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廷鈺

鮑廷鈺

鮑廷鈺(1918— 1998),中國彈道專家,江蘇建湖縣人,曾擔任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教研室主任、華東工學院教研室主任和彈道研究所所長等職,畢生從事兵器發展的研究和教學工作,開創了中國的彈道事業,培養了大批兵器技術人才,組織創建了中國的彈道研究所及彈道學會。編著了《特種武器內彈道學》、《內彈道勢平衡理論及其套用》,為內彈道學開闢了新的領域,建立了新的內彈道體系,對中國兵器科學與技術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鮑廷鈺
  • 國籍:中華人民共和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江蘇省建湖縣
  • 出生日期:1918年
  • 逝世日期:1998年
  • 職業:中國內彈道學專家
  • 主要成就:對兵器科學與技術發展作出貢獻
  • 代表作品:《特種武器內彈道學》、《不同形狀火藥內彈道表》等
人物簡介,人物年表,人物成就,開創中國彈道教育事業,教學科研結合成績卓著,創立中國的彈道研究所,創建內彈道勢平衡理論,內彈道勢平衡理論成就,人物論著,

人物簡介

鮑廷鈺(1918—1998),江蘇建湖上岡鎮人,1918年出生,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教授、內彈道學專家,中共黨員。
1945年,畢業於重慶兵工大學套用化學系,留任兵工大學助教,主攻內彈道學研究;先後為陸軍大學教官、華東軍事科學研究室副研究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潛心內彈道學理論研究與實踐,提出“內彈道勢平衡理論”,完成《內彈道勢平衡理論的解法》一文,突破百年來沿用法國人維來“幾何燃燒定律”的禁區,解決國內外一直未解決的火藥在膛內實際燃燒規律難題,為世界彈道學發展史作出新貢獻。這理論被載入《軍事科學大百科全書》。
1953年後,歷任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炮兵工程學院、華東工學院研究室主任、系主任、博士後導師、彈道研究所所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第一、二屆兵工學會彈道學會主任委員等職。
論著有《特種武器內彈道學》、《不同形狀火藥內彈道表》、《內彈道勢平衡理論及其套用》等。
1978年,獲江蘇省科技大會獎;1985年,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入選《江蘇省歷代軍事人物錄》;1998年病逝,享年80歲。

人物年表

1918年11月 出生於江蘇省建湖縣。
1940—1945年 兵工大學套用化學系學習。
1945—1949年 兵工大學套用化學系任教。
1949—1952年 華東軍區軍事科學研究室副研究員。
1953—1960年 軍事工程學院炮兵工程系彈道教授會主任。
1960—1966年 炮兵工程學院火炸藥工程系內彈道教研室主任。
1966—1979年 華東工程學院火炮工程系內彈道教研室主任。
1979—1981年 華東工程學院火炮工程系主任。
1981—1983年 華東工學院彈道研究所所長。
1988年 退休,為博士後導師。
1998年 去世,享年80歲。

人物成就

開創中國彈道教育事業

建國初,中國的現代軍事科學技術還是一片空白。1953年軍事工程學院的成立標誌著開始向國防現代化邁步。為了培養各類高級軍事工程技術人才,在黨和國家的關懷以及蘇聯顧問的幫助下,各專業教授會依靠自己的努力向前發展。鮑廷鈺就是在這種條件下被任命為彈道教授會主任,這是他畢生事業的開始,同時也是中國彈道事業的開始。在以後30多年中,不論是人才的培養,彈道研究所的創建,以及學科的發展等,鮑廷鈺一直起著主導作用。
1953年底,炮兵工程系開辦了助教訓練班,鮑廷鈺承擔該班“內彈道學”的講課,這是他第一次講授此課,當時時間緊迫,又無教材,僅依靠蘇聯顧問提供的謝烈柏梁可夫“內彈道學”。從翻譯提供的譯文完成講稿,終於按照原計畫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並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這第一次講課的成功,使他不僅開始對這門陌生學科產生興趣,為今後的發展方向奠定了基礎,而且也以自己講課成功的經驗培養年輕教師,為開設各專業的“內彈道學”課程提供了保證。他不僅承擔教授會的行政領導工作,而且很重視親自參加教學實踐,每年平均都要授課2~3個班次,為培養大批的兵工技術人才作出貢獻。
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鮑廷鈺的教學作風素以嚴謹和勤奮著稱,他非常重視不斷改進教學方法以提高教學質量。為了培養青年教師,他施行了嚴格的試講制度。他還經常進行課堂聽課以便考核教學效果。因此,他所培養的青年教師都能很快地成長,保證了較高的教學質量。為了表彰他在教育事業上所作出的貢獻,1985年江蘇省人民政府授予他優秀教師的榮譽稱號。鮑廷鈺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和第二屆兵器科學與技術評議組成員、兵工學會第二屆理事會理事、《兵工學報》第一屆編委會編委,彈道學會第一屆和第二屆主任委員,江蘇省第三、第五和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教學科研結合成績卓著

