鱸魚苗種暫養技術與優勢

黃河入海口是鱸魚苗種的主要產地,海浦天然苗暫養成活率的提高,已經使鱸魚成為黃河三角洲地區重點增養殖品種。1998年、1999年、2000年我們在東營市養蝦示範場利用舊養蝦池塘,依靠培養基礎生物餌料暫養海捕鱸苗種,連續3年都獲得了成功.積累了一定的實際經驗,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該成果經山東省科委組織的專家鑑定,已達國內領先水平。

暫養技術,應注意的幾個問題,該暫養技術的優勢,

暫養技術

1.池塘的條件:利用東營市養蝦示範場一隊5號蝦池,面積50畝,呈長方形,有中心溝,設有進水閘門和排水閘門,最大深度2米,最小1米,平均1.8米。池底為泥質沙底,未清淤。
2.放養準備:放養前排乾池水,用生石灰消毒,用量為75公斤/畝。全池均勻乾撒生石灰,淤泥處適量多灑,48小時後進水。養殖用水取自廣利河、溢洪河交叉處的海溝,上有淡水下排,下有海水上潮,為鹽度5‰~15‰半鹹水,春季水溫回升後,水中會自然繁生大量的沙蠶、糠蝦、青蝦、枝角類等作為鱸魚的基礎餌料。每年逢3月10日開始納水,揚水站抽取高潮位潮水。納水時,進水閘門按放大網目錐型進水網,目的是將沙蠶、大型枝角類、糠蝦、小青蝦及其卵納入池內,排水閘則安放20目板網。第一次進水2天后將池水排放掉,如此將暫養池中沖刷兩遍。關閉排水閘門,逐漸納入80厘米池水,使其自然繁殖基礎生物餌料(因池塘是使用多年的舊池塘,又未清淤,有機質豐富,故不需使用化肥肥水)。
3.苗种放養:3月底開始捕捉入海口處自然生長的鱸魚幼苗,幼苗規格為1.5厘米~3.0厘米,入海口處海水鹽度為20‰。左右,入池苗種必須經淡化過渡處理。這樣做一是排除體弱受傷者,二是防止鹽度差過大。同池幼苗規格儘量一致,入池時間間隔應不超過7天,以免形成大小分化,相互殘食。
4.暫養期間的主要技術措施
(1)水質管理:總的要求是保持水環境的相對穩定,因水來自海、淡水交匯處,變化大,理化指標不穩定,放苗後前15天應只進不排,納高潮位水,每潮納水10厘米,確保池水鹽度在10‰以上,將池水水位提高到1.8米為止。在進水過程中,當池水位距進水閘底約50厘米時,應將進水網更換成8目尼龍網,以防止魚苗逆水逃逸。以後每潮換水10厘米~20厘米,確保水質清新,促進餌料生物繁殖。
(2)餌料生物:鱸魚幼苗主要捕食池塘內自然繁殖的糠蝦、大型枝角類等。應每隔幾天,用自製小拉網在池水中拉網1米~2米,若可捕捉到大量糠蝦、枝角類等,即說明池內餌料生物充足。若不足,可移植自然捕撈的活糠蝦或投餵鮮活毛蝦等。

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通過3年的暫養實驗,筆者認為要提高鱸魚苗暫養成活率,必須抓好以下三項工作:一是抓好幼苗入池關,入池幼苗應體質健壯,無損傷,規格整齊,放苗時間集中;二是要保持池水環境的相對穩定,因進水海、河溝內水源理化因子具有多變的特點,因此進、排水要適量;三是要確保暫養池內有充足的餌料生物。

該暫養技術的優勢

1.在低鹽條件下培育的種苗便於銷售。鱸魚在北方高鹽海水域越冬困難很大,而在半鹹水地區能夠順利越冬。黃河口地區用淡水、地表滲水、地下滷水調成半鹹水,養殖鱸魚已經取得成功,所以低鹽水域培育的鱸魚種苗前景看好。
2.可充分利用蝦池,提高蝦池的利用率,減少養殖風險,提高養殖效益。鱸魚暫養到5月底結束,可繼續放養中國對蝦、南美白對蝦、刀額新對蝦等適宜低鹽生長的對蝦,漏捕的極少量鱸魚還可以捕食發病的病弱蝦,減少蝦病的爆發機會。
(本文已被瀏覽 1621 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