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經典作品讀本:雜文卷》為每篇作品撰寫了導讀內容。撰寫導讀的作者大多是魯迅研究界聲名遠播的專家學者,也有一些才華橫溢的中青年學者和多年從事中學語文教學的特級教師。他們的真知灼見有助於我們對魯迅作品的領悟是不言而喻的。
基本介紹
- 書名:魯迅經典作品讀本:雜文卷
-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 頁數:114頁
- 開本:16
- 品牌:大象出版社
- 作者:陳漱渝
- 出版日期:2014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4778544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魯迅經典作品讀本:雜文卷》精選魯迅經典雜文作品,如《未有天才之前》《隨感錄》等,配以圖片,每篇再配上魯迅研究專家一千字左右的點評和解讀,供廣大讀者更直觀、方便地閱讀。
圖書目錄
《墳》
未有天才之前
——一九二四年一月十七日在北京師
范大學附屬中學校友會講
論雷峰塔的倒掉
燈下漫筆(節選)
論“費爾潑賴”應該緩行(節選)
《熱風》
隨感錄(四十)
《吶喊》自序
《華蓋集》
戰士和蒼蠅
夏三蟲
《華蓋集續編》
記念劉和珍君
談皇帝
《而已集》
讀書雜談
——七月十六日在廣州知用中學講
文學和出汗
《南腔北調集》
上海的兒童
為了忘卻的記念
《準風月談》
秋夜紀游
夜頌
我們怎樣教育兒童的?
《花邊文學》
北人與南人
看書瑣記
《且介亭雜文》
看圖識字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拿來主義
憶韋素園君
憶劉半農
說“面子”
《且介亭雜文二集》
論諷刺
人生識字胡塗始
不應該那么寫
《且介亭雜文末編》
我的第一個師父
“這也是生活”
死
未有天才之前
——一九二四年一月十七日在北京師
范大學附屬中學校友會講
論雷峰塔的倒掉
燈下漫筆(節選)
論“費爾潑賴”應該緩行(節選)
《熱風》
隨感錄(四十)
《吶喊》自序
《華蓋集》
戰士和蒼蠅
夏三蟲
《華蓋集續編》
記念劉和珍君
談皇帝
《而已集》
讀書雜談
——七月十六日在廣州知用中學講
文學和出汗
《南腔北調集》
上海的兒童
為了忘卻的記念
《準風月談》
秋夜紀游
夜頌
我們怎樣教育兒童的?
《花邊文學》
北人與南人
看書瑣記
《且介亭雜文》
看圖識字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拿來主義
憶韋素園君
憶劉半農
說“面子”
《且介亭雜文二集》
論諷刺
人生識字胡塗始
不應該那么寫
《且介亭雜文末編》
我的第一個師父
“這也是生活”
死
序言
播撒魯迅精神的種子(代前言)
陳漱渝
學者們給“經典”下的定義是:“人們相信重要得足以作為閱讀、學習、書寫、教學的作者和作品的清單”,並將“Canon”翻譯為“必讀經典”。魯迅作品當之無愧地屬於這種“經典”。作為一種文化“經典”(Canon),魯迅作品是有益的文學教材和人生教材。不僅魯迅作品中那些不朽的靈動的形象、深刻的思辨、謹嚴的邏輯、精練的語言、熾熱的情感能給人們以強烈的感染和無聲的薰陶,而且魯迅的愛國主義情懷,韌的戰鬥精神和博採眾長、勇於創新的精神更是新生代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資源。
然而當代人跟魯迅作品之間又存在一定的隔膜;甚至有人調皮地說:“你的深沉我永遠不懂。”這是一個嚴峻的也必須正視的現實。魯迅說過,一切事物,在轉變中,是總有多少中間物的。魯迅的作品也可視為中國舊文學向新文學轉換期的一個“中間物”。他作品所反映的那個光怪陸離的時代,他使用的不免流露出古文字句、體格的白話文,尤其是他在禁錮得比罐頭盒還嚴的白色恐怖下被迫採用的隱晦曲折的表達方式,都難免使今人在閱讀中產生種種隔膜和困惑。因此,適當引導人們學習魯迅作品就成為了一件有益的事情。我們所編的這套書正是朝著這個方向努力的。
根據我個人的切身體驗,學習魯迅作品應該南淺人深,循序漸進。可以先讀一些篇幅相對短小、文字相對淺顯、內容跟生活相對貼近的作品。也可以多讀一些抒情性較強的魯迅作品,如《故鄉》《記念劉和珍君》《為了忘卻的記念》,以增強對魯迅作品的親近感和閱讀興趣。
要縮短今人跟魯迅作品之間的距離感,還應該做到“知人論世”。魯迅說過,要論作家的作品,必須兼想到周圍的情形;又說,要讀懂他的作品,必須“知人論世”。魯迅是“為人生”、“而且要改良這人生”而寫作的。他的每篇作品都具有鮮明的現實針對性。正因為如此,這些作品才能展現時代的眉目,開掘大眾的靈魂,揭發社會的弊端,成為19世紀末葉至20世紀30年代中期中國社會的百科全書。如果我們不能聯繫相關的歷史背景“知人論世”,那么魯迅的戰鬥就成了對空擊拳,仰天吐唾;而魯迅其人也就成了無事生非、逮誰跟誰急的變態人物。比如,在《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一文涉及到章士釗。如果我們只知道晚年作為統戰對象的章士釗,而不知道早年作為北洋政府教育總長兼司法總長主張“整頓學風”的章士釗,就不會懂得魯迅為什麼要提出“打落水狗”的主張。如果不了解章士釗是“三一八”慘案後通緝李大釗等民眾領袖密令的起草者,就不會了解魯迅“打落水狗”主張的深刻性和預見性。
