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山建忠親王祠,位於山東鄒城市大律村鳳凰山主峰西側與其餘脈平山之間的山口道旁,是為紀念平定白蓮教立下赫赫戰功的僧格林沁親王所建,該祠毀於文革,現僅存碑帽及古柏數株。民國二十四年陳壽卿《續修鄒縣誌稿》載,同治年韓大鵬倡議出疏募資,於鳳凰山建忠親王祠,撰文志剿匪功德,並有吊忠親王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鳳凰山忠親王祠
- 外文名:Loyal prince temple
- 地址:山東鄒城大律村鳳凰山
簡介:,人物經歷:,創辦背景:,
簡介:
鳳凰山主峰西側與其餘脈平山之間的山口道旁為平定白蓮教立下赫赫戰功的僧格林沁親王所建的忠親王祠遺址,該祠毀於文革,現僅存碑帽及古柏數株。民國二十四年陳壽卿《續修鄒縣誌稿》載,同治年(韓大鵬)倡議出疏募資,於鳳凰山建忠親王祠,撰文志剿匪功德,並有吊忠親王詩。
人物經歷:
韓大鵬是嘉靖年間歲貢生,鄒縣候選訓導,今鄒城市中心鎮溪湖廠村人。嘉靖十九年(1814),在本村創私人診所“三畏堂”,在鄒縣、兗州、曲阜一帶頗有聲望。晚年致力教育事業,著有《八桂堂詩集》。
忠親王祠又稱僧王祠、王爺祠,建於清同治年間,是為表彰清軍統帥僧格林沁“死於王事”而建。
電影《火燒圓明園》裡面有一個情節:清朝的一個蒙古王爺與英國使臣談判時,因一語不和雙方動手,蒙古王爺身手強悍,幾下子就把英國使臣摔到了湖裡。這個蒙古王爺就是抗英名將、被晚清政府“倚為長城”的僧格林沁親王,而那個被痛毆的英國使臣則是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軍的談判代表巴夏禮。
僧格林沁(1811—1865年),蒙古族,博爾濟吉特氏,科爾沁左翼後旗人,成吉思汗的胞弟哈撒爾的第26代孫,清末著名將領。幼年家境貧寒,道光五年(1825年),僧格林沁被選定為索特納木多布濟郡王嗣子,承襲科爾沁左翼後旗扎薩克郡王。鹹豐元年(1851年),僧格林沁任御前大臣,署鑾儀衛事。鹹豐四年(1854年),擒殺太平天國北伐軍主將林鳳祥、李開芳。鹹豐八年(1858年),直隸總督譚廷祥及托明阿防守天津大沽海口戰敗,清廷主和派與英國代表簽署《天津條約》。僧格林沁得知後,向鹹豐帝奏請,堅決要求撤回談判代表,主張調用全國之兵員,傾全國之糧食,整頓軍隊,把外國侵略者趕出去。但因主和派占上風,他的意見未被採納。鹹豐九年(1859年),鹹豐帝命僧格林沁至天津督辦大沽口和京東防務。僧格林沁積極籌建大沽海口和雙港的防禦工事,整肅軍隊,做好反侵略的各項準備。英法新任駐華公使普魯士、布爾布隆率領所謂換約艦隊從上海沿水路北上。艦隊由一艘巡洋艦和13隻炮艇組成,行至天津大沽口時,藐視中國軍隊的設防,不聽中國軍隊的勸阻和警告,明目張胆闖入大沽口,激起了中國官兵的極大憤慨。僧格林沁下達堅決反擊入侵者的戰鬥命令,督軍力戰,擊毀英軍戰艦3艘,使英軍死傷464人,英海軍司令賀布受重傷。相持數日,敵艦撤走。這次大沽口保衛戰,是自1840年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入侵以來中國軍隊抵抗外國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重大勝利。無產階級革命導師馬克思在1859年9月發表《新的對華戰爭》中,對第二次大沽口保衛戰以“英國人預先就決意要在規定的交換批准書日期以前就向中國尋釁了……中國人抵抗英國人的武裝遠征隊,毫無疑義地也是有理的。中國人這種行動,並沒有破壞條約,而只是挫敗了英國人的入侵”的評論,抨擊了英法的侵略行徑,肯定了僧格林沁指揮的反侵略戰爭的勝利。
鹹豐十年(1860年)九月,直隸、山東及河間府一帶捻軍四起。清廷命僧格林沁率一萬餘清軍赴山東與捻軍作戰。同治元年(1862年),朝廷授權欽差大臣僧格林沁節制調遣直、魯、豫、鄂、皖五省兵馬。僧格林沁倚重騎兵優勢和五省提供的兵力,多次打敗捻軍。
太平天國在南方建立後,各地官府督辦團練防備匪亂,山東鄒縣田黃社宋繼鵬利用田黃社社正的身份,夥同濟寧人郭鳳崗和鄆城白蓮教餘黨李八李九以辦團練為名制辦兵器,組織會眾宣教習武,密制年號“天縱”,私設官職,編織教眾,於鹹豐十年(1860),在鳳凰山下的百龍池發動“白蓮教”(亦稱文賢教“起義”)亂,燒毀尼山書院,勢力一度蔓延大半個魯南。鹹豐十一年春,僧格林沁親臨鄒縣攜虎狼之師和四縣民團會剿鄒縣白蓮教亂。同治二年,僧格林沁親率九省官軍合圍宋繼鵬的教軍,斬殺教眾三萬多人,終將鄒縣白蓮教平定。
同治三年(1864年)十一月,在鄂東霍山黑石渡決戰,僧格林沁採取剿撫兩手策略,收降捻軍十幾萬人,打散了十幾萬人,清軍亦損失慘重。同治四年四月二十四日(1865年5月18日),僧格林沁率11000餘兵力追擊東路捻軍賴文光、張崇禹部,追至山東曹州吳家店(今菏澤市西北),陷入捻軍伏擊圈,清軍全軍覆沒,僧格林沁被一捻軍戰士殺死在麥田,終年55歲。僧格林沁之死,使清廷從此喪失了滿蒙八旗勁旅,軍權漸次落入湘軍、淮軍手中。慈禧太后評價“僧格林沁在,我大清國在;僧格林沁亡,我大清國亡。”從此,滿朝的王公權貴再沒人敢提刀上陣,直到清朝滅亡。
創辦背景:
僧格林沁死後,謚曰“忠”,配饗太廟,並繪像紫光閣,命在他所轉戰之五省地方建立忠王祠。光緒十五年(1889年),慈禧太后下令在北京為僧格林沁專建一座“顯忠祠”,春秋致祭。僧格林沁曾經征剿過的各地也相繼建有類似紀念性建築。民國二十四年陳壽卿《續修鄒縣誌稿》載,同治年(韓大鵬)倡議出疏募資,於鳳凰山建忠親王祠,撰文志剿匪功德,並有吊忠親王詩。鄒城鳳凰山忠親王祠早於官方倡議,當是此類建築中最早的,是鄒縣白蓮教事件重要的歷史見證,可惜毀於文革期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