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城縣,古代地名。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在西章武縣故城(今河北黃驊市齊家務鄉乾符村)置魯城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魯城縣
- 釋義:古代地名
魯城縣,古代地名。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在西章武縣故城(今河北黃驊市齊家務鄉乾符村)置魯城縣。
1950年,蒼山、趙鎛合併後,併入蒼山縣,屬魯城區。1958年秋,建立魯城公社。1984年4月,改為魯城鄉。2010年11月,撤鄉設魯城鎮。行政區劃 2011年末,魯城鎮轄37個行政村:南魯城、北魯城、上河、天台莊、前龍灣、寨山前、響水...
魯國 都城,故名。出處 明 李東陽 《謁少昊墓》詩:“建都 魯城 東,遺址有 軒轅 。” 明 李東陽 《謁尼山廟有述》詩:“迢迢 魯城 路,望望 尼山 峰 地名,山東省臨沂市蒼山縣魯城鎮,為漢代“鑿壁偷光”宰相匡衡故里。
該村原名魯郎城,始建於唐代鹹通元年,俗呼為六郎城,1949年又改為城子村,1980年因於探沂、方城公社城子村重名,故更名為魯城村。簡介 魯城村位於山東省費縣劉莊鎮西南2公里處,村前有涑河自西向東流去,河南有旺山,北有岐山。
魯城村位於大營鎮東部,是大營鎮新農村推進村,全村有72戶,238人,耕地面積831畝。魯城村位於大營鎮東部,是大營鎮新農村推進村,全村有72戶,238人,耕地面積831畝,2010年底人均純收入2412元。近年來,村兩委堅持圍繞經濟抓黨建、...
蘭陵縣地處魯南低山丘陵南緣,海拔高程40至580米。地勢自西北向東南逐次降低,依次是低山、丘陵、平原、窪地。低山多分布於西北部的魯城、下村、車輞等鄉鎮,面積3.5萬公頃,占全縣總面積的19.6%。丘陵多分布於低山平原之間,面積3.37...
鎖魯城,原名索魯城。位於山東省肥城市安駕莊鎮駐地西北3.5公里。鎖魯城,原名索魯城。位於山東省肥城市安駕莊鎮駐地西北3.5公里。據民國十八年(1929年)《重修泰安縣誌》載:“新安區下安地方,鎖魯城。”“鎖魯城在安駕莊村西北...
魯城中學集體備課制度 魯城中學集體備課制度 體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集體備課就是教師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最科學的教法和程式,為優質高效的課堂教學做好充分準備。為了充分發揮集體智慧,促進以老帶...
唐武德四年(621),境內分屬景州(治長蘆、今河北省滄州市)之魯城縣、平舒縣。貞觀元年(627),劃全國為10道。實行道、州、縣三級地方行政建置,置河北道。是年,廢景州。平舒縣劃屬瀛州,魯城縣劃屬滄州。乾符二年(875),...
乾符元年(874年),以年號改魯城縣為乾符縣。鹽山縣、乾符縣均屬滄州。 後周顯德三年(956年),乾符縣併入清池縣(治所今滄縣東關)。 金代,清池縣、鹽山縣屬河北東路滄州。 元代,清池縣、鹽山縣屬中書省河間路滄州。 明洪武二年(...
隋唐時期為魯城縣、平舒縣,宋代為"乾寧軍",金元時為靖海縣,明代至今稱靜海縣。戰國時期始有民居,先後隸屬齊、燕、趙,歷史悠久,文化積澱豐厚。尤其西南部子牙、沿莊、陳官屯等鄉鎮更是靜海先民最早的聚居區。從漢代起,這裡就有...
漢高祖五年(前202),設東平舒縣。西漢至東晉,屬東平舒縣。南北朝,北魏太和十一年(487),東平舒縣去東字,稱平舒縣。隋、唐,境內為澤區,少人煙,屬魯城縣。五代,後晉天福元年(936),入契丹,屬寧州。後周顯德六年(959...