最後,要注意感情灌注的問題。因為任何作家都有他自己的感情傾向,任何一篇作品都是一個完整的情感載體。魯迅是一個感情極為豐富的人,他有著舊中國民族性格中最缺少的誠與愛。即便他那些噴發著神聖怒火和充滿著冷峻分析的作品裡,也無不躍動著一顆對人民和對一切真善美事物的愛心——借用魯迅評價陀思妥耶夫斯基藝術風格的話來說,就叫做“熱到發冷的熱情”。我們只有努力發掘魯迅作品中所蘊含的這種情感因素,才能引發相應的情感體驗,在情感的流程中完成知識的輸出和接納。
我們為每篇作品撰寫了導讀內容。撰寫導讀的作者大多是魯迅研究界聲名遠播的專家學者,也有一些才華橫溢的中青年學者和多年從事中學語文教學的特級教師。他們的真知灼見有助於我們對魯迅作品的領悟是不言而喻的。即使某些看法跟傳統提法不盡相同,也可以作為一家之言參閱。比較和參閱是一種魯迅倡導的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閱讀的過程就是對知識進行占有、擇取和吸收消化的過程。營養學家之所以提倡吃雜食,恐怕原理也是如此。
陳漱渝
學者們給“經典”下的定義是:“人們相信重要得足以作為閱讀、學習、書寫、教學的作者和作品的清單”,並將“Canon”翻譯為“必讀經典”。魯迅作品當之無愧地屬於這種“經典”。作為一種文化“經典”(Canon),魯迅作品是有益的文學教材和人生教材。不僅魯迅作品中那些不朽的靈動的形象、深刻的思辨、謹嚴的邏輯、精練的語言、熾熱的情感能給人們以強烈的感染和無聲的薰陶,而且魯迅的愛國主義情懷,韌的戰鬥精神和博採眾長、勇於創新的精神更是新生代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資源。
然而當代人跟魯迅作品之間又存在一定的隔膜;甚至有人調皮地說:“你的深沉我永遠不懂。”這是一個嚴峻的也必須正視的現實。魯迅說過,一切事物,在轉變中,是總有多少中間物的。魯迅的作品也可視為中國舊文學向新文學轉換期的一個“中間物”。他作品所反映的那個光怪陸離的時代,他使用的不免流露出古文字句、體格的白話文,尤其是他在禁錮得比罐頭盒還嚴的白色恐怖下被迫採用的隱晦曲折的表達方式,都難免使今人在閱讀中產生種種隔膜和困惑。因此,適當引導人們學習魯迅作品就成為了一件有益的事情。我們所編的這套書正是朝著這個方向努力的。
根據我個人的切身體驗,學習魯迅作品應該南淺人深,循序漸進。可以先讀一些篇幅相對短小、文字相對淺顯、內容跟生活相對貼近的作品。也可以多讀一些抒情性較強的魯迅作品,如《故鄉》《記念劉和珍君》《為了忘卻的記念》,以增強對魯迅作品的親近感和閱讀興趣。
要縮短今人跟魯迅作品之間的距離感,還應該做到“知人論世”。魯迅說過,要論作家的作品,必須兼想到周圍的情形;又說,要讀懂他的作品,必須“知人論世”。魯迅是“為人生”、“而且要改良這人生”而寫作的。他的每篇作品都具有鮮明的現實針對性。正因為如此,這些作品才能展現時代的眉目,開掘大眾的靈魂,揭發社會的弊端,成為19世紀末葉至20世紀30年代中期中國社會的百科全書。如果我們不能聯繫相關的歷史背景“知人論世”,那么魯迅的戰鬥就成了對空擊拳,仰天吐唾;而魯迅其人也就成了無事生非、逮誰跟誰急的變態人物。比如,在《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一文涉及到章士釗。如果我們只知道晚年作為統戰對象的章士釗,而不知道早年作為北洋政府教育總長兼司法總長主張“整頓學風”的章士釗,就不會懂得魯迅為什麼要提出“打落水狗”的主張。如果不了解章士釗是“三一八”慘案後通緝李大釗等民眾領袖密令的起草者,就不會了解魯迅“打落水狗”主張的深刻性和預見性。
最後,要注意感情灌注的問題。因為任何作家都有他自己的感情傾向,任何一篇作品都是一個完整的情感載體。魯迅是一個感情極為豐富的人,他有著舊中國民族性格中最缺少的誠與愛。即便他那些噴發著神聖怒火和充滿著冷峻分析的作品裡,也無不躍動著一顆對人民和對一切真善美事物的愛心——借用魯迅評價陀思妥耶夫斯基藝術風格的話來說,就叫做“熱到發冷的熱情”。我們只有努力發掘魯迅作品中所蘊含的這種情感因素,才能引發相應的情感體驗,在情感的流程中完成知識的輸出和接納。
我們為每篇作品撰寫了導讀內容。撰寫導讀的作者大多是魯迅研究界聲名遠播的專家學者,也有一些才華橫溢的中青年學者和多年從事中學語文教學的特級教師。他們的真知灼見有助於我們對魯迅作品的領悟是不言而喻的。即使某些看法跟傳統提法不盡相同,也可以作為一家之言參閱。比較和參閱是一種魯迅倡導的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閱讀的過程就是對知識進行占有、擇取和吸收消化的過程。營養學家之所以提倡吃雜食,恐怕原理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