鮑廷鈺對教學工作始終堅持教學,科研及生產三結合的方針,他認為二者必須相互結合,才能相互促進和相互提高,只有通過科研和生產的新成就才能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質量。而另一方面,在教學內容中又經常會出現新的問題和要求,必須通過科研來解決。例如,在一般火炮內彈道學之外,根據當時的教學和生產實踐的需要,有氣體流出火炮的內彈道問題必須很快地解決,為此,經過數年的努力,他先後在軍事工程學院的《工學學報》上發表了六篇有關無后座炮和迫擊炮的內彈道解法和彈道設計的系列論文。在蘇聯顧問任職期間,曾經評審了其中1955年的兩篇論文,並給予高度的評價,還建議送蘇聯炮兵工程學院學報發表。隨著這些論文的發表,教材的內容也不斷地更新,最後,以這些系列論文為基礎,與火箭內彈道相結合,系統地編寫出《特種武器內彈道學》的專著,於1960年出版。此項科研成果為中國解決這方面的內彈道問題填補了空白,並為有關研究部門和生產部門參考和採用。為此,於1978年獲江蘇省科學大會獎。在此專著出版之後,即列為內彈道專業的專用教材。在1960年炮兵工程學院成立時,鮑廷鈺總結長期的教學經驗,對套用多年的謝烈柏梁可夫“內彈道學”的教材加以精簡和改編,撰寫成“內彈道學”,於1960年在該院出版。
鮑廷鈺對於科研工作具有非凡的探索精神。1971年參加一種無后座炮的試驗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感到這種型式無后座炮的內彈道確有明顯的特色,很值得研究。他不管當時的條件怎樣的困難,堅持理論研究,最後終於寫出了《渦輪尾翼彈無后座炮內彈道問題的研究》的論文,此項成果對於此類結構的內彈道套用起了指導作用。《40火箭筒的內彈道解法》就是以此理論為基礎而取得成功。

創立中國的彈道研究所

通過軍事工程學院這一段時期的教學和科研實踐,逐漸了解到國外彈道研究的情況。使他深刻地認識到,為了適應兵器科學與技術發展的需要,首先必須加強彈道學術的研究。無論是武器的改進、發展以及新武器的研製都必須以它為基礎。為了加強這個基礎,培養具有高水平的彈道專業人才和建立高水平的研究基地則是實現此目標的兩個必要條件。
因此,為了實現前一條件,1960年在炮兵工程學院的專業設定中正式成立了內彈道專業,為了實現後一條件,鮑廷鈺於1965年上書科委聶榮臻主任陳述成立彈道研究所的建議。數月後,此建議被批准,並於1966年4月擬定分別成立內彈道研究所和外彈道研究所的建制和籌備事宜。
1979年,中國兵工學會會的彈道學會正式成立,鮑廷鈺當選為主任委員。根據學會的決議,鮑廷鈺與學會的一些其他委員於1980年聯名上書鄧小平主席陳述恢復建立彈道研究所的建議、不久即被批准,於1981年在華東工學院成立彈道研究所。鮑廷鈺任所長。
鮑廷鈺作為第一任所長,他建所的指導思想就是以全彈道的觀點建立具有綜合性研究能力的研究所。各彈道分支既各有不同的發展方向,又要以全局觀點相互聯繫,為中國武器的改進和發展以及新武器的研製作出應有的貢獻。他就是以這樣的指導思想,開創了現在彈道研究所的規模。

