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山彝族蒙古族鄉

鳳山彝族蒙古族鄉位於黔西北高原,在大方縣城東面,鄉政府所在地距縣城約20公里,是建並撤後的新建鄉鎮之一。全鄉以山地為主,平均海拔1600米,屬亞熱帶山區氣候,森林覆蓋率達43%左右,氣候宜人,年降雨量在1100毫升,無霜期285天。全鄉總面積84.1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6萬畝,轄9個行政村,64個村民組,2004年年初人口16000餘人,4110戶,居住有彝、蒙古、苗族布依族等十一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39.9%。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鳳山彝族蒙古族鄉
  • 面積:84.12平方公里
  • 氣候條件:亞熱帶山區氣候
  • 耕地面積:1.6萬畝
自然資源,礦產資源,基礎設施,

自然資源

境內貯藏有豐富的煤炭、硫鐵礦、高嶺土等礦產資源,尤其以高燃燒值、低硫、低灰著稱的“渣坪煤”更是響譽省內外。98年以來的6年間共引進資金1200多萬元,建成3萬噸級煤井8個,3個9萬噸的煤礦正在申報審批手續。全鄉交通便宜,326國道線橫穿全境,東可至貴陽、遵義,西可達畢節、水城,北上大納路入四川,與周邊鄉鎮的公路網路已經形成。
鳳山彝族蒙古族鄉

礦產資源

鳳山鄉具有豐富的煤炭資源,有11個煤礦,是優質的無煙煤。
煤炭在地表常溫、常壓下,由堆積在停滯水體中的植物遺體經泥炭化作用或腐泥化作用,轉變成泥炭或腐泥;泥炭或腐泥被埋藏後,由於盆地基底下降而沉至地下深部,經成岩作用而轉變成褐煤;當溫度和壓力逐漸增高,再經變質作用轉變成煙煤至無煙煤。泥炭化作用是指高等植物遺體在沼澤中堆積經生物化學變化轉變成泥炭的過程。腐泥化作用是指低等生物遺體在沼澤中經生物化學變化轉變成腐泥的過程。腐泥是一種富含水和瀝青質的淤泥狀物質。冰川過程可能有助於成煤植物遺體匯集和保存。
硫鐵礦別名黃鐵礦、磁黃鐵礦、白鐵礦,英文名Pyrites,分子式FeS2,分子量120,性狀硫鐵礦最常見的晶體是六方體、八面體及五角十二面體。在六方晶體的晶面上有細條紋。有時許多晶體結合在一起,成為各式各樣的的復晶。有時呈金黃色,有時為黃銅色,並有黃亮黃亮的金屬光澤。比重4.95—5.20。硬度6.0—6.5。條痕為綠黑色。性脆,受敲打時很容易破碎,破碎面是參差不齊的。焚燒時有藍色火焰並有刺鼻的硫黃臭味。

基礎設施

通過歷屆黨委、政府的不懈努力,全鄉已實現了村村通公路、通電、通廣播電視、通無線通訊信號的目標和電話實現了光纜傳輸,85%的村民用上了自來水。全鄉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鳳山街道的小城鎮建設已初具規模,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已形成格局。文化教育方面,建成初級中學一所,公辦國小四所,學生入學率達99%。社會經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基礎設施正逐步完善。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