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魚菇袋栽培

鮑魚菇袋栽培

鮑魚菇(Pleurotus abalones)又名為台灣平菇、黑鮑耳。子實體肉質肥厚,菌柄粗,清香脆嫩,美味可口,營養十分豐富,風味獨特。由於它是一種夏季高溫季節發生的菇類,而大部分食用菌在此季節無法生長發育,加之較易保藏和適於長途運輸,因此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和廣闊的開發前景。但在栽培過程 中如管理不善.會嚴重影響菇的質量和產量。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鮑魚菇
  • 拉丁學名:Pleurotus abalones
  • :真菌界
  • :真菌門
  • 亞門:擔子菌亞門
  • :層菌綱
  • :傘菌目
  • :側身科
  • :側耳屬
季節安排,製作菌筒,出菇管理,覆土及後期管理,備土與建畦,袋覆土,覆土後管理,

季節安排

鮑魚菇是一種高溫型的菌,菌絲生長的溫度以20~33℃為宜,最適25~28℃。子實體生長溫度為20~32℃,最適宜27~28℃。25~30℃時能正常發育,接近30℃時子實體生長較快,而低於25℃和高於30℃時子實體發生較少。低於20℃和高於35℃完全不發生菇蕾。因此,各地應根據當地的自然溫度,合理安排栽培季節。我國南方地區可春、夏、秋三季栽培。春季栽培安排在2月接原種,加溫室內培養,3月中旬製作栽培袋.也在加溫室培養,4月下旬至5月出菇.這時自然溫度已達到出菇要求的溫度:夏季栽培安排在5月製作栽培袋,6月下旬出菇;秋季出菇安排在7月製作栽培袋,8月下旬至9月出菇,這時污染率低,菇質較好,商品價值較高。

製作菌筒

配方:①棉子殼80%,麩皮9%,玉米粉9%,糖1%,碳酸鈣1%。含水量65%~70%。 pH自然。②棉子殼60%,木屑20%,麩皮14%,玉米粉4%,石膏l%,糖1%。含水量為65%~70%。 pH自然。③棉子殼50%,穀殼26%~27%,麩皮20%,糖、過磷酸鈣、石膏各l%,含水量60%~65%,pH自然。採用35cmXl7cmX0.005cm的聚丙烯塑膠袋.每袋裝乾料0.5kg,栽培袋錶面塗上一層石灰漿,以防污染。採取兩頭接種,每瓶750mL的原種可接20袋。在28~30℃下避光發菌.培養期間適當通風換氣,發現污染及時清理。一般培養30天左右菌絲可長滿袋。

出菇管理

將長滿菌絲的栽培袋移人室內或大棚出菇。場地選定後,應首先殺蟲滅菌,然後拔出菌袋兩頭的棉塞,脫掉套環,把塑膠袋卷至靠近培養基表面處。將菌袋堆砌成高lm左右的牆,在最上面蓋報紙遮光,減少分生孢子梗束和分生孢子的產生。室內需要一定的散射光。
出菇階段.保持料面濕潤,維持空氣相對濕度在85%~90%。水分管理也必須根據子實體不同發育期進行:催蕾時噴灑少量水,保持培養料面濕潤;菇蕾逐漸長大發育成菌蓋菌柄時,噴水量應逐漸增大以滿足菇體生長的需要;子實體接近成熟時,需水分更多,但水分管理要考慮栽培房的保濕性能和氣候變化靈活掌握,溫度在25~30℃,可早晚噴灑1次和通風1次,每次l小時。開袋10天左右可採摘頭潮菇。最好在菇八成熟,即菌蓋近平展、蓋緣仍內卷、孢子尚未彈射時採摘,此時菇質好,商品價值最高。

覆土及後期管理

袋栽鮑魚菇由於受其營養、水分、菌絲代謝及分生孢子影響,在采1、2潮菇時能有較高產量和上乘質量,但第3潮菇後,因營養不足、失水、菌絲老化和病蟲害等多方面的原因,產、質量下降,菌蓋小肉薄,或出現畸形。因此,我們採取了後期覆;土栽培,即在采了第2潮菇後,採用袋式覆土出菇的管理技術,產量有明顯的提高,菇的質量也好。

備土與建畦

鮑魚菇覆土材料一般採用腐殖質較多的有團粒結構,透氣性、持水力強,pH6~7.5土最適合。含水量為65%~70%。使用前拌入2%石灰和5%甲醛溶液進行噴霧消毒處理,拌勻後用塑膠薄膜覆蓋24~48小時待用。陽畦建在大棚內。畦寬60~100cm,長依地勢和需要而定,畦深5~10cm,四周開好排水溝。畦內和四周要消毒。

袋覆土

將出了第2潮菇的菌袋脫去薄膜,排放於建好的畦床上,袋與袋間隔4cm左右,並用培養土填滿,然後覆蓋處理後的土壤,土厚3~4cm,適當壓實整平。

覆土後管理

覆土後要經常檢查土壤乾。濕情況,並進行噴水管理,補水應少量多次。後期可加一些維生素激素,特別是B族維生素對子實體的形成有輔助作用,激素能促進轉化的增產作用,我們常用3mg/L的三十烷醇和5mg/L的硫胺素噴濕表面,並保持土壤含水量65%一70%。同時做好控溫保濕和通風換氣的工作。每天通風2次,每次30分鐘,晴天加蓋遮陽物。經10~20天后,可形成原基。出菇管理同上。覆土出菇產量可提高3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