鮈鯽(Gobiocypris rarus)是我國特有的一種小型魚類,分布於四川省漢源縣、石棉縣、雙流縣、都江堰市、彭州市等地。從1990年開始,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以將它作為新的實驗動物為目的,先後對其分布區與生活習性、形態與分類地位、繁殖、胚胎髮育、胚後發育、生長、攝食、對生態因子的適應性、核型與同工酶、飼養方法、繁殖技術、麻醉方法、近交系培育等方面進行了系統的研究。現在,我們已對其飼養管理進行了規範化,並獲得了全兄妹近交21代的魚,離培育標準實驗動物的目標已非常接近。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鮈鯽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綱:輻鰭魚綱
- 目:鯉形目
- 科:鯉科
優點,相關文獻,生活環境,生長繁殖,
優點
鮈鯽作為一種新的實驗動物具有以下優點:
(1) 成體全長38-85mm,飼養方便。
(2) 在飼養條件下,孵出後3個月部分個體性腺成熟,4個月左右即可產卵繁殖。
(3) 稀有鮈鯽在14-30℃間可自然產卵,在實驗室控溫條件下可以實現周年繁殖,一年任何時候均可得到卵和苗,不受季節限制。
(4) 屬於連續產卵類型的魚類,同一尾魚每隔4天左右產卵一次,每次數百粒卵。短期內可獲得同一親本的大量後代。
(5) 卵粘性,卵膜徑1.25-1.70mm,較斑馬魚、青鱂卵大。卵膜透明,可清楚地觀察胚胎髮育,也便於核移植等實驗操作。
(6) 胚胎髮育溫度適應範圍廣,在13-30℃胚胎髮育正常,可通過控制溫度控制發育速度。
(7) 對溫度、二氧化碳、溶氧的耐受能力強。
相關文獻
迄今為止,有關稀有鮈鯽的文獻有55篇,除關於分類和生物學研究的論文21篇以外,其餘34篇都是稀有鮈鯽作為實驗魚套用的報導。據不完全統計,國內已有十幾個大學和科研單位使用稀有鮈鯽開展科學研究,這些工作涉及魚病學、遺傳學、環境科學、胚胎學、生理生態學等領域。在魚病學領域,王鐵輝等證實稀有鮈鯽對草魚出血病病毒異常敏感,可以將稀有鮈鯽作為草魚抗出血病病毒育種研究的模型。由於採用稀有鮈鯽作為研究材料,克服了採用草魚時個體大、世代周期長、繁殖期短、飼養與取材難等困難,從而大為加速了草魚抗出血病病毒育種研究的進程。
生活環境
在環境科學領域,許多試驗證實,稀有鮈鯽對重金屬、農藥等化學品非常敏感,是進行化學品毒性測試和環境水樣毒性試驗的理想材料。周永欣等建立了稀有鮈鯽的5天和7天亞慢性毒性試驗模型。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不僅利用稀有鮈鯽進行了魚類毒性試驗,而且將稀有鮈鯽作為受試生物列入《國家環境保護局合格實驗室準則(1996)》和《水和廢水監測分析方法》(第四版)中。在二惡英的生態效應和早期預警研究方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研究表明,稀有鮈鯽對2,3,7,8-TCDD極其敏感,低濃度下可致畸、致死、肝細胞受損。低濃度的2,3,7,8-TCDD即可誘導EROD酶活性,且酶的活性與暴露濃度有極好的劑量-效應關係,證明EROD生物測試法是一種快速、簡單、靈敏的生物方法,可作為生物標誌物評價魚體不同發育階段的毒性效應和生物積累。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等正利用稀有鮈鯽為試驗材料在"評價內分泌干擾物長期低劑量暴露影響的魚類實驗模型"、"環境內分泌干擾物的生物篩選"等方面開展工作。
生長繁殖
在遺傳學領域,已有研究者開展了染色體組操作、DNA含量測定、細胞色素b序列測定等方面的工作。此外,賈方均等進行了稀有鮈鯽人工雌核發育、人工雄核發育的研究,建立了稀有鮈鯽單性發育技術,為快速建立純系提供了一條新途徑。鐘家玉等用稀有鮈鯽作材料,最佳化了魚類電脈衝-精子介導轉基因方法。胡煒等通過異種核移植、連續核移植對魚類核質關係研究中的基礎問題進行了探討。由於魚類繁殖量大,體外受精、體外發育等特點,使進行轉基因、克隆等技術操作時較使用哺乳動物進行實驗方便許多,特別是稀有鮈鯽一年四季都可繁殖、且性成熟快,因而遺傳學研究的理想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