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繡芙蓉雙鴨圖軸》是魯繡的傑出代表作,縱140cm,寬57cm。畫面中芙蓉嬌艷絢麗,雙鴨與山石花木生趣盎然,體現出北方民間刺繡樸素蒼勁的特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魯繡芙蓉雙鴨圖軸
- 規格:縱140cm,寬57cm
- 創作年代:明代
- 材質:絲質
- 文物舊屬:清宮舊藏
- 類別:刺繡
作品介紹,創作背景,作品賞析,
作品介紹
此圖軸為魯繡的傑出代表作。絲質,以暗花緞為地,用雙絲捻五彩絲線繡制。山石、花瓣等仿中國畫暈色手法繡制,以針代筆,層層暈染,效果逼真。畫面中芙蓉嬌艷絢麗,雙鴨與山石花木生趣盎然,風格與江南蘇繡的細絲淡彩截然不同,體現出北方民間刺繡樸素蒼勁的特徵。
創作背景
魯繡是歷史文獻中記載最早的繡種。春秋時期的齊魯已興,史稱“齊紈”或是“魯縞”,至秦而盛,至漢已相當普及。《史記·貨殖列傳》上對此有“冠帶衣履天下”之稱。不僅如此,還出現了專門為繡業而設定的“服官”,據《漢書》記載,“齊三服官作工各數千人,一歲費數巨萬”,當時繡業的昌盛和重要可見一斑。
魯繡從古代帝王公卿的章服走入尋常百姓家,無論是鄒縣1350年李裕庵墓葬中沉睡的繡裙、袖邊、鞋面採用的山東傳統“衣線繡”,所表現出圖案蒼勁粗獷、質的(地)堅實牢固;還是存於故宮博物院中的明代作品《文昌出行圖》、《芙蓉雙鴨圖》所表現出的用色鮮明、針法豪放、樸實健美,都向世人展示出魯繡繡飾鮮明而不脫離實用的民間藝術風格。
在文登民間,繡花作為女人必學的“功夫”,被稱為“女工”,農家大多有一種叫做“撐子”的繡花架子,魯繡工藝隨著這種特殊的工具在母女間代代相傳。農閒時節,女子們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在“撐子”上飛針走線。她們用不同的技法在衣裙、手帕、被褥、肚兜、轎衣等各種布料上繡出各種美麗的圖案。一幅幅栩栩如生、美麗吉祥的繡品伴著女人們朗朗的笑聲,躍然布面。
作品賞析
此圖繡工承襲魯繡傳統,運用了套針、打籽、接針、斜纏針、活毛針、擻和針、辮子股針、平針等針法,其繡線直徑為0.02-0.05cm不等,依圖案主次而定。此圖軸針線細密,繡工整齊均勻,絲理疏朗有致,線條流暢優美,加以用了二十餘種艷麗的色線,將魯繡紋飾蒼勁、豪放、優美的特點發揮得淋漓盡致,與原繪畫比較,更突出了畫中紋飾浮雕般的立體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