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喙加拉帕戈斯群島考察記

鳥喙加拉帕戈斯群島考察記

加拉帕格斯群島是太平洋赤道附近的一個群島,幾百年前還籍籍無名,甚至很少出現在航海圖上。現在,這個群島堪稱全世界生物學家心中的聖地,因為達爾文曾經在他的環球航行中考察過這個群島,他後來所提出的聞名於世的、改變世界的科學理論——進化論就是在這裡得到了啟發。

《鳥喙:加拉帕格斯群島考察記》講述的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著名生物學家——格蘭特夫婦在加拉帕格斯群島的科學考察故事。他們對島上的達爾文雀進行了幾十年的研究,生活在該島上的這種鳥發生了驚人的變化,展現了一幅活生生的演化圖,生動說明了自然選擇既不少見,也不是個極為緩慢的過程:它隨時隨地都在發生,我們可以觀察得到。

《鳥喙:加拉帕格斯群島考察記》曾獲得1995年普利茲文學獎

基本介紹

  • 書名:鳥喙加拉帕戈斯群島考察記
  • 作者:[美]喬納生·威諾(Jonathan Weiner) 
  • 譯者:王曉秦 
  • ISBN:9787115309013
  • 類別:科普讀物
  • 頁數:398
  • 定價:38.5元左右
  • 出版社人民郵電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年7月
  • 裝幀:平裝
  • 開本:大32開
  • 紙張:膠版紙
  • 字數:256000
作者介紹,內容推薦,目錄,媒體評論,序言,
1995年普利茲文學獎非小說類獲獎圖書;
美國亞馬遜暢銷經典科普圖書
對進化*活生生的展現,對《物種起源》的深度解讀
20 世紀*偉大的進化生物學學家之一喬治·利迪亞德·史坦賓斯高度讚揚這本書,認為它對自然選擇過程進行了*透徹的詮釋。

作者介紹

喬納生·威諾(Jonathan Weiner),職業作家,曾任美國《科學》雜誌編輯,著有《地球》和《未來百年》。

內容推薦

加拉帕格斯群島是太平洋赤道附近的一個群島,幾百年前還籍籍無名,甚至很少出現在航海圖上。現在,這個群島堪稱全世界生物學家心中的聖地,因為達爾文曾經在他的環球航行中考察過這個群島,他後來所提出的聞名於世的、改變世界的科學理論——進化論就是在這裡得到了啟發。
《鳥喙:加拉帕格斯群島考察記》講述的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著名生物學家——格蘭特夫婦在加拉帕格斯群島的科學考察故事。他們對島上的達爾文雀進行了幾十年的研究,生活在該島上的這種鳥發生了驚人的變化,展現了一幅活生生的演化圖,生動說明了自然選擇既不少見,也不是個極為緩慢的過程:它隨時隨地都在發生,我們可以觀察得到。
《鳥喙:加拉帕格斯群島考察記》曾獲得1995年普利茲文學獎。作者簡介
喬納生·威諾(Jonathan Weiner),職業作家,曾任美國《科學》雜誌編輯,著有《地球》和《未來百年》 。

目錄

第一部分 身體的進化
第1章 達芬?梅傑島 
第2章 達爾文看到了什麼 
第3章 芸芸眾生 
第4章 達爾文是對的 
第5章 上天的選擇 
第6章 達爾文的力量 
第7章 兩萬五千個達爾文 
第二部分 地球上的新生靈
第8章 普林斯頓大學 
第9章 創生源於變異 
第10章 永恆之劍 
第11章 看不見的分界線 
第12章 宇宙的分歧點

媒體評論

本書用清晰易懂的散文解釋了非常複雜的科學和哲學問題,達到無與倫比的地步,喬納生?威諾成功地揭示了進化與科研的運作方式,讓它們自己現身說法。
——《紐約時報書評》
這是一部非常成熟的科普作品,既描述了科研是如何進行的,也用雄辯的方式說明了我們為什麼要從事科學研究。
——《環球郵報》(多倫多)
本書把我們一步一步地引入達爾文所謂的“奧秘中的奧秘”之中,越引越深……威諾把奧秘的碎片拾掇起來,在陽光之下,以恰如其分的角度呈現給我們……他不僅加深了我們對自然力的理解,還讓我們進一步感受到創造力的神奇。
——《芝加哥信報》

