節 經濟
第二節 禮儀習俗
第三節 文化
第四節 宗教信仰
第五章 傣族
第一節 經濟
第二節 禮儀習俗
第三節 文化
第四節宗教信仰
第六章 漢族
第一節 經濟
第二節 禮儀習俗
一、婚姻
二、家庭
三、生辰
四、喪葬
五、節日
第三節 文化
第四節 宗教信仰
第七章 其他民族
第一節 白族
第二節 佤族
一、經濟
二、禮儀習俗
三、文化
四、宗教信仰
第三節 拉祜族
一、經濟
二、禮儀習俗
三、文化
四、宗教信仰
第四節 傈僳族
一、經濟
二、禮儀習俗
三、文化
四、宗教信仰
第五節 壯族
第六節 納西族
第七節 滿族
第八章 民族工作
第一節 民族政策
第二節 民族教育
一、民族地區普通教育
二、民族師資
三、半寄宿制國小
四、耕讀國小及掃盲
五、專業培訓
六、民眾集資辦學
七、民族教育經費
第三節 培養民族幹部
第四節 民族經濟
第五節 民族文化
一、民族文學創作
二、民族民間文藝收集整理研究
三、民族民眾文化
四、民族體育
五、少數民族珠算比寨
第六節 民族理論研究
一、組織
二、刊物
第七節 宗教工作
一、鳳慶縣佛教協會
二、鳳慶縣道教協會
三、鳳慶縣伊斯蘭教協會
四、鳳慶縣基督教管理小組
第八節 管理
一、機構
二、經費
第九章 人物
一、人物傳
龔彝
馬德重
趙又新
楊自生
楊香池
木向東
木逢春
羅稷南
龔傳文
羅故齋
二、人物簡歷
楊時俊
李萬貴
宋新偉
楊正興
三、鳳慶縣副科局級以上少數民族幹部表錄
第十章 藝文
一、詩詞
二、歌謠
三、民間故事
四、雜記
後記
提供書面資料人員名單
著作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