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勃·福西

鮑勃·福西

鮑勃·福西(Robert Louis“Bob”Fosse),美國音樂劇編舞、音樂劇導演和電影導演。他史無前例地八次榮獲托尼獎最佳編舞獎和一次最佳導演獎。他獲得過四次奧斯卡獎提名,並且憑藉電影《酒店》(Cabaret )榮獲最佳導演獎。他的第三任妻子,百老匯舞星雲慧頓 (Gwen Verdon),以及舞蹈演員兼編舞安·萊恩金(Ann Reinking),出演了他大部分的編舞作品,是他的合作人和靈感來源。安·萊恩金後來成為了福斯風格的重要繼承者。普遍認為,福斯是20世紀最具革新精神和影響力的編舞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鮑勃·福西
  • 外文名:Robert Louis“Bob”Fosse
  • 人物介紹:鮑勃·福西,生於芝加哥,父親
  • 人物生平:懷著成為下一個弗雷德·阿
  • 人物作品:1953年《學府趣事》(演員)
人物介紹,人物生平,人物作品,人物榮譽,

人物介紹

鮑勃·福西
鮑勃·福西,生於芝加哥,父親是雜劇藝人,他9歲就登台表演,13歲在“BurlesqueShow”參加合唱團表演,開始藝人生涯的第一站。1953年當他主演舞台音樂劇《PalJoey》時,被音樂片大本營的米高梅公司賞識,聘他為米高梅專屬的舞男兼歌舞指導。後來覺得在米高梅沒有什麼發揮,便又回到舞台。而在百老匯的舞台上,也確實發揮了他的歌舞指導和導演的最高才華。如1954年導演的和1955年導演的,他都表現出嶄新的感覺和風格,從此確立了他在百老匯的地位。以後數年一直在百老匯舞台活躍,導了不少的舞台音樂劇,是百老匯第一流紅導演、紅歌舞指導、紅舞男、紅歌手,表現出他的多才多藝。1969年,他將改編搬上銀幕,為好萊塢的音樂片開創了新風格。1972年的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金像獎。

人物生平

懷著成為下一個弗雷德·阿斯泰爾(FredAstaire)的夢想,福西去了紐約。1953年,他現身大銀幕,出演了《讓女孩輕鬆一下》(GiveAGirlABreak)、《學府趣事》(TheAffairsofDobieGillis)和《刁蠻公主》(KissMeKate)。在《刁蠻公主》里,他編排的、與凱洛·韓尼合作的一小段舞蹈受到了百老匯製片人的青睞。
福西青年禿頂使得他的角色範圍大為受限,因此也縮短了他的電影生涯。他由此被迫轉向音樂劇。1954年,他在《睡衣遊戲》(ThePajamaGame)里首次擔任音樂劇編舞。繼而在1955年,他又在喬治·阿博特(GeorgeAbbott)的音樂劇《失魂記》(DamnYankees)里擔任編舞。正是在《失魂記》的拍攝過程中,他初識光彩照人的、正冉冉升起的紅髮女星雲慧頓。1960年,他們結為夫婦。繼憑藉《坎坎舞》(Can-Can)贏得最佳女配角獎後,雲慧頓憑藉《失魂記》首次榮膺托尼獎最佳女主角。1957年,福西再次與導演喬治·阿博特合作,為其劇目《鎮上的新女孩》(NewGirlinTown)編舞,而雲慧頓憑藉此片再獲最佳女主角獎。1960年,福西首次兼任編舞和導演,推出音樂劇《紅髮女郎》(Redhead)。憑藉此片,雲慧頓第三次榮膺托尼獎最佳女主角。該劇榮獲最佳音樂劇獎,而福西也拿到了最佳編舞獎。之後,福西在《生命的旋律》(SweetCharity)和《芝加哥》(Chicago)里再度攜手雲慧頓,兼任導演和編舞。1973年,憑藉《丕平》(Pippin),福西榮獲托尼獎最佳音樂劇導演獎。
福西創立的爵士舞風格非常獨特,誇張、憤世嫉俗而又性感。其他明顯的特徵還包括膝蓋內拐、側身拖腳和滾肩。

