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魯山山行》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出處:《宛陵先生集》
- 文學體裁:五言律詩
- 作者:梅堯臣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評價,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魯山山行⑴
適與野情愜⑵,千山高復低。
好峰隨處改⑶,幽徑獨行迷⑷。
霜落熊升樹⑸,林空鹿飲溪。
人家在何許⑹,雲外一聲雞⑺。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⑵適:恰好。野情:喜愛山野之情。愜(qiè):心滿意足。
⑶隨處改:(山峰)隨觀看的角度的變化而變化。
⑷幽徑:小路。
⑸熊升樹:熊爬上樹。一作大熊星座升上樹梢。
⑹何許:何處,哪裡。
⑺雲外:形容遙遠。一聲雞:暗示有人家。
白話譯文
清晨,連綿起伏的魯山,千峰競秀,忽高忽低,蔚為壯觀,正好迎合了我愛好自然景色的情趣。
一路上,奇峰峻岭在眼前不斷地變換,沉醉於一人在蜿蜒幽深的小路上遊覽的野趣,竟忘了走到了什麼地方。
太陽高升,霜雪融落,山林顯得愈加寂靜空蕩,笨熊正在緩慢地爬著大樹,鹿兒正在悠閒地喝著小溪的潺潺流水。
看不到房舍,也望不見炊煙,我心中不禁疑問,山里是否也有人家居住?就在這時,忽聽得遠處雲霧繚繞的山間傳來一聲雞鳴。
創作背景
詩作於宋仁宗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當時詩人三十九歲,是其前期作品。這首五言律詩寫魯山行的野景、野趣,突出表現山林的幽靜和山行者的愉悅心情。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首詩運用豐富的意象,動靜結合,描繪了一幅斑斕多姿的山景圖:深秋時節,霜降臨空,詩人在魯山中旅行。山路上沒有其他人,詩人興致勃勃,一邊趕路一邊欣賞著千姿百態的山峰和山間的種種景象。仿佛從雲外傳來的一聲雞鳴,告訴詩人有人家的地方還很遠很遠。
這是一首五律,但不為格律所縛,寫得新穎自然,曲盡山行情景。
山路崎嘔,對於貪圖安逸,怯於攀登的人來說,“山行”不可能有什麼樂趣。山野荒寂,對於酷愛繁華,留戀都市的人來說,“山行”也不會有什麼美感和詩意。此詩一開頭就將這一類情況一掃而空,興致勃勃地說:“適與野情愜”——恰恰跟作者愛好山野風光的情趣相合。下句對此作了說明:“千山高復低。”按時間順序,兩句為倒裝。一倒裝,既突出了愛山的情趣,又顯得跌宕有致。“千山高復低”,這當然是“山行”所見。看見了山野非常喜愛,心中很滿足,群山連綿起伏的,時高時低,一個“愜”字,足以體會出當時作者心滿意足的心情。“適與野情愜”,則是 “山行”所感。首聯只點“山”而“行”在其中。
頷聯進一步寫“山行”。“好峰”之“峰”即是“千山高復低”;“好峰”之“好”則包含了詩人的美感,又與“適與野情愜”契合。說“好峰隨處改”,見得人在“千山”中繼續行走,也繼續看山,眼中的“好峰”也自然移步換形,不斷變換美好的姿態。第四句才出“行”字,但不單是點題。“徑”而曰“幽”,“行”而曰“獨”,正合了詩人的“野情”。著一“迷”字,不僅傳“幽”、“獨”之神,而且以小景見大景,進一步展示了“千山高復低”的境界。山徑幽深,容易“迷”;獨行無伴,容易“迷”;“千山高復低”,更容易“迷”。著此“迷”字,更見野景之幽與野情之濃。
頸聯“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互文見意,寫“山行”所見的動景。“霜落”則“林空”,既點時,又寫景。霜未落而林未空,林中之“熊”也會“升樹”,林中之“鹿”也要“飲溪”;但樹葉茂密,遮斷視線,“山行”者很難看見“熊升樹”與“鹿飲溪”的野景,作者特意寫出“霜落”、“林空”與“熊升樹”、“鹿飲溪”之間的因果關係,正是為了表現出那是“山行”者眼中的野景。惟其是“山行”者眼中的野景,所以飽含著“山行”者的“野情”。“霜落”而“熊升樹”,“林空”而“鹿飲溪”,很是閒適,野趣盎然。
蘇軾《高郵陳直躬處士畫雁》詩云:“野雁見人時,未起意先改。君從何處看,得此無人態?無乃枯木形,人禽兩自在!······”梅堯臣從林外“幽徑”看林中,見“熊升樹”、“鹿飲溪”,那正是蘇軾所說的“無人態”,因而就顯得“自在”。熊“自在”,鹿“自在”,看“熊升樹”、“鹿飲溪”的人也“自在”。
此聯就可以說是“狀難狀之景如在目前”。而且還“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熊升樹”、“鹿飲溪”而未受到任何驚擾,見得除“幽徑”的“獨行”者而外,四野無人,一片幽寂;而“獨行”者看了。“熊升樹”,又看“鹿飲溪”,其心情之閒靜愉悅,也見於言外。從章法上看,這一聯不僅緊承上句的“幽”、“獨”而來,而且對首句“適與野情愜”作了更充分的表現。
全詩以“人家在何許?雲外一聲雞”收尾,餘味無窮。杜牧的“白雲生處有人家”,是看見了人家。王維的“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是看不見人家,才詢問樵夫。這裡又是另一番情景:望近處,只見“熊升樹”、“鹿飲溪”,沒有人家;望遠方,只見白雲浮動,也不見人家;於是自己問自己:“人家在何許”呢?恰在這時,雲外傳來一聲雞叫,仿佛是有意回答詩人的提問:“這裡有人家哩,快來休息吧!”兩句詩,寫“山行”者望雲聞雞的神態及其喜悅心情,都躍然可見、宛然可想。
名家評價
胡仔:“聖俞詩工於平淡,自成一家。如《東溪》云:‘野鳧眠岸有閒意,老樹著花無醜枝。’《山行》云:‘人家在何許?雲外一聲雞。“《春陰》云:‘鳩鳴桑葉吐,村暗杏花殘。’《杜鵑》云:‘月樹啼方急,山房人未眠。’似此等句,須細味之,方見其用意也。”(《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二十四)
方回:“王介甫最工唐體,苦於對偶太精而不脫灑。聖俞此詩尾句自然,‘熊’、‘鹿’一聯,人皆稱其工,然前聯尤幽而有味。”(《瀛奎律髓匯評》卷四)
馮舒:“此亦未辨其為宋詩,卻知是梅。”(《瀛奎律髓匯評》卷四)
查慎行:“句句如畫,引人入勝,尾句尤有遠致。”(《瀛奎律髓匯評》卷四)
陸庠齋:“落句妙,覺全首便不寂寞。”(《瀛奎律髓匯評》卷四)
陳衍:“三、四句是名句。”(《宋詩精華錄》卷一)
作者簡介
梅堯臣(1002--1060),字聖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舊稱宛陵,故世稱宛陵先生。賜進士出身,授國子監直講,官至尚書都官員外郎。工詩,與蘇舜欽齊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