北朝先後屬北魏、東魏、北齊和北周章武郡(縣)。隋屬河間郡魯城縣。唐屬滄州乾符縣。五代隸屬不變。宋屬滄、清二州。金屬清州會川、靖海縣和滄州清池縣。元屬清州會川縣和滄州清池縣。明屬清州靜海縣和滄州清池縣。清屬天津府靜海...
南北朝北魏,屬滄州浮陽郡章武縣。隋唐,屬瀛州、滄州魯城縣。北宋,屬河北路(後稱高陽關路)滄州清池縣。金明昌四年(1193),屬河北東路清州靖海縣。元至元二年(1265),屬中書省河間路清州靖海縣。明,屬河間府靜海縣。清雍正...
漢、晉時,屬東平舒縣。隋朝時,屬河間府魯城縣。唐朝時,屬滄州魯城縣。宋屬時,乾寧縣。元朝時,屬靖海縣。明朝時,屬靖海縣稍直口裡。清順治元年(1644年),屬靜海縣;清雍正九年(1731年),屬天津府天津縣。民國三十七年(...
飛唐李吉甫《元和郡縣誌》卷十/鋇叮更明確指出平虜渠在河北道滄州魯城縣(當今剛七滄縣東北)一帶。氣均足證平虜渠在今河北境內,是曹操自沫佗下游北通泉州渠,折而入海的渠梅連運的軍嘈要道。而《後L漢書· 郡國志》將其列人...
西漢至東晉十六國時期,屬東平舒縣。南北朝時期,屬平舒縣。隋、唐二朝,屬魯城縣。五代十國,先後屬寧州和永安縣。北宋時,先屬乾寧縣。宋大觀二年(1108),首次在渦口寨置縣治,時稱靖海縣。嗣後,縣治一度去銷復置。明...
漢朝時,隸屬東平舒縣。隋朝時,隸屬魯城縣。唐朝時,隸屬乾符縣。五代時期,隸屬永安縣。北宋時,隸屬乾寧縣。金代時,隸屬會川縣。元朝時,隸屬靖海縣。明初至清雍正年間(1723年至1736年),隸屬靜海縣新口裡,後改為新口為辛口。
西漢高祖五年(前202年)至東晉,屬勃海郡、章武郡東平舒縣。南北朝·北魏,屬滄州浮陽郡章武縣。隋唐時,屬瀛州、滄州魯城縣。北宋時,屬河北路(後稱高陽關路)滄州清池縣。金明昌四年(1193年),屬河北東路清州靖海縣。元至元...
西漢,屬渤海郡東平舒縣。南北朝,屬北魏北齊之平舒縣。隋、唐,屬魯城縣。五代十國,屬乾寧軍。北宋,屬乾寧縣。元至元八年(1271年),境內屬靖海縣。清雍正三年(1725年)三月,隸屬河間府。民國十二年(1923年),隸屬靜海一區...
北魏孝昌元年(525年)夏邑縣移治今河南夏邑;二年(526年),置碭郡、碭縣。碭郡治所在原下邑城(今碭山縣城東),碭縣治所魯城(今永城市芒山鎮)。北齊(555年)廢碭郡、碭縣,置安陽縣(治今永城市芒山鎮)。
晉武帝泰始元年(265年),屬梁國,碭縣併入下邑縣(今碭山縣)。南朝宋,復置碭縣,縣治所在保全鎮(今芒山鎮)。南朝齊建元元年(479年),廢碭縣。北魏孝昌二年(公元526年),復置碭縣,稱魯城。北齊時(555年)廢碭縣,新...
泰山郡 泰安 宣州 恩州 翼州 順州 魯城 鄣城 齊郡 齊城 臨治 東寧 臨朐 臨沂 北海郡 北海 靈州 株洲 德州 陽州 蓯聚 弘州 翼平 東萊郡 東萊 利盧 義烏 義朐 義利 弘德 夙州 夜州 東樂 延樂 延慶 琅琊郡 琅琊 諸井 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