序言

在宇宙里一個名叫地球的星球上,生活著一種特別不同凡響的動物:他們從遠古非洲大陸直立著走了出來,在近兩百萬年的時間裡逐漸成為地球的主宰他們發明了衣服,馴化了穀物和牲畜,在所有動物裡頭一號學會了用火烹調食物並得以高效地獲取能量。農業的發展使得他們大量繁衍生息,擴大領地。在最近的500年裡,依靠一種名為“科學”的獨特手段,這種動物又在工業領域攻城拔寨,一步步發明了蒸汽機、現代冶煉技術、尼龍、電晶體、電腦、網際網路……當然,也包括足以把自己和地球生命毀滅若干遍的核武器。一句話,他們確確實實創造了燦爛的地球文明。這使得這種不同凡響的動物——也就是人類,變得越來越自信甚至於有點兒自命不凡,深信僅憑頭腦的思辨,就足以應對來源於自然界的所有挑戰和困境。
人類對思辨理性是如此自負,致使進化生物學這門探索生命如何適應環境變化並且發生物種分化的學科,保持了一項其他科學領域未曾有過的紀錄:真正研究進化現象的人不多,但聲稱自己熟悉進化乃至於是箇中好手的人卻不在少數。一方面,這當然說明“進化”是為人民民眾所喜聞樂見的事情:搞清楚自己過去到底從哪兒來,現在是什麼,將來往何處去,自然是件極重要的事情。另一方面,恐怕也說明進化生物學本身出了點問題。試想一下,天底下有幾位勇士敢於在沒有學習過高等物理學之前,上來先聲稱相對論不可理喻,然後當眾大喝一聲:愛因斯坦錯了!——可憐自1859年《物種起源》出版以來,查爾斯·達爾文就不時“享受”著這號待遇。“進化好手”們在思辨層面不停地爭論使得這門學科顯得更加不可捉摸:一切好像都是對的,一切似乎又都是錯的。這類爭論的結果常常令人哭笑不得:論辯雙方最後都堅定了自己固守的信念,誰也不願做出改變。 如果說爭論還有點兒積極意義的話,那就是雖然西方國家偶爾還會出現“神創造了一切”的喧囂,至少在沒有多少神學思維傳統的中國人眼裡,關於神或者神的變種(超智慧生物)創造了地球生命的學說其實已經沒有多少市場了。在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眼裡,當前對進化理論最大的迷惑其實是一種將信將疑:我當然願意相信達爾文的進化論是正確的,可是你能否把真實的、看得見摸得著的進化現象展示出來?達爾文所說的自然選擇在哪兒?它在哪兒發揮了作用?尤為重要的是:在自然選擇的魔力之下,新產生的物種何在?請你指給我看。客觀地說,在進化生物學研究領域裡,回答這種“眼見為實”的問題是相當不易的,這主要是由於生物化石紀錄不連續,也由於人類的頭腦天生不容易理解進化這一類經歷的時間動輒以百萬年計,變化卻細微得甚至可以忽略不計的自然現象。可是,進化證據的蒐集與理性分析是一件必須認真對待的事情,也是嚴肅的進化生物學家區別於“進化好手”們的關鍵之所在。毋寧說,這也是科學區別於神學、哲學、文學,或者任何人類其他文明的關鍵之所在。
拿出實實在在的進化證據!這就是讀者眼前這本書所要宣揚的核心價值。普林斯頓大學生態學與進化生物學系的彼得·格蘭特與羅斯瑪麗·格蘭特教授夫婦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年復一年地帶領學生來到加拉帕格斯群島,用最簡單的研究工具——環子和卡尺,詳細記錄雀鳥的譜系並測量它們的形態學指標,研究100多年以前激發達爾文思考物種起源的那個關鍵科學問題:為什麼在這些個面積狹小、與世隔絕的小島上,竟然分化出了10餘個雀鳥物種。眾所周知,這個現象根本不符合生物學常識:在狹小的地理範圍之內,如果這些雀鳥相互之間可以自由交配,那么它們應該歸屬於同一物種,絕無產生物種分化的可能。在此情形下,自然界中必然存在極其強大的選擇壓力,年復一年地迫使小島上的雀鳥維持形態分化和生殖隔離,最終導致新物種的起源。由此看來,加拉帕格斯群島被稱為進化論的聖地,不但有1835年達爾文到來所賦予的榮光,顯然,它也是一個研究自然選擇和物種分化的理想場所。