創建內彈道勢平衡理論

鮑廷鈺從事內彈道學的研究工作,先後發表過多篇論文。但是.就學術思想而言、最傑出和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他在晚年所發表的《內彈道勢平衡理論及其套用》著作,從“內彈道學”的發展史來講.這部著作所提出的觀點、理論和方法都是新穎的,自成新的體系,對今後內彈道學的發展將會產生重大影響。
在經典內彈道中,幾何燃燒定律僅屬於一種近似的假定。在這種假定條件下所採用的形狀函式和燃速公式不得不具有一定的經驗性,以致在實際解法套用中,這些公式中係數的套用就存在有不定性及任意性的問題,不僅導致使用上困難,而且也難以給出穩定的準確彈道解。對這個問題,鮑廷鈺通過多年的教學和科研的實踐深有體會,使他深刻地感到,在內彈道發展史中,幾何燃燒定律雖然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它本身的近似性又以不同程度阻礙著內彈道及武器的發展。因此,鮑廷鈺認為武器研製長期存在的所謂“畫、加、打”問題,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於未能正確地掌握膛內火藥的實際燃燒規律。為了節省試驗的彈藥,縮短武器研製的周期,鮑廷鈺確定了這個問題為他今後學術研究的主攻方向。
1964年,鮑廷鈺在炮兵工程學院的《資料彙編》中發表了三篇有關不同形狀火藥的彈道相似及彈道表編制的論文。試圖套用各種形狀係數組合的彈道表以代替當時廣泛套用單一形狀係數組合的蘇聯彈道表。
1978年前後,鮑廷鈺所提出的學術觀點不僅成為創建“內彈道勢平衡理論”的基礎,而且也使內彈道研究方法產生一次重大變革。
鮑廷鈺明確了研究方向和方法,深知實踐出真知,必須從實測的Pt曲線開始研究,為此,在沒有電子計算機的條件下,他只能採用比長儀及對數表這些原始工具進行處理。親自整理了兩百多條各種槍炮的Pt曲線,付出艱巨的勞動。通過分析研究,終於發現了勢平衡點存在的普遍規律。為了研究這個規律存在的理論依據,鮑廷鈺套用熱力學的基本原理,根據內彈道基本方程,提出了態能,態能勢,態衝量及衝量勢等新概念。論證出勢平衡的概念。在作出時空域中能量勢與衝量勢同時達到勢平衡點的假設條件下,確定出勢平衡點各參量之間的關係式,並進一步論證了體現彈道性能的勢平衡點與體現火藥燃燒性能的統計平均厚度的相對應的概念,從而明確了所有實際的火藥裝藥的燃燒規律都是以勢平衡點為標誌劃分為兩個不同燃燒階段,體現出實際燃燒規律的普遍性,而幾何燃燒定律只是屬於其中一種特殊情況。
因此,套用這個理論就完全可以摒棄幾何燃燒定律的假設並直接通過實測的P-t曲線進行膛內火藥實際燃燒規律的研究,這些內容總結成“內彈道勢平衡理論”的論文,於1979年發表,並在中國彈道學會上宣讀。它的新穎性和創造性在當時中國彈道界曾產生巨大影響,1980年獲江蘇省科技二等獎。
鮑廷鈺取得了“內彈道勢平衡理論”的成就之後,進一步的研究工作就是如何套用這種理論解決有關的彈道實踐問題。為此,在1980~1983年期間,他先後完成了套用內彈道勢平衡理論確定膛內火藥的實際燃氣生成函式及燃速函式的方法,以及相應的彈道解法。此外,還完成內彈道勢平衡理論的無后座炮內彈道解法,從而形成了一個新的、較為完整的、有別於以幾何燃燒定律為基礎的內彈道學體系。這些研究成果先後在“兵工學報”發表,並系統撰寫成《內彈道勢平衡理論及其套用》專著。此專著於1984年由兵器部召集專家會議鑑定,一致認為此研究成果是內彈道學的一次重大創新,作出了重大貢獻,給予高度評價。1985年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中國出版的大百科全書“軍事卷”的“內彈道學”條目中已將“內彈道勢平衡理論”作為中國人的貢獻列入。1990年出版的“軍事百科全書”則作為內彈道新理論列為專門條目。此外,在兵工技術詞典中,不僅以此新理論作為主條目,並且還列出與此理論有關的各專門名詞的條目。

