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自由書》是魯迅的一部雜文集,收錄了魯迅在1933年所寫的雜文四十三篇,是魯迅在特定的歷史時,以雜文為武器進行政治鬥爭和思想批判的戰鬥記錄,包括《觀斗》《大觀園的人才》《從諷刺到幽默》《出賣靈魂的秘訣》《中國人的生命圈》等。
基本介紹
- 書名:魯迅自編文集:偽自由書
- 類型:文學
- 出版日期:2013年1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44744546
- 作者:魯迅
-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 頁數:163頁
- 開本:32
- 品牌:鳳凰壹力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嚴格按照魯迅生前自選版本編選,版本權威
魯迅經典雜文集,收錄魯迅寄給《申報》上的《自由談》的雜感及一些筆戰文章。冷嘲熱諷譏評時政,文字曲折而犀利,論時事不留情面,砭錮弊常取類型。
我們中國人總喜歡說自己愛和平,但其實,是愛鬥爭的,愛看別的東西鬥爭,也愛看自己們鬥爭。
任他們鬥爭著,自己不與斗,只是看。
——《觀斗》
“聰明人不吃眼前虧”,亦古賢之遺教也,然而這時也就“幽默”歸天,“正經”統一了剩下的全中國。
——《從幽默到正經》
魯迅經典雜文集,收錄魯迅寄給《申報》上的《自由談》的雜感及一些筆戰文章。冷嘲熱諷譏評時政,文字曲折而犀利,論時事不留情面,砭錮弊常取類型。
我們中國人總喜歡說自己愛和平,但其實,是愛鬥爭的,愛看別的東西鬥爭,也愛看自己們鬥爭。
任他們鬥爭著,自己不與斗,只是看。
——《觀斗》
“聰明人不吃眼前虧”,亦古賢之遺教也,然而這時也就“幽默”歸天,“正經”統一了剩下的全中國。
——《從幽默到正經》
作者簡介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堪稱現代中國的民族魂,他的作品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識分子。其主要代表作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南腔北調集》、《三閒集》、《二心集》、《而已集》、《墳》等。
圖書目錄
前記
一九三三年
觀斗
逃的辯護
崇實
電的利弊
航空救國三願
不通兩種
【因此引起的通論】:“最通的”文藝(王平陵)
【通論的拆通】:官話而已
賭咒
戰略關係
【備考】:奇文共賞(周敬儕)
頌蕭
【又招惱了大主筆】:蕭伯納究竟不凡(大晚報)
【也不佩服大主筆】:前文的案語
對於戰爭的祈禱
從諷刺到幽默
從幽默到正經
王道詩話
伸冤
曲的解放
文學上的折扣
迎頭經
“光明所到
止哭文學
【備考】:提倡辣椒救國(王慈)
【硬要用辣椒止哭】:不要亂咬人(王慈)
【但到底是不行的】:這叫作愈出愈奇
“人話”
出賣靈魂的秘訣
文人無文
【備考】:惡癖(若谷)
【風涼話?】:第四種人(周木齋)
【乘涼】:兩誤一不同
最藝術的國家
現代史
推背圖
《殺錯了人》異議
【備考】:殺錯了人(曹聚仁)
中國人的生命圈
內外
透底
【來信】:(祝秀俠)
【回信】
“以夷制夷”
【跳踉】:“以華制華”(李家作)
