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邦三世:魯邦VS複製人》,魯邦三世劇場第1作。以“世界首部長篇Anime Vision”(世界初の長編アニメビジョン)為口號,製作費用高達5億日元,票房收入總計9億1500萬,位例1979年票房榜第9位。影片上映時的標題為《魯邦三世》,在發行錄影帶的時候才加了副標題“魯邦VS複製人”,類似的情況比如說聖鬥士星矢的劇場(聖闘士星矢 邪神エリス)以及龍珠的劇場(ドラゴンボールZ オラの悟飯をかえせッ!!)。《魯邦三世:魯邦VS複製人》是個涉及克隆題材的SF冒險故事,而世界首例試管嬰兒於影片上映差不多五個月前的1978年7月25日於英國誕生。 1978注定了是個克隆年,劇場上映前還發行了本科普讀物《複製人的誕生》(複製人間の誕生,In His Image:the Cloning of a Man)——對於跟007如出一折、非常關注科技時效性的魯邦三世來說,此作更像個命題作文。同年還有一部改編自艾拉·雷文(Ira Levin)小說的同名電影《來自巴西的男孩》(The Boys from Brazil,台譯:巴西來的男孩,台灣遠流於2001年出版並於2008年再版)上映,它與本作有個非常相似的設定:它們都克隆了希特勒。當然,不止希特勒,《魯邦三世:魯邦VS複製人》中結結實實地克隆了一座偉人島。 《魯邦三世:魯邦VS複製人》雖然以“成人動畫”以及“007動畫版”為企畫定位,並同年與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說《尼羅河上的慘案》改編的同名電影同期上映,但事實上觀眾群卻偏向低年齡層為主。這裡就要說到魯邦三世TV系列第一部與第二部的差異了。魯邦三世TV系列第一部上映於70年代初,共有23話,較成人向;而第二部TV系列則相對面向低年齡層,多達155話,70年代末連播了四年——劇場版第一、二部上映正是這個時候——這也直接導致了劇場版第二部目標群的定位方向改變:從成人向轉以目標觀眾群15~16歲為中心。觀眾群的塞翁失馬,得意了一個人。宮崎駿。當然,我們現在未可知,當初如果大人觀眾多過於小孩觀眾,又是會怎樣的一個結果呢?肯定是越演越烈的成人化色彩,暴力,情色——那么第二部出場的監督肯定就不是宮崎駿了。 TVA中的作畫監督大冢康生同期因為去忙宮崎駿的《未來少年柯南》的作畫監督去了,因此在這部劇場中只掛了個監修——宮崎駿和大冢康生這對拍檔在忙完《未來少年柯南》後就合夥了宮崎駿人生的第一個劇場,魯邦三世的第二部劇場,也就是《魯邦三世:卡里奧斯特羅城》。
本作的動畫腳本雖然是大和屋竺和吉川惣司兩人聯名,但實際是吉川一人執筆,吉川惣司同時為本作監督,他在高橋良輔的裝甲騎兵系列中也多有貢獻。雙葉文庫的《魯邦三世邪教 2001》(ルパン三世カルト 2001)對所有的TV系列、劇場、OVA、TV Special作了個有趣的排位,結果宮老爺子的《魯邦三世:卡里奧斯特羅城》被排在了第三位,本作則被徘在了第二位,而排在第一位的則是TV系列第一部第二話的《被稱為魔術師的男子》(魔術師と呼ばれた男),該話的腳本作者正是大和屋竺。其它:因為茄克顏色的不同,第一部TV系列中的魯邦被稱為“綠魯邦”,而第二部TV系列中的魯邦被稱為“紅魯邦”,後來的OVA作品《GREEN vs RED》就是拿此做賣點,另外由於本作中的魯邦臉很長而又特別被稱為“馬面魯邦”; Mamo,本作中的大Boss,他的命名源自原作第83話以及TV1第13話登場的魔毛狂介,原作中的魔毛狂介是個來自於未來的人,而Mamo則來自於遙遠的過去;本作在電視上播放的時候刪節掉了部分“不健康”畫面;片中原本一個山寺場景的想法後來被《魯邦三世:風魔一族的陰謀》挪用;《魯邦三世:魯邦VS複製人》中用到的一個“賢者之石”的設定,這個來自鍊金術的設定後來在日本的ACG界很潮,涉及的作品包括《鋼之鍊金術師》、《惡魔獵人(Devil May Cry)》、《冒險少女娜汀亞》、《秀逗魔導士》等等。赤冢不二夫客串了一把聲優(總統);作為片尾曲演唱者的演歌歌手三波春夫也客串了把聲優(埃及警察署長)
