鱷蛇鯔

體延長,前部亞圓筒形,後部側扁,頭中大,平扁。吻短。眼中大,具脂眼瞼。口寬,具細長的前頜骨,具尖,能倒伏,兩頜密生細齒,齶齒每側2組齒帶,內組齒帶較短,有數行,外組具齒帶長,1~2行。鰓孔大,鰓蓋膜不與峽部相連,鰓蓋條13~16。體被圓鱗,頭後部和頰部有鱗。背鰭位於體中部前方,具小脂鰭。臀鰭短小,胸鰭中側位,有12~15鰭條,腹鰭較長大,有9鰭條,後部鰭條較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鱷蛇鯔
  • 拉丁學名:Saurida wanieso
  • :動物界
  • :脊椎動物門
  • :硬骨魚綱
科學分類,形態特徵,生活習性,

科學分類

英文名稱 Wanieso lizardfish
地方名稱 \
作者單位 \
中文目名 燈籠魚目
拉丁目名 Myctophiformes
中文科名 狗母魚科
拉丁科名 Synodidae
中文屬名 蛇鯔屬
拉丁屬名 Saurida
分布類別 海水

形態特徵

體延長,亞圓筒形。頭中等大,平扁。吻鈍尖而短。眼較大,有脂眼瞼。口大。兩頜約等長,上頜後端伸達眼的遠後方。齒小而尖銳,可倒伏。齶骨每側2組齒帶,外組齒帶長,有1-2行,內組齒頻寬短。鰓蓋條骨13。鰓孔大。假鰓發達。鰓耙不發達。體被圓鱗。頭後部頰部及鰓蓋均被鱗。偶鰭腋鱗尖長。背鰭前鱗20,背鰭後鱗17-18。側線平直。背鰭位於腹鰭基底後上方,第二、三鰭條較長,有時絲狀延長。臀鰭基底短於背鰭基。脂鰭小。胸鰭中側位。腹鰭短於胸鰭。尾鰭叉形,上葉稍長。體背側呈暗褐色,腹側較淡,體側中央有不明顯斑塊7-8個。背鰭11-12;臀鰭11-12;胸鰭14-15;腹鰭9;尾鰭1+17+1。側線鱗56-60;側線上鱗5;側線下鱗6。體長為體高7.6-7.8倍;為頭長4.2倍。頭長為吻長4.3-4.7倍;為眼徑4.7-5.4倍;為眼間隔4.1-4.3倍。尾柄長為尾柄高2.1-2.2倍。體長650mm。系海洋暖水性魚類,棲息於60-200m水深之處。分布於中國東海、南海;國外見於日本。

生活習性

底層魚類,發現於沙底質的淺海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