【搖擺】:過而能改(傅紅蓼)
【只要幾句】:案語
言論自由的界限
大觀園的人才
文章與題目
新藥
“多難之月”
不負責任的坦克車
從盛宣懷說到有理的壓迫
王化
天上地下
保留
再談保留
“有名無實”的反駁
不求甚解
後記
一九三三年
觀斗
逃的辯護
崇實
電的利弊
航空救國三願
不通兩種
【因此引起的通論】:“最通的”文藝(王平陵)
【通論的拆通】:官話而已
賭咒
戰略關係
【備考】:奇文共賞(周敬儕)
頌蕭
【又招惱了大主筆】:蕭伯納究竟不凡(大晚報)
【也不佩服大主筆】:前文的案語
對於戰爭的祈禱
從諷刺到幽默
從幽默到正經
王道詩話
伸冤
曲的解放
文學上的折扣
迎頭經
“光明所到
止哭文學
【備考】:提倡辣椒救國(王慈)
【硬要用辣椒止哭】:不要亂咬人(王慈)
【但到底是不行的】:這叫作愈出愈奇
“人話”
出賣靈魂的秘訣
文人無文
【備考】:惡癖(若谷)
【風涼話?】:第四種人(周木齋)
【乘涼】:兩誤一不同
最藝術的國家
現代史
推背圖
《殺錯了人》異議
【備考】:殺錯了人(曹聚仁)
中國人的生命圈
內外
透底
【來信】:(祝秀俠)
【回信】
“以夷制夷”
【跳踉】:“以華制華”(李家作)
【搖擺】:過而能改(傅紅蓼)
【只要幾句】:案語
言論自由的界限
大觀園的人才
文章與題目
新藥
“多難之月”
不負責任的坦克車
從盛宣懷說到有理的壓迫
王化
天上地下
保留
再談保留
“有名無實”的反駁
不求甚解
後記
後記
我向《自由談》投稿的由來。《前記》里已經說過了。到這裡,本文已完,而電燈尚明,蚊子暫靜,便用剪刀和筆,再來保存些因為《自由談》和我而起的瑣聞,算是一點餘興。
只要一看就知道,在我的發表短評時中,攻擊得最烈的是《大晚報》。這也並非和我前生有仇,是因為我引用了它的文字。但我也並非和它前生有仇,是因為我所看的只有《申報》和《大晚報》兩種,而後者的文字往往頗覺新奇,值得引用,以消愁釋悶。即如我的眼前,現在就有一張包了香菸來的三月三十日的舊《大晚報》在,其中有著這樣的一段——
“浦東人楊江生,年已四十有一,貌既醜陋,人復貧窮。向為泥水匠,曾傭於蘇州人盛寶山之泥水作場。盛有女名金弟,今方十五齡,而矮小異常,人亦猥瑣。昨晚八時,楊在虹口天潼路與盛相遇,楊奸其女。經捕頭向楊詢問,楊毫不抵賴,承認自去年一二八以後,連續行奸十餘次,當派探員將盛金弟送往醫院,由醫生驗明確非處女,今晨解送第一特區地方法院,經劉毓桂推事提審,捕房律師王耀堂以被告誘未滿十六歲之女子,雖其後數次皆系該女自往被告家相就,但按法亦應強姦罪論,應請訊究。旋傳女父盛寶山訊問,據稱初不知有此事,前晚因事責女後,女忽失蹤,直至昨晨才歸,嚴詰之下,女始謂留住被告家,並將被告誘姦經過說明,我方得悉,故將被告扭人捕房雲。繼由盛金弟陳述,與被告行奸,自去年二月至今,已有十餘次,每次均系被告將我喚去,並著我不可對父母說知雲。質之楊江生供,盛女向呼我為叔,縱慾奸猶不忍下手,故絕對無此事,所謂十餘次者,系將盛女帶出遊玩之次數等語。劉推事以本案尚須調查,諭被告收押,改期再訊。”
在記事裡分明可見,盛對於楊,並未說有“倫常”關係,楊供女稱之為“叔”,是中國的習慣,年長十年左右,往往稱為叔伯的。然而《大晚報》用了怎樣的題目呢?是四號和頭號字的——
攔途扭往捕房控訴
乾叔奸侄女
女自稱被奸過十餘次
男指系遊玩並非風流