鮑勃·福西
受弗雷德·阿斯泰爾的影響,福西經常使用道具,如常禮帽、手杖和椅子。其中,出於個人原因,使用帽子成了其標誌性特徵。福西的傳記作家馬丁·葛登能(MartinGottfried)在書中提到,“禿頂是他戴帽子的原因,也無疑是他讓其他演員戴帽子的原因。”另外,它使用手套是因為他不喜歡自己的手。他最著名的舞段包括“SteamHeat”(《睡衣遊戲》)和“BigSpender”(《生命的旋律》)等。“RichMan'sFrug”(《生命的旋律》)也充分體現了他的特殊風格。1961年,他在音樂劇《英雄凱旋》(TheConqueringHero)中的編舞和導演的職位被取代,但又很快在《小人物平步青雲》(HowtoSucceedinBusinessWithoutReallyTrying)中擔任了編舞。1986年,他在百老匯發行的音樂劇《大交易》(BigDeal)中兼任導演、編舞和編劇。
福西導演了五部故事片。第一部是1969年的《生命的旋律》(SweetCharity),由女星雪莉·麥克雷恩(ShirleyMacLaine)出演。電影改編自由他親自導演和編舞的百老匯同名音樂劇,講述了發生在時代廣場下層社會中間的一個悲劇愛情故事。影片大部分在曼哈頓取景。這使得電影更加逼真,雖然對於音樂劇來說很不尋常,但十分契合故事內容。他的第二部電影《酒店》(Cabaret)榮獲包括最佳導演獎在內的八項奧斯卡獎。影片於柏林拍攝,並且為了增加電影真實性,福西將故事裡並未真實發生的舞蹈全部刪除。影片裡的人物薩麗·鮑斯(SallyBowles)和酒店司儀有唱歌的片段,但他們在故事裡本身就是歌手。在老式的音樂劇里,劇中人物總是表演實際並未發生的歌舞。而這個傳統在這部電影裡被廢棄,從而更加凸顯了電影恐怖、艷麗的風格,並且更加烘託了兩位主角麗莎·明奈利(LizaMinnelli)和喬爾·格雷(JoelGrey)的表演。福西將電影尖銳的焦點對準了現實和幻想的背離。1974年,福西導演了喜劇演員列尼·布魯斯(LennyBruce)的傳記片《列尼》(Lenny)。影片獲得了奧斯卡最佳電影獎和最佳導演獎的提名。然而,這一系列的成功也讓他付出了代價。他憑藉《酒店》獲得奧斯卡、憑藉《比賓》獲得托尼獎、憑藉導演麗莎·明奈麗的電視專題片《麗莎和Z》(LizawithaZ)獲得了艾美獎。然而,就在這一切之後,福西心力交瘁,被迫接受心臟直視手術。
1979年,福西冒險拍攝電影《浮生若夢》(AllThatJazz)。這部由他自編自導的(與其他人合著)半自傳性電影很容易讓人想到費里尼(Fellini)的《八又二分之一》(8½),主人公是一個正在接受心臟直視手術的沉溺女色的編舞及導演。這次,福西通過講述自己個人生活的細節,再次揭示了人性外表與內心的巨大差距。電影的虛幻風格展現了主人公混淆現實與舞台的生活。《浮生若夢》榮獲四項奧斯卡獎,而福西第三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提名。同時,影片還榮獲1980年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同年夏秋,福西希望拍攝一部續集故事片,以此探究驅使人們成為演員的動機。他向一同工作的《浮生若夢》的總製片人丹尼爾·梅爾尼克(DanielMelnick)提出做一個調查研究,但結果並不理想。
《浮生若夢》不僅影射了福西自己的離世,還讚揚了雲慧頓和被譽為百老匯一代新星的安·萊恩金。她們維護了福西留給後世的寶貴遺產。在電影裡由勒蘭·帕爾默(LelandPalmer)扮演的妻子、朋友兼合作人,原型即是雲慧頓。安·萊恩金在電影中親自出演主人公的情人、後輩和家庭幫手,這也正是她在福西實際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而在福西身後,正是她和雲慧頓延續著福西的舞蹈魅力。1996年,《芝加哥》在紐約重新上演並大獲成功,萊恩金扮演了羅克西·哈特(RoxieHart)一角。她編排的舞段“IntheStyleofBobFosse”直到2009年9月還在百老匯上演。1999年,在百老匯的音樂劇《福西》(Fosse)里,雲慧頓擔任了藝術顧問。這是一部展現福西經典編舞的無情節的三幕音樂劇,由理察·邁特比(RichardMaltby,Jr.)和安·萊恩金創意和導演、由安·萊恩金和切特·沃克(ChetWalker)編舞。雲慧頓的女兒妮科爾出現在了特別鳴謝的名單里。該劇榮獲托尼獎最佳音樂劇獎,這時福西已經去世十二年。
1983年的《情難捨》(Star80)是他最後一部電影。對於這部關於被謀殺的《花花公子》女郎多蘿西·斯特拉滕(DorothyStratten)的傳記片,各方褒貶不一。不過《時代》雜誌的理察·什克爾(RichardSchickel)和雷克斯·瑞德(RexReed)仍然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並且電影也得到了影迷的追捧。
在由福西執導的電影裡,五名演員曾獲奧斯卡表演獎項的提名:麗莎·明奈利、喬爾·格雷、達斯汀·霍夫曼(DustinHoffman)、瓦萊莉·佩萊恩(ValeriePerrine)和羅伊·施奈德(RoyScheider)。明奈利和格雷分別憑藉其在《酒店》里的角色獲獎。在由斯坦利·多南(StanleyDonen)拍攝的1974年的電影版《小王子》(TheLittlePrince)中,福西表演了一段令人難忘的歌舞。1977年,福西在浪漫喜劇《小偷》(Thieves)中扮演了一個小配角。(福西出演了電影版《失魂記》,並且擔任了編舞。雲慧頓繼續了她在同名音樂劇中的角色,扮演了嬌柔性感的勞拉。他們合作表演了詼諧輕鬆的曼波舞段“Who'sGotthePain”,再現了二人與生俱來的默契。