內彈道勢平衡理論成就

《內彈道勢平衡理論及其套用》表明在實際套用方面能夠解決以兒何燃燒定律為基礎的經典內彈道所不能解決的很多問題,例如,確定膛內火藥的實際燃氣生成函式和燃速函式,彈道解法不存在幾何燃燒定律等假定。在固定係數和常量條件下,不僅保證解法的準確性,而且還保證準確的穩定性。此外還能解決經典解法所不能解決的內彈道問題,如鈍化火藥及有可燃藥筒的內彈道問題。就這些例子而言,已清楚地表明,內彈道勢平衡理論的套用價值已遠非幾何燃燒定律為基礎的經典內彈道所能比擬。
套用內彈道勢平衡理論論證出密閉爆發器Pt曲線的拐點與火炮膛內的勢平衡點存在一定的對應關係,為密閉爆發器實測有關數據預測火炮最大膛壓和初速建立了基礎。根據這種關係不僅導出正確的模擬公式,而且所預測的最大膛壓和初速也能夠達到套用的要求,經典內彈道就不可能解決這樣的問題。由此表明,內彈道勢平衡理論在現代內彈道領域已經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和發展遠景,這種試驗的成功,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而更主要的是這種方法用於火藥的生產和存貯的檢驗,可以節省大量彈藥的消耗,具有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此項研究成果的論文已在1990年的國際彈道會議上發表,引起了不少內彈道學家的興趣。法、德彈道研究所的H.Mach在他的綜述性發言中特意提到了這篇文章,讚揚此文所提出的全新的觀點和方法,由此表明,內彈道勢平衡理論及其套用在國際彈道界所產生的顯著影響。
《內彈道勢平衡理論及其套用》作為專著已於1987年出版,其英譯本《The Theory of Potential Equilibrium for Interior BallisticS》也相繼於1988年由國防工業出版社出版。
因與國外學術交流不多,僅以此書贈送少數有關學術單位,不久,即先後接到美國和法國的來信。
美國海面武器研究中心亞格拉(JanJ.Yagla)博士高度讚揚了鮑廷鈺教授所做的工作,他的來信說“我敬佩你的抽象思維能力和闡述作品中的理論能力.我想像該著作已化費了你畢生的精力。祝賀你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信中還說“牛頓,加里略及萊那多等人的研究工作在他們的生前沒有得到應有的肯定,我希望有我們幾個“西方人”已認識到你的工作的價值而使你感到滿意。歷史學家將會將你的業績載入史冊並傳給後代”。
法國火炸藥研究所(SNPE)所長伯納德·菲利那納(Bertnard Philipnant)來信說“如你所知.具有內彈道科學使用方面的法國軍界科學家和國家火炸藥研究所所長雙重身份的我,多年來一直對該領域有著濃厚的興趣.在我所領導的國家火炸藥研究所中,在內彈道方面有著支高水平的專家隊伍,他們也對你的著作《內彈道勢平衡理論及其套用》有極大的興趣,他們認為你的專著不僅與十年前出版的克里爾和薩默菲爾德的著作同樣是當代最新的內彈道手冊,而且你的著作更密切地聯繫實踐。”
鮑廷鈺對國內外彈道學者所給予的讚譽和鼓勵深感欣慰,因為中國人在彈道發展史上終於占有一席之地。

人物論著

1 鮑廷鈺.無后座炮內彈道問題的解法,軍事工程學院工學學報,1956,(1).
2 鮑廷鈺.無后座炮與一般火炮的彈道曲線重合理論.軍事工程學院工學學報,1956,(1).
3 鮑廷鈺.迫擊炮內彈道解法.軍事工程學院工學學報,1958,(2).
4 鮑廷鈺.迫擊炮內彈道設計.軍事工程學院工學學報,1958,(2).
5 鮑廷鈺.無后座炮內彈道相似理論.軍事工程學院工學學報,1960,(2).
6 鮑廷鈺.無后座炮內彈道設計.軍事工程學院工學學報,1960,(2).
7 鮑廷鈺.特種武器內彈道學.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出版,1960
8 鮑廷鈺.內彈道學.南京:炮兵工程學院出版,1960.
9 鮑廷鈺.不同形狀火藥的彈道相似理論及彈道表的編制.炮兵工程學院資料彙編,1964,(2).
10 鮑廷鈺.渦輪尾翼彈無后座炮內彈道問題的研究.華東工程學院學報,1978,(2).
11 鮑廷鈺.內彈道勢平衡理論.華東工程學院學報,1979,(1).
12 鮑廷鈺.內彈道勢平衡理論的套用—膛內實際燃燒規律的研究及其內彈道解法.兵工學報,1984,(3).
13 鮑廷鈺.套用內彈道勢平衡理論的無后座炮內彈道解法.兵工學報,1986,(1).
14 鮑廷鈺.內彈道勢平衡理論及其套用.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出版,1987.
15 鮑廷鈺.“The theory of potential equilibrium for interior ballistics and its application.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出版,1988.
16 鮑廷鈺.邱文堅,莊國鎮,楊新民.A new method with the theory ofpotential equilibrium for interior ballistics to predict balliStic perfor-manCe with Closed bomb tests.Proceedings of the 12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Ballistics,volumeⅡ.199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