《魯邦三世:去死吧!諾斯特拉達穆斯》,魯邦三世劇場第5作。伊藤俊也作為第六部劇場上映前將本作再編集成 TV Special 的形式以在電視上預熱而以總監督一職進入Staff,當然他同時也擔當了本作的腳本作者,與柏原寛司聯名的形式,後者後來又擔任了劇場第六作的腳本。諾斯特拉達穆斯(拉丁語名:Nostradamus,1503年12月14日-1566年7月2日),亦譯諾查丹瑪斯,原名米歇爾·德·諾特達姆(法語:Michel de Nostredame),法國籍猶太裔預言家,精通希伯來文和希臘文,留下以四行體詩寫成的預言集《百詩集》(Les Propheties,1555年初版,《諸世紀》為誤譯)一部。有研究者從這些短詩中“看到”對不少歷史事件(如法國大革命、希特勒之崛起)及重要發明(如飛機、核子彈)的預言。因諾斯特拉達姆士的預言,無論他生前死後,都吸引了世界各地大批崇拜者。也許是冒用了諾斯特拉達穆斯的名諉才導致了這部相當邪氣、頗具寓言性的作品誕生。影片上映前一年的1994年6月27日發生了松本沙林毒氣事件,發動襲擊的是一個名為奧姆真理教的新興宗教組織,也許這正是關注時效性新聞的魯邦三世製作本作的出發點,而就在影片上映前一個月的1995年3月20日又發生了震驚中外的東京捷運沙林毒氣事件,不久後的5月16日,奧姆真理教的教主麻原彰晃被認定為“捷運沙林事件”等案件的嫌疑人,遭逮捕。不僅如此,對於摩天樓倒塌的描述能讓人象徵性地與911中的世貿雙子塔聯繫起來,而當片中財團的女主人表示希望代表夫君參選總統時,我仿佛看到了一個希拉蕊·柯林頓…… 從里約內熱盧到摩洛哥,從美國總統競選到亞馬遜的邪教組織,從劫機到越獄,從預言到摩天樓的倒塌——跟六年後的真實事件比較起來,這絕對是部邪門之作。或者說,魯邦三世的劇場一向詭異邪門,諸如第一部觀眾群的陰錯陽差,第二部為商業而商業卻意外被業界捧上了雲端,第三部押井守的滑鐵盧,第四部從OVA到劇場的變身,以及本作中是是而非的“碰巧”,再者就是山田康雄的猝死。
《魯邦三世:DEAD OR ALIVE》,魯邦三世劇場第6作。漫畫原作作者自己執導電影,Monkey Punch和大冢是走在不同道上的人,所以說無論長相還是性格,原作老爺子的魯邦都和我們常見的魯邦(大冢、宮崎風格)不同(怪不得TV4被噴的一臉狗血)。原以為宮老爺子的魯邦三世已經非常寫實了,想不到Monkey Punch老爺子自己演繹的魯邦三世動畫更加寫實主義,其人設可以說是六部劇場中最特別(當你發現原畫中出現梅津泰臣還有北條司的名字,自然可見一斑)。雖然比起大冢康生奠定的動畫氛圍少了分癲狂氣,不過自是另一番味道——特別是在劇名“Dead or Alive”蘊意方面所下的功夫,並以此所營造的諸多懸念,讓人有目共。《魯邦三世:去死吧!諾斯特拉達穆斯》中的魯邦在越獄時有這么一句至理名言:“生活的樂趣就在於你想的主意有多傻。”,而本作的故事則從另一場越獄開始,為的只是尋找進入浮島的人才。這裡的浮島其實是一座由航母改造的觸手系納米機器防禦系統。目標自然是島上的寶藏,當然寶藏自然是你所不知道的武器——因為目的的不同而具有雙重的意義。國王的寶藏,將軍政權,反叛軍的王子,被將軍懸賞百萬活要見人死要見屍的魯邦——片名Dead or Alive除了是對魯邦懸賞的噱頭外,還埋下了王子以及將軍的真相,他們是死是活的存在狀態,這點可以說片名取得很討巧——這大概也是此作的副標題並未像以往那樣特地將拉丁字母作假名化處理的用意所在,為表強調: Dead or Alive, or neither of th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