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體
嗜水氣單胞苗,革蘭氏陰性短桿菌,極端革鞭毛,沒有芽孢和莢膜,剛從病魚上分離的病原菌常兩個相連.
流行情況
主要經過腸道感染,不易發生經皮、經鰓感染。帶病鰻是主要傳染源,
嗜水氣單胞菌為條件致病菌,能存在於富含有機物的水及底泥中,在養段池中廣泛存在,當水質惡化,水溫劇變,捕撈、搬運後體受傷,或越冬後期魚體抵抗力下降時,腸上皮細胞發生退行性變化、脫落,這些物質成為細菌的很好營養,嘴水氣單胞菌大量繁殖,鯉等溫水性淡水魚都易感染。
症狀及病理變化
軀幹和頭部的腹側皮膚、臀鰭發紅,胸鰭也常發紅,隨病情的發展而出現出血點和出血斑;嚴重時全面明顯發紅,軀幹背部和背鰭有時也發紅,但有時瀕死的魚只有輕微發紅,病魚不吃食,靠近池壁掙止不動,有的頭部向上,無力地“豎游’,多數在幾天內就死亡。
腹腔壁常有點狀出血;肝勝由於嚴重淤血而暗紅色,有時也可看到出血斑;在肝門靜脈周圍。常可看到大範圍的肝細胞發生脂肪變性,以至壞死,在血骨周圍常有大量淋巴細胞,當體表出血嚴重時,鰓、肝、腎、脾的顏色變淡,病魚嚴重貧血。
腎臟的病交常較嚴重,腎小球毛細血管淤血、出血,腎小球上皮細胞剝離,腎小球崩解,心肌纖維間嚴重出血口,腸壁局部或全腸充血,失去彈性,腸內沒有食物,而有黃色或乳自色帶血的液狀物,其中含有壞死脫落的腸上皮細胞和血細胞;在上皮細胞層和基膜之間,以及固有膜內有淋巴細胞和吞噬細胞等浸潤,毛細血管充血,固有層出血。嚴重時腸黏膜頂端壞死、崩解。
病魚貧血,紅細胞致減少,紅細胞比積降低,血液巾水分增加,血據、血清蛋白和血清鈣顯降低,紅細撒沉降率增加。
診斷
魚的軀千、鰭等處發紅、出血的疾病,除了赤鰭病外,還有愛德華氏病、
鰻紅點病及孤菌病等,且常幾種病祝合感染,因此僅從病魚的外表症狀不能作出正確診斷,必進行細菌檢查,常規分離、鑑定:費時太長,快速診斷可採用:
(1)直接螢光抗體法(FA)
(2) 間接螢光抗體法(IFA)
治療方法
1)外用藥;任選用下列1種:
①全他遍灑
呋喃唑酮,便池水成(0.2-0. 5)×10ppm濃度。
②全池遍灑漂白粉濃度為(1-1.2)×10ppm或漂粉精濃度為(0.5-0.6)×10ppm
2)內服藥:任意選用1種,
①每100乾克魚每天投餵魚泰8號藥飼3 kg,分上、下午,次投喂,連餵5-7天。
②每100千克魚每天用吠喃哩酮1-3kg拌飼分兩次投喂,連餵7-10天。
④每100千克魚每天用氯黴素或四環素1.5-2.0g拌飼分2次投喂,連餵7-1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