格蘭特夫婦的研究前後持續了幾十年,他們的一系列科學發現令人讚嘆。這主要是由於他們的結論帶有一種客觀樸素的美感和動人心魄的殘酷。正如讀者們將在書里讀到的故事之一:資源豐富時一切皆有可能,但在旱災導致食物匱乏的年份,鳥喙上僅僅0.5毫米大小的長度差異就能決定雀鳥的生與死。喙略大的雀鳥能夠嗑開蒺藜的種子吃到食物,而喙略小的雀鳥只能飢餓至死。正如達爾文所預言的那樣微小的差異決定了誰將生存,誰將毀滅。這就是自然選擇!這種現實意義上優勝劣汰的結局,使得大喙的雀鳥在隨後的年份里數量越來越多,占據優勢。然而,自然界的發展總是令人難以捉摸。大喙的雀鳥雖然在旱災到來時優勢明顯,但在水災來臨,加拉帕格斯群島上大種子的數量相對較少時,自然選擇的方向發生了反轉:大嘴巴成了大負擔,這種體型的雀鳥吃不到足量的種子,個體數量銳減,而體型小的雀鳥則可以勉強度日,維持生存。自然選擇在不同的年份恣意擺弄和操縱著雀鳥的體型與生存,這是一種動態的、在純物理世界當中很少看得到的自然現象,這就是活生生的進化。尤為重要的是,觀察到它並不要求你也活個上百萬年。
值得尊敬的是,格蘭特夫婦雖然都己退休,時至今日他們倆仍然持續著這些研究,繼續在包括美國《科學》雜誌(Science)和《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等在內的著名科學期刊上發表著最新研究成果。他們秉承了所有偉大進化生物學家們做研究時的優秀傳統。回顧學科發展史我們就能看到,努力蒐集證據和發掘數據是每一次進化生物學產生重大進展的原始驅動力:23歲時的達爾文乘坐小獵犬號進行了長達5年的環球生物學考查。即使擱到鼓勵個性張揚的當今世界,這恐怕也是一段值得旁人欽佩的人生經歷。更何況在發表《物種起源》之前,他還額外花了20多年時間研究各種野生生物、家養動植物和化石的變異情況。與達爾文同時提出自然選擇學說的阿爾弗萊德·拉塞爾·華萊士則在熱帶東南亞進行過長達8年的考查,蒐集的生物標本達十數萬份。20世紀初,為現代綜合進化理論的完善做出卓越貢獻的美國舊金山學派的三位科學家,即克勞森、凱克和海西,在塞拉內華達山上進行實驗進化植物學研究多年,最終發現了生物種群中存在的異質性。被稱為“20世紀的達爾文”的卓越進化生物學家恩斯特·邁爾據說是這個世界上啃食過最多種類鳥類的人——原因是他在熱帶紐幾內亞地區從事鳥類進化研究多年,製作標本時鳥肉扔掉太可惜,正好用於改善野外一伙食……這些真正的進化生物學家在做出結論並公之於眾之前,對原始數據的蒐集和理性分析是極其慎重的。
如果僅僅只是文學化地敘述格蘭特夫婦研究的點點滴滴和有趣過程,那么此書充其量也就是一本還像點兒樣的報告文學。然而,作者喬納生·威諾的視野其實並不局限在格蘭特夫婦的研究上。事實上,在無聲無息當中,他把進化生物學的基本原理和邏輯結構都揉了進來,讓讀者在輕鬆愉快的閱讀當中開始認真思考進化研究,有時甚至思考生命如何存在的意義。恐怕,這就是為什麼此書在1995年獲得普利茲文學獎(非虛構類)的最重要原因。此書不但是一本絕妙的“科普”著作,就連喬治·利迪亞德·史坦賓斯,這位20世紀最偉大的進化生物學學家之一,在過世前兩年(1998年)回顧總結自己一生的思想發展時,也高度讚揚這本書,認為它對自然選擇過程進行了最透徹的詮釋。有意思的是,這本“報告文學”出版以後,也立刻成為新時代神創論者們努力攻擊的對象,破格讓其“享受”達爾文和《物種起源》一直“享受”著的待遇,從反面反映出了本書的價值和巨大影響。
讀罷合上這本書,我不禁感嘆:在文明發展史上,伽利略和哥白尼把地球從宇宙中心拉回到地面,告訴人類地球只不過是茫茫宇宙當中太陽系的一顆普通行星。而拉馬克、華萊士和達爾文則把人類從近於天神的位置拉回到自然界,告訴人類我們只不過是地球芸芸眾生當中普通的一員。在宇宙當中,沒有哪個星球、生命、種族或者個體,天生有著高於其餘同類的特殊權利。時代所限,現今的進化生物學家恐怕已經不容易有這樣的榮幸,可以做出並分享與之相當的榮譽。然而,至少我們可以如格蘭特夫婦那樣通過實實在在的證據告訴大家:看吶,這就是進化!在進化的光輝下,我們和雀鳥,和其他生命一樣,有著厚重的歷史、紛繁的現實,以及需要認真對待的未來。
錢韋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2013年6月,於中科院奧運園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