它在“叔”上添一“乾”字,於是“女”就化為“侄女”,楊江生也因此成了“逆倫”或準“逆倫”的重犯了。中國之君子。嘆人心之不古,憎匪人之逆倫,而惟恐人間沒有逆倫的故事,偏要用筆鋪張揚厲起來,以聳動低級趣味讀者的眼目。楊江生是泥水匠,無從看見,見了也無從抗辯,只得一任他們的編排,然而社會批評者是有指斥的任務的。但還不到指斥,單單引用了幾句奇文,他們便什麼“員外”什麼“警犬”的狂嗥起來,好像他們的一群倒是吸風飲露,帶了自己的家私來給社會服務的志士。是的,社長我們是知道的,然而終於不知道誰是東家,就是究竟誰是“員外”,倘說既非商辦,又非官辦,則在報界裡是很難得的。但這秘密,在這裡不再研究它也好。
只要一看就知道,在我的發表短評時中,攻擊得最烈的是《大晚報》。這也並非和我前生有仇,是因為我引用了它的文字。但我也並非和它前生有仇,是因為我所看的只有《申報》和《大晚報》兩種,而後者的文字往往頗覺新奇,值得引用,以消愁釋悶。即如我的眼前,現在就有一張包了香菸來的三月三十日的舊《大晚報》在,其中有著這樣的一段——
“浦東人楊江生,年已四十有一,貌既醜陋,人復貧窮。向為泥水匠,曾傭於蘇州人盛寶山之泥水作場。盛有女名金弟,今方十五齡,而矮小異常,人亦猥瑣。昨晚八時,楊在虹口天潼路與盛相遇,楊奸其女。經捕頭向楊詢問,楊毫不抵賴,承認自去年一二八以後,連續行奸十餘次,當派探員將盛金弟送往醫院,由醫生驗明確非處女,今晨解送第一特區地方法院,經劉毓桂推事提審,捕房律師王耀堂以被告誘未滿十六歲之女子,雖其後數次皆系該女自往被告家相就,但按法亦應強姦罪論,應請訊究。旋傳女父盛寶山訊問,據稱初不知有此事,前晚因事責女後,女忽失蹤,直至昨晨才歸,嚴詰之下,女始謂留住被告家,並將被告誘姦經過說明,我方得悉,故將被告扭人捕房雲。繼由盛金弟陳述,與被告行奸,自去年二月至今,已有十餘次,每次均系被告將我喚去,並著我不可對父母說知雲。質之楊江生供,盛女向呼我為叔,縱慾奸猶不忍下手,故絕對無此事,所謂十餘次者,系將盛女帶出遊玩之次數等語。劉推事以本案尚須調查,諭被告收押,改期再訊。”
在記事裡分明可見,盛對於楊,並未說有“倫常”關係,楊供女稱之為“叔”,是中國的習慣,年長十年左右,往往稱為叔伯的。然而《大晚報》用了怎樣的題目呢?是四號和頭號字的——
攔途扭往捕房控訴
乾叔奸侄女
女自稱被奸過十餘次
男指系遊玩並非風流
它在“叔”上添一“乾”字,於是“女”就化為“侄女”,楊江生也因此成了“逆倫”或準“逆倫”的重犯了。中國之君子。嘆人心之不古,憎匪人之逆倫,而惟恐人間沒有逆倫的故事,偏要用筆鋪張揚厲起來,以聳動低級趣味讀者的眼目。楊江生是泥水匠,無從看見,見了也無從抗辯,只得一任他們的編排,然而社會批評者是有指斥的任務的。但還不到指斥,單單引用了幾句奇文,他們便什麼“員外”什麼“警犬”的狂嗥起來,好像他們的一群倒是吸風飲露,帶了自己的家私來給社會服務的志士。是的,社長我們是知道的,然而終於不知道誰是東家,就是究竟誰是“員外”,倘說既非商辦,又非官辦,則在報界裡是很難得的。但這秘密,在這裡不再研究它也好。
序言
這一本小書里的,是從本年一月底起至五月中旬為止的寄給《申報》上的《自由談》的雜感。
我到上海以後,日報是看的,卻從來沒有投過稿,也沒有想到過,並且也沒有注意過日報的文藝欄,所以也不知道《申報》在什麼時候開始有了《自由談》,《自由談》里是怎樣的文字。大約是去年的年底罷,偶然遇見郁達夫先生,他告訴我說,《自由談》的編輯新換了黎烈文先生了,但他才從法國回來,人地生疏,怕一時集不起稿子,要我去投幾回稿。我就漫應之曰:那是可以的。
