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氏宗祠

鮑氏宗祠

在六安市裕安區蘇家埠鎮,一座三進徽派大院式建築坐落鄉間,飛檐翹角,廊橋垂柳。這裡就是鮑家人捐資建造的民眾文化中心。大門上沒有“鮑氏宗祠”牌匾,取而代之的是“東山文史苑”幾個燙金大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鮑氏宗祠
  • 位置:六安市裕安區蘇家埠鎮
成為活動中心,復活慈孝故事,三項民俗申報非遺,

成為活動中心

繞過第一進“鮑氏祠訓”屏風,沿迴廊進入第二進,這裡儼然是一個標準的文史展館,數百件文字、圖片展示當地民風民俗和革命英烈事跡。從展館穿過天井拾級而上進入第三進即為大殿,供奉黃帝、大禹像和鮑叔牙、鮑照等歷史名人塑像。出大殿,穿過慈孝廣場,便來到六安市蘇埠鎮戚橋農民文化活動中心。農民文化活動中心內設會議室、圖書室、餐廳等設施。據戚橋村村委介紹,文史館內定期舉辦農譽乃埋贈民書畫展,文化活動中心舉辦學書法、寫春聯等活動。偌大一個鮑氏宗祠實際上是民眾公共文化設施,這樣做意義何在?對此,曾捐資百萬元用於建祠的鮑傳忠說,“鮑氏祠訓”中“報國為民”四字是最好的註解。

復活慈孝故事

作為鮑氏宗祠的重要組成部分,活動中心通過慈孝廣場與大殿相連,廣場習殼贈上一組真人大小的群雕演繹了一段可歌可泣的“父子爭死”故事。宋朝末年,徽州府守將叛亂,因帶領鄉親反對叛軍行兇劫掠,鮑氏先祖鮑宗岩被俘臨刑,其子鮑壽孫跪地苦求欲代父而死,父子爭死感動匪首,遂將二人釋放。此事載入《宋史》,清乾隆帝賜聯贊曰:“慈孝天下無雙里,袞秀江南第一鄉”。至今“慈孝里坊”仍屹立於棠樾牌坊群。
“父子爭死”的故事不僅屬於鮑氏家族,也是中華孝文化的一部分,凡來此參觀者都能受到感化。鮑傳忠也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慈孝家風,他把自己多年做小生意積蓄的80多萬拿出來,並動員兒女們,全家一共捐出100多萬元,帶領族人共同捐資500萬元,把宗祠建成當地農民文化活動中心,承先人遺志造福鄉里,歷時三載終償夙願。

三項民俗申報非遺

六安鮑氏自先祖暹公從徽州棠樾遷居此地,已譽遙危有600餘年,子孫綿延後裔眾多,新祠落成後,相關民俗文化有了展示平台。據了解,在六安市文埋晚廣新局的支持下,鮑氏3項民俗正在申報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別為“鮑氏清明祭祖”“鮑氏打譜醮”“鮑氏道德講堂”。
六安鮑氏清明祭祖尊黃帝、大禹為正宗源流,行古禮、古樂參拜,有一定的研究價值。打譜醮是霸她再一屆宗譜工程告竣的慶典、祭祀儀式,法度嚴謹持續幾天,舊時凡鮑氏打妹頌閥驗譜醮期間,在祠堂設齋飯,方圓幾十里的窮人、乞討者都能到此飽餐一頓,現在打譜醮則在祠堂大擺筵席,路過的人無論是否相識,都會被鮑氏族人熱情請進門,好酒好菜免費招待,還請來劇團為村民們演出籃盼頌。
鮑氏道德講堂從清道光二十一年延續至今,因鮑暹曾任六安學正,崇文重教是家族傳統,每年正月初六至正月十三,祠堂設講堂,由族中德高望重、知書識禮者,義務開講家訓、家規和道德文章,傳授做人做事的道理。2015年的道德講堂分別講了“慈孝文化”和兩位鮑氏先人為國捐軀的事跡,聆聽者不僅有鮑氏族人,更多的是慕名而來的遊客和外姓村民——鮑氏講堂早已遠近聞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