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西南黃牛是我國名貴牛種之一,其體軀高大,結構勻稱,健壯威武,肉用價值高,聞名海內外。體型特徵:被毛從淺黃到棕紅,以黃色居多,鼻與皮膚均為肉紅色,部分有黑色斑點。多數牛具有完全不完全的三粉特徵,即眼圈、口輪、腹下為粉白色;公牛角型多為“倒八字角”或“扁擔角”,母牛角型以“龍門角”較多。公牛頭短而寬,前軀發達,頸部短粗壯,肉垂明顯,肩峰高大,胸深而寬,四肢粗壯;母牛頸部較長,背腰平直,四肢強僵,蹄多為琥珀色,尾細長呈紡錘形。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魯西南黃牛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綱:哺乳綱
- 目:偶蹄目(Artiodactyla)
- 科:偶蹄目(Artiodactyla)
- 族:牛族
- 屬:牛屬(Bos),水牛屬(Bubalus)
- 學科:生命科學
簡介,繁育性能,品種特徵,
簡介
魯西南黃牛,亦稱“山東膘牛”,是巨野縣的特產之一,馳名中外。它的主要特點是:個大,力壯,易養,生長繁殖快,使役性強,肉食味美,營養價值高,皮革質量好。出口東南亞各國,在國際市場上享有盛譽。魯西南黃牛的主要特徵是:被毛致,具有完全或不完全三種(眼周圍、口輪和四肢腹下),毛色有綜紅、深黃、淺黃,其中以黃色最多。
公牛較母牛毛色深,角形為龍門角、倒八字角、擔子角。公牛頸短而寬,背峰的肉垂髮達,角質細緻,以粗線角為佳。母牛頭秀長,角不正形,背腰平直,四肢開闊,蹄色紫紅堅實,骨細結實,板薄富彈性,毛細光亮,尾細長過飛節。公牛全高多在141.3厘米以上,體重最高為509公斤。母牛體高在125厘米左右,體重最高為385公斤以上。由於自然條件和使役條件的影響,巨野縣的黃牛逐漸形成轅牛、抓地虎和中間型三種類型轅牛個高、體軀較短、肢長、步幅大、速度快,適宜駕車,這種牛占黃牛總數的10%。抓地虎個較低,體長軀短,胸圍大,體質較粗糙,運動慢,重心穩,耐力強,適宜於農田耕作,這種牛占黃牛總數的15%。中間型黃牛體型、體尺都界於高轅和抓地虎型之間,這種牛占黃牛總數的70%以上。
繁育性能
魯西南黃牛繁殖力較強,母牛一般8-10月齡即可配種懷胎,母牛如初配年齡1.5-2歲,終生可產犢7-10頭,產仔率較高,公牛性成成熟略晚,一般兩歲開始配種,可利用5-7年。
品種特徵
在體型外貌上,魯西南黃牛體軀結構勻稱,細緻緊湊,為役肉兼用。 公牛多為平角龍門角,母牛以龍門角為主。垂皮發達。公牛肩峰高而寬厚。胸深而寬,體軀明顯地呈前高后低的前勝體型。母牛鬐甲低平,後軀發育較好,背腰短而平直,尻部稍傾斜。關節乾燥,筋腱明顯。前肢呈正肢勢,後肢彎曲度小,飛節間距離些? 蹄質緻密但硬度較差。尾細而長,尾毛常扭成紡釺狀。被毛從淺黃到棕紅色,以黃色為最多,一般前軀毛色較後軀深,公牛毛色較母牛的深。多數牛的眼圈、口輪、腹下和四肢內側毛色淺淡。俗稱“三粉特徵”。 鼻鏡多為淡肉色,部分牛鼻鏡有黑斑或黑點。角色蠟黃或琥珀色。體型結構分為三類:高轅牛、抓地虎與中間型。
在生產性能上,據屠宰測定的結果,18月齡的閹牛平均屠宰率57.2%淨肉率49.0%,骨肉比1:6.0脂肉比1:4.23,眼肌面積89.1平方厘米。成年牛平均屠宰率58.1%,淨肉率為50.7%,骨肉比1:6.9,脂肉比1:37,眼肌面積94.2平方厘米。 肌纖維細,肉質良好,脂肪分布均勻,大理石狀花紋明顯。生長發育快、周歲體尺可長到成年的79%,體重相當出生重的10.1倍。個體高大、公牛體高146.3cm,體長160.9cm,胸圍206.36cm,體重685.18kg,最大體重1040kg。皮質好,加工後不出萌眼。性情溫順,體壯抗病,便於飼養管理。 在繁殖性能上,母牛性成熟早,有的8月齡即能受胎。一般10-12月齡開始發情,發情周期平均22天,範圍16-35天;發情持續期2-3天。妊娠期平均285天,範圍270-310天。產後第一次發情平均為35天,範圍22-79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