對於達夫先生的囑咐,我是常常“漫應之曰:那是可以的”的。直白的說罷,我一向很迴避創造社裡的人物。這也不只因為歷來特別的攻擊我,甚而至於施行人身攻擊的緣故,大半倒在他們的一副“創造”臉。雖然他們之中,後來有的化為隱士,有的化為富翁,有的化為實踐的革命者,有的也化為奸細,而在“創造”這一面大纛之下的時候,卻總是神氣十足,好像連出汗打嚏,也全是“創造”似的。我和達夫先生見面得最早,臉上也看不出那么一種創造氣,所以相遇之際,就隨便談談;對於文學的意見,我們恐怕是不能一致的罷,然而所談的大抵是空話。但這樣的就熟識了,我有時要求他寫一篇文章,他一定如約寄來,則他希望我做一點東西,我當然應該漫應日可以。但應而至於“漫”,我已經懶散得多了。
但從此我就看看《自由談》,不過仍然沒有投稿。不久,聽到了一個傳聞,說《自由談》的編輯者為了忙於事務,連他夫人的臨蓐也不暇照管,送在醫院裡,她獨自死掉了。幾天之後,我偶然在《自由談》里看見一篇文章,其中說的是每日使嬰兒看看遺照,給他知道曾有這樣一個孕育了他的母親。我立刻省悟了這就是黎烈文先生的作品,拿起筆,想傲一篇反對的文章,因為我向來的意見,是以為倘有慈母,或是幸福,然若生而失母,卻也並非完全的不幸,他也許倒成為更加勇猛,更無掛礙的男兒的。但是也沒有竟做,改為給《自由談》的投稿了,這就是這本書里的第一篇《崇實》。又因為我舊目的筆名有時不能通用,便改題了“何家乾”,有時也用“千”或“丁萌”。
這些短評,有的由於個人的感觸,有的則出於時事的刺戟,但意思都極平常,說話也往往很晦澀,我知道《自由談》並非同人雜誌,“自由。更當然不過是一句反話,我決不想在這上面去馳騁的。我之所以投稿,一是為了朋友的交情,一則在給寂寞者以吶喊,也還是由於自己的老脾氣。然而我的壞處,是在論時事不留面子,砭錮弊常取類型,而後者尤與時宜不合。蓋寫類型者,於壞處,恰如病理學上的圖,假如是瘡疽,則這圖便是一切某瘡某疽的標本,或和某甲的瘡有些相像,或和某乙的疽有點相同。而見者不察,以為所畫的只是他某甲的瘡,無端侮辱,於是就必欲制你畫者的死命了。例如我先前的論叭兒狗,原也泛無實指,都是自覺其有叭兒性的人們自來承認的。這要制死命的方法,是不論文章的是非,而先問作者是那一個,也就是別的不管,只要向作者施行人身攻擊了。自然,其中也並不全是含憤的病人,有的倒是代打不平的俠客。總之,這種戰術,是陳源教授的“魯迅即教育部僉事周樹人”開其端,事隔十年,大家早經忘卻了,這回是王平陵先生告發於前,周木齋先生揭露於後,都是做著關於作者本身的文章,或則牽連而至於左翼文學者。此外為我所看見的還有好幾篇,也都附在我的本文之後,以見上海有些所謂文學家的筆戰,是怎樣的東西,和我的短評本身,有什麼關係。但另有幾篇,是因為我的感想由此而起,特地並存以便讀者的參考的。
我的投稿,平均每月八九篇,但到五月初,競接連的不能發表了,我想,這是因為其時諱言時事而我的文字卻常不免涉及時事的緣故。這禁止的是官方檢查員,還是報館總編輯呢,我不知道,也無須知道。現在便將那些都歸在這一本里,其實是我所指摘,現在都已由事實來證明的了,我那時不過說得略早幾天而已。是為序。
一九三三年七月十九夜,於上海寓廬,魯迅記。
我到上海以後,日報是看的,卻從來沒有投過稿,也沒有想到過,並且也沒有注意過日報的文藝欄,所以也不知道《申報》在什麼時候開始有了《自由談》,《自由談》里是怎樣的文字。大約是去年的年底罷,偶然遇見郁達夫先生,他告訴我說,《自由談》的編輯新換了黎烈文先生了,但他才從法國回來,人地生疏,怕一時集不起稿子,要我去投幾回稿。我就漫應之曰:那是可以的。
