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鮕鮘
- 別稱:月鱧、孤呆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目:鱸形目
- 學名:七星鱧
歷史傳說,形態特徵,
歷史傳說
早期農村社會的古井,會放養一對鮕鮘,除了可吃掉井水中蚊蟲的卵及幼蟲,保持水源乾淨,萬一水井被下毒,也可從魚屍辨別,避免誤飲中毒,鮕鮘可說是賣命守護著古井。 屬鱧科的七星鱧俗稱鮕鮘,成魚約25公分長,有點像大泥鰍,是早期田間埤圳常見的淡水魚種。體直長而呈棒狀,尾部側扁。頭部寬扁,頭頂平。背鰭和臀鰭發達,缺腹鰭,尾鰭後緣圓形。體呈綠褐色或暗黑色,腹部灰白,最明顯的特徵是在它的尾柄兩側各有一枚像浮水印的圓形月斑,也就是台灣老一輩傳說中的土地公印。 鮕鮘主要棲息於淡水河流、湖泊或沼澤中。屬肉食性魚類,是水中的小霸王,專門吃魚、蝦和其他小動物。俗話說鯽仔魚釣大鮘道出了鮕鮘的食性。 雖然,鮕鮘有上鰓器可直接呼吸水面上的空氣,在極度缺氧水域仍可存活。但是,由於河流、水塘等受到嚴重污染,小魚蝦等無法生存,七星鱧的食物來源缺乏。導致近來,僅山區上游潔淨的水域中及復育單位尚存有鮕鮘魚,一般水域裡已經幾近絕跡。 住在北斗鎮開美語補習班的吳子明先生,長年從事淡水魚類的復育與研究,對瀕臨絕種的淡水魚類極為關心。幾年來,吳先生在自家的農田裡復育鮕鮘,已經有很好的成效。將來打算將部分的魚苗放到野外去,期盼將來在野外的水域中也能處處再見這古井的守護魚─鮕鮘。小朋友在吟唱台灣民謠西北雨歌詞中:西北雨直直落,鯽仔魚要娶某,鮕鮘兄拍鑼鼓,媒人婆仔土虱嫂。
形態特徵
鮕鮘,體直長而呈棒棍狀,尾部側扁。頭部寬扁,頭頂平,似蛇頭。口大,端位,下頜稍突出,口斜裂至眼睛後緣直下方;上下頜均具銳利牙齒。無須。前鼻孔成管狀,向前伸達上唇。上鰓腔寬大,具上鰓器輔助呼吸。全身均被圓鱗,頭頂的鱗片較大,背、臀鰭基底長,無腹鰭,尾柄具黑眼斑。與鱧魚(C. maculata)相似,但後者體2列縱走黑斑。側線完全,側線鱗54-57。背鰭和臀鰭發達;背鰭軟條數為 43-45;臀鰭軟條數為27-30;缺腹鰭;尾鰭後緣圓形。身體呈綠褐色或暗黑色,腹部灰白;眼後方有二條黑色縱帶,一直延伸至鰓蓋後緣;體側有8-9 條<形黑色橫帶,尖端向前。尾鰭基部有一近圓形黑色眼斑。一般全長為9-15公分,最大可達25公分,屬台灣原生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