人物作品

1953年《學府趣事》(演員)

鮑勃·福西
1953年《讓女孩輕鬆一下》(演員)
1953年《刁蠻公主》(演員)
1955年《艾蓮妹妹》(演員/編舞)
1957年《睡衣遊戲》(編舞)
1958年《失魂記》(舞蹈演員/編舞)
1968年(導演/編舞)
1972年《酒店》(導演/編舞)
1974年《列尼》(導演)
1974年《小王子》(演員/編舞)
1977年《小偷》(演員)
1979年《浮生若夢》(編劇/導演/編舞)
1983年《情難捨》(編劇/導演)

人物榮譽

1994
AmericanChoreographyAwards,USAHeritageAward
1984
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提名)八零年代之星(1983)
1980
坎城電影節(金棕櫚)最佳影片爵士春秋(1979)
奧斯卡(美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導演(提名)爵士春秋(1979)
奧斯卡(美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原創劇本(提名)爵士春秋(1979)
1976
BlueRibbonAwards最佳外語片倫尼的故事(1974)
1975
金球獎(GoldenGlobe)最佳導演(提名)倫尼的故事(1974)
坎城電影節(金棕櫚)最佳影片(提名)倫尼的故事(1974)
奧斯卡(美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導演(提名)倫尼的故事(1974)
DirectorsGuildofAmerica,USAOutstandingDirectorialAchievementinMotionPictures(提名)倫尼的故事(1974)
1973
金球獎(GoldenGlobe)最佳導演(提名)歌廳(1972)
英國電影學院獎(BAFTAFilmAward)最佳導演歌廳(1972)
艾美獎OutstandingAchievementinChoreographyLizawitha'Z'(1972)
艾美獎OutstandingDirectorialAchievementinComedy,VarietyorMusicLizawitha'Z'(1972)
艾美獎OutstandingSingleProgram-VarietyandPopularMusicLizawitha'Z'(1972)
奧斯卡(美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導演歌廳(1972)
奧斯卡(美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導演歌廳(1972)
DirectorsGuildofAmerica,USAOutstandingDirectorialAchievementinMusical/VarietyLizawitha'Z'(1972)
DirectorsGuildofAmerica,USAOutstandingDirectorialAchievementinMotionPictures(提名)歌廳(1972)
DaviddiDonatelloAwards(David)BestDirector-ForeignFilm(MiglioreRegistaStraniero)歌廳(1972)
1972
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最佳導演歌廳(1972)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