對於達夫先生的囑咐,我是常常“漫應之曰:那是可以的”的。直白的說罷,我一向很迴避創造社裡的人物。這也不只因為歷來特別的攻擊我,甚而至於施行人身攻擊的緣故,大半倒在他們的一副“創造”臉。雖然他們之中,後來有的化為隱士,有的化為富翁,有的化為實踐的革命者,有的也化為奸細,而在“創造”這一面大纛之下的時候,卻總是神氣十足,好像連出汗打嚏,也全是“創造”似的。我和達夫先生見面得最早,臉上也看不出那么一種創造氣,所以相遇之際,就隨便談談;對於文學的意見,我們恐怕是不能一致的罷,然而所談的大抵是空話。但這樣的就熟識了,我有時要求他寫一篇文章,他一定如約寄來,則他希望我做一點東西,我當然應該漫應日可以。但應而至於“漫”,我已經懶散得多了。
但從此我就看看《自由談》,不過仍然沒有投稿。不久,聽到了一個傳聞,說《自由談》的編輯者為了忙於事務,連他夫人的臨蓐也不暇照管,送在醫院裡,她獨自死掉了。幾天之後,我偶然在《自由談》里看見一篇文章,其中說的是每日使嬰兒看看遺照,給他知道曾有這樣一個孕育了他的母親。我立刻省悟了這就是黎烈文先生的作品,拿起筆,想傲一篇反對的文章,因為我向來的意見,是以為倘有慈母,或是幸福,然若生而失母,卻也並非完全的不幸,他也許倒成為更加勇猛,更無掛礙的男兒的。但是也沒有竟做,改為給《自由談》的投稿了,這就是這本書里的第一篇《崇實》。又因為我舊目的筆名有時不能通用,便改題了“何家乾”,有時也用“千”或“丁萌”。
這些短評,有的由於個人的感觸,有的則出於時事的刺戟,但意思都極平常,說話也往往很晦澀,我知道《自由談》並非同人雜誌,“自由。更當然不過是一句反話,我決不想在這上面去馳騁的。我之所以投稿,一是為了朋友的交情,一則在給寂寞者以吶喊,也還是由於自己的老脾氣。然而我的壞處,是在論時事不留面子,砭錮弊常取類型,而後者尤與時宜不合。蓋寫類型者,於壞處,恰如病理學上的圖,假如是瘡疽,則這圖便是一切某瘡某疽的標本,或和某甲的瘡有些相像,或和某乙的疽有點相同。而見者不察,以為所畫的只是他某甲的瘡,無端侮辱,於是就必欲制你畫者的死命了。例如我先前的論叭兒狗,原也泛無實指,都是自覺其有叭兒性的人們自來承認的。這要制死命的方法,是不論文章的是非,而先問作者是那一個,也就是別的不管,只要向作者施行人身攻擊了。自然,其中也並不全是含憤的病人,有的倒是代打不平的俠客。總之,這種戰術,是陳源教授的“魯迅即教育部僉事周樹人”開其端,事隔十年,大家早經忘卻了,這回是王平陵先生告發於前,周木齋先生揭露於後,都是做著關於作者本身的文章,或則牽連而至於左翼文學者。此外為我所看見的還有好幾篇,也都附在我的本文之後,以見上海有些所謂文學家的筆戰,是怎樣的東西,和我的短評本身,有什麼關係。但另有幾篇,是因為我的感想由此而起,特地並存以便讀者的參考的。
我的投稿,平均每月八九篇,但到五月初,競接連的不能發表了,我想,這是因為其時諱言時事而我的文字卻常不免涉及時事的緣故。這禁止的是官方檢查員,還是報館總編輯呢,我不知道,也無須知道。現在便將那些都歸在這一本里,其實是我所指摘,現在都已由事實來證明的了,我那時不過說得略早幾天而已。是為序。
一九三三年七月十九夜,於上海寓廬,魯迅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