鱷魚悖論

鱷魚悖論

古希臘流傳的故事,有一天,一條鱷魚從一位母親的手中搶走了她的孩子。 這位母親苦苦地哀求鱷魚:“我只有這么一個孩子,求求你千萬不要傷害他,你提出什麼條件我都答應你。” 鱷魚聽了非常得意,就對這位母親說:“那好,我向你提一個問題,讓你猜,如果你答對了,我就不傷害你的孩子,並把孩子還給你;如果你答錯了,我就要吃掉你的孩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鱷魚悖論
  • 外文名:The crocodile paradox
  • 地點:古希臘
  • 分析:看起來如此簡單的許諾卻無法實現
什麼是鱷魚悖論,鱷魚悖論分析,

什麼是鱷魚悖論

在古希臘流傳著許多有趣的故事,其中哲學家喜歡講述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天,一條鱷魚從一位母親的手中搶走了她的孩子。
這位母親苦苦地哀求鱷魚:“我只有這么一個孩子,求求你千萬不要傷害他,你提出什麼條件我都答應你。”
鱷魚聽了非常得意,就對這位母親說:“那好,我向你提一個問題,讓你猜,如果你答對了,我就不傷害你的孩子,並把孩子還給你;如果你答錯了,我就要吃掉你的孩子。”
鱷魚問這位母親:你猜我會不會吃掉你的孩子?
這位聰明的母親仔細地琢磨了片刻,說:“鱷魚先生,我想你是要吃掉我的孩子的。”
鱷魚冷笑著說:“給你猜對了,我當然會吃掉你的孩子,哈,哈……可是,如果我把孩子還給了你,那我就沒吃掉你的孩子,你就猜錯, 那我就可以吃掉你的孩子了。”說著,就要吃小孩。
這時母親急忙說:“慢著!你剛才不是說,我答對了,你就不吃孩子了嗎。現在如果你吃掉了我的孩子,那我就答對了,你就必須把孩子還給我。”
鱷魚驚呆了,心想:“對呀,如果我吃了小孩,她就答對了。不行,看來這個小孩不能吃。”“那么,我應該怎么辦呢?”鱷魚碰到了難題:它既要吃掉小孩,同時又得把小孩還給他的母親。不過,鱷魚又想:“如果我把孩子還給她,那么,她就答錯了。所以,我就應該吃掉小孩。”這樣一想,鱷魚堅持不把小孩交給他的母親。
然而,這位母親仍然堅持說:“你必須把小孩還給我。因為,如果你吃了我的小孩,我就說對了,你就得把孩子還給我。”
這時鱷魚便陷入一個悖論當中,無論鱷魚怎樣做,都無法兌現自己的許諾。因為鱷魚的諾言有兩項內容:
A.如果媽媽猜對,我就釋放小孩;
B.如果媽媽猜錯,我就吃掉小孩。
在媽媽表達了猜測之後,鱷魚的行為只有兩種選擇,而這兩種選擇都與鱷魚原先的諾言相違背。
鱷魚的第一種選擇,把小孩吃掉。這種選擇的結果證明那位媽媽的猜測是正確的,按照鱷魚原先的許諾(A),此時鱷魚應該把小孩“毫髮無傷”地歸還啊!但是鱷魚卻把小孩吃掉了,所以鱷魚違背了自己的諾言。這就是著名的鱷魚悖論。
鱷魚的第二種選擇,把小孩放掉。這種選擇的結果證明那位媽媽的猜測是錯誤的,按照鱷魚原先的許諾(B),此時鱷魚應該把小孩吃掉啊!但是鱷魚卻把小孩釋放了,所以鱷魚還是違背了自己的諾言。

鱷魚悖論分析

一個看起來如此簡單的許諾卻無法實現,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奇怪的悖論呢?經過分析可以發現,鱷魚的許諾包含兩層內容,一是前提條件(媽媽猜對或者猜錯),二是鱷魚的行動(吃掉小孩或者放掉小孩),鱷魚將根據前提條件來採取相應的行動,也就是說,許諾的第一層內容(前提條件)決定了第二層內容(鱷魚的行動)。然而問題在於,媽媽猜測的對象恰好是鱷魚的行動,這就意味著,媽媽猜測的對錯是由鱷魚的行動決定的,鱷魚可以讓媽媽猜對(照著媽媽的猜測去做),也可以讓媽媽猜錯(違背媽媽的猜測去做),即鱷魚許諾的第二層內容(鱷魚的行動)又反過來決定第一層內容(前提條件)。
在鱷魚的許諾中,既是前提決定結果,又是結果決定前提,形成了一種自我循環,從而給自我矛盾打開了方便之門,使得許諾具有自相矛盾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那位媽媽的回答是很聰明的,她猜測的鱷魚行動是與其許諾的前提相矛盾的那種(吃掉小孩),所以她把鱷魚許諾的矛盾從可能性變成了現實性,最終使得鱷魚無論怎樣行動都沒辦法兌現自己的諾言。
如果那位媽媽做了相反的猜測(放掉小孩),那么鱷魚就自由了,無論它怎樣行動都不會違背自己的諾言:鱷魚可以吃掉小孩,這個結果證明媽媽猜測是錯的,按照原先的許諾(B),鱷魚有權利吃掉小孩;當然鱷魚也可以放掉小孩,這個結果證明媽媽猜對了,按照原先的許諾(A),鱷魚也就應該把小孩放掉。
可以很容易發現,鱷魚悖論與說謊者悖論具有同樣的邏輯構成,都是一種否定性的“自我關聯”。在說謊者悖論中,引起悖論的那句話 (我正在說謊)是對自身的判定,而且是否定性的命題,如果不是對自身的判定(如“他正在說謊”),或者如果不是否定性的命題(如“我正在說真話”),都不會引起悖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