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鮑林
- 國籍:美國
- 出生日期:1901年2月28
- 主要成就:1954年度諾貝爾化學獎
人物生平,主要著作,研究成果,
人物生平
美國化學家。1901年2月28日生於俄勒岡州波特蘭市。1925年獲加利福尼亞工學院化學博士學位,1926年赴歐從師E.薛丁格、A.索默費爾德、F.德拜等,一年後回國,歷任加利福尼亞大學、史丹福大學等校化學教授。後為鮑林科學和醫學研究所教授。他曾任1949年美國化學學會主席和 1951~1954年美國哲學協會副主席, 獲1954年度諾貝爾化學獎,並榮獲過列寧國際和平獎,諾貝爾和平獎等。
主要著作
《化學鍵的本質》(1938)、《普通化學》(1974)、《化學》(1975)和《不要再有戰爭》(1958)等。
研究成果
鮑林的主要科學工作是研究化學鍵的本質,用化學鍵理論闡明物質的結構。30年代,他為了闡明電子在化學鍵生成過程中的具體作用,解釋共軛現象與化合物的新結構類型等問題, 把W.K.海森伯在研究氦原子時對量子力學交換積分所給予的共振概念套用到化學結構中,提出了化學共振論。化學共振論從電子自旋配對出發,採用多個結構的組合,描述分子體系的電子狀態,使化學結構理論研究進入了一個新階段。這個理論在學術界有爭論,50年代初蘇聯學者曾從哲學方面對它作了簡單化的錯誤批判,這種批判也影響到中國學術界。
鮑林在科學研究中,堅持經驗與理性相結合,注意歸納與演繹的結合,曾運用邏輯推理從晶體的性質推斷其結構,又從該結構預見其性質,獲得了對晶體結構和性質的認識。他稱這種方法為"隨機方法",即通過假設推測真理的藝術,並把這種方法運用於複雜生物有機分子結構研究。
鮑林在科學研究中,堅持經驗與理性相結合,注意歸納與演繹的結合,曾運用邏輯推理從晶體的性質推斷其結構,又從該結構預見其性質,獲得了對晶體結構和性質的認識。他稱這種方法為"隨機方法",即通過假設推測真理的藝術,並把這種方法運用於複雜生物有機分子結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