魴生蜈蚣藻

魴生蜈蚣藻( Grateloupia doryphora)分布在中國的山東、福建。菲律賓、太平洋、地中海及大兩洋等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魴生蜈蚣藻
  • 拉丁學名:Grateloupia doryphora
  • :植物界
  • :紅藻門
  • :真紅藻綱
  • :隱絲藻目
  • :海膜科
  • :蜈蚣藻屬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藻體單生或叢生,鮮紫紅色或紅橄欖色,成熟時為淡紅色,披針形或帶形。有的為寬卵形,膜質,高8~15㎝,寬2~10㎝,下部兩側有對生、互生的長短不一的小枝,有的小枝披針形,基部收縮變細,有的為線狀,基部不收縮、有的上部兩側亦有密生線狀小枝,有的卵圓形藻體兩側無小枝,基部有一盤狀固著器。藻體橫切面觀;厚度為150~300μm以上,由皮層與髓部組成。皮層由4~7層細胞組成,背科排列,厚度為50μm。外皮層的頂細胞為橢圓形、卵形、球形或長橢圓形,長15~20μm,寬3~5μm,內皮層細胞為卵圓形,長15~30μm,寬10~15μm,具星狀細胞。中央髓部厚70~100μm,髓絲縱橫交錯,長10~75μm,寬4~6μm。雌配子體的果胞枝枝叢由皮層細胞產生,主枝由8~11個以上細胞組成,果胞枝為2個細胞,即果胞和下位細胞,果胞為壺形,末端有一條受精絲。輔助細胞枝枝叢亦由皮層細胞產生,主枝由6~10個以上細胞組成,輔助細胞為球形,比枝叢的細胞大,染色較深。囊果的形成和蜈蚣藻G.filicina (Lamouroux) C.Agardh相似,成熟囊果縱切面,徑110~120μm,囊果基部殘餘的枝叢呈分枝狀向上成波浪形向囊果周圍包裹。四分孢子囊由孢子體的內皮層細胞產生,橢圓形或卵圓形,十字形分裂,長30~35μm,寬10~15μm。雄配子體未見。每年6~7月成熟。本種為我國新記錄。

生長環境

生長在中高潮帶岩石上或石沼中。

分布範圍

分布在中國的山東、福建。菲律賓、太平洋、地中海及大兩洋等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