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魯北村
- 外文名稱:lubeicun
- 別名:魯店北村
- 行政區類別:基層民眾自治組織
- 所屬地區:中國華北
- 電話區號:0537
- 郵政區碼:272405
- 地理位置:魯西南
- 面積:3平方公里
- 人口:1200
- 方言:中原方言
- 著名景點:高氏家祠
- 車牌代碼:魯H
- 學校:紅旗國小、黃垓鄉幼稚園
地理位置,村莊來歷,村莊現狀,經濟狀況,文化教育,魯北村方言,
地理位置
東鄰梁寶寺煤礦,資源豐富,境內有充足的電力;北鄰鄆城新河,直通京杭運河,水陸交通條件優越。該村全部為平原,多為沙土地。所謂地理位置較為奇特,歷史行政管轄多有變動。
村莊來歷
魯北村與魯東村、魯西村合稱“三魯”,又名“魯店”,因魯家開店而得名,又因魯北村位於三個村莊的北部,因此叫作“魯店北村”,簡稱魯北村。。魯北村多為高姓和魯姓居民,另外還有少數的薛姓居民。魯北村和山東很多村子一樣都是明洪武年間從山西洪洞縣搬遷而來,自明以來山東各地就有這樣的民謠:
問咱老家在何處,
山西洪洞大槐樹。
祖先故居叫什麼,
大槐樹下老鴰窩。
據說元末明初天災人禍,中原地區已是人煙稀少,荒草遍地,村莊圮廢,滿目瘡痍。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濟南知府曾報告稱:北方郡縣,近城之地多荒蕪。”史書上說,山東、河北、河南一帶“多是無人之地”。中原無人,統治者便失去了盤剝的對象,新建的明朝政權無法穩固。大亂甫定的明王朝無計可施,只得乞靈於移民一途。明朝移民,並非一哄而起,統治者的施政方針是:瞎子趟水——試著來。第一步是發布政令,召募流民,用免交租稅的方法獎勵墾荒。從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到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明朝中央政府頒發了一系列獎勵墾荒的政令。當時,由於連年災荒和頻繁的戰事,全國各地分布著大量流民,明政府首先要把這些居無定所的人穩住,讓他們有田耕種。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明政府詔令山東、北平等布政使司,“民間田土,許盡力開墾,有司毋得起科”。在中原地區用“計民授田”的方法,將荒地分給農民墾種,在北方則“召民耕,人給十五畝,蔬地二畝,免租三年”,並規定“額外墾荒者永不起科”。這樣一來,一些流民得到了安置,他們或是回原籍,或是在流居處受田務農,成家立業,建立或恢復了一批村莊。第二步是軍隊電田。當時荒地面積大,安置流民是杯水車薪,於大局無補,朱元璋便效法漢武帝與曹操的屯田法,令將士屯田,名曰“軍屯”。軍隊在其駐防地劃田耕種,以補軍餉不足。明政府規定,邊地軍隊“三分守城,七分屯種”。內地軍隊“二分守城,八分屯種”。每一軍士授田50畝,官府給耕牛、農具和種子。這種“寓兵於農”的做法對中原經濟的復甦起了一定促進作用。當時軍屯規模很大,遍及全國各地,“中原則大河南北,在興屯矣”。至明代中葉,屯田漸被軍官吞蝕,軍士破產散亡,淪為貧民,屯政廢弛,屯區變為村鎮,由此留下了一些與軍電有關的地名,如千戶營、李官屯等。第三步是民屯,即統一組織農民到某地開荒種田。民屯的主要形式就是移民。移民的基本原則是把人多地少的“窄鄉”農民遷到人少地多的“寬鄉”去屯種。當時就北方來說,山西一帶受戰爭破壞較小,四境安謐,且多年沒有大的自然災害。特別是太原以南,今晉中、晉南、晉東南汾河沿岸廣大地區,地沃水足,人煙尤為稠密。於是,洪武、永樂年間,明政府便十八次從山西南部移民,凡“多丁少田及有丁無田”之家,都在遷民之列。據史籍記載,當時移民來源地區主要有山西太原、平陽二府和澤、潞、遼、沁、汾五州,大致包今之太原、臨汾、高平、陽城、陵川、沁水、晉城、長子、屯留、襄垣、潞城、壺關、黎城、平順、榆社、和順、左權、沁源、武鄉、汾陽、孝義、平遙、介休、石樓、臨縣、洪洞等廣大地區。遷往地區主要是當時的彰德府、歸德府、東昌府、大名府、鳳陽府、廣平府、保全州、臨清州,今之安陽、鶴壁、林縣、湯陰、涉縣、磁縣、臨彰、武安、商丘、虞城、夏邑、寧陵、柘城、曹縣、聊城、冠縣、高唐、茬平、莘縣、臨清、陽穀、東阿、平原、武城、館陶、丘縣、大名、南樂、清豐、濮陽、長垣、東明、太康、雞澤、永年、邯鄲、曲周、成安、肥鄉、廣平、鳳陽、天長、安定、霍丘、涿鹿、懷來、新保全一帶。移民足跡所至,遍及今之河北、河南、山東、江蘇、安徽、北京等數省市。
而魯北村也是這個時候從山西搬遷而來,該村家譜可以作證。而高姓居民則有高明祖宗有嘉祥境內的花林遷至此地,並不斷發展壯大,高姓居民現在已不少於800人。
魯店北村的位置
村莊現狀
魯北村作為傳統的農業村莊,常住人口有1000人左右,耕地1800畝左右。建國初期,該村以隊為單位進行集體生產,實行農村公社化,共同勞動,共同分得勞動果實。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特別是”以來,土地等資源被分給個人承包,農村公社化不得不解體。2000年前,村民每年各自耕種的同時,將勞動果實還要為政府每年繳納公糧、提資等。2000年之後,雖然耕種每年政府都給予補貼,但是糧食價格跟不上物價上漲,許多青壯年不得不被迫背井離鄉,外出務工,來維持生活。2008年以來,村民又自發的發展倒賣畜牧業,靠掙得差價作為主要經濟來源。於是形成了倒賣畜牧業與外出務工並存的村莊局面,而以種植業為輔。
經濟狀況
魯北村是堪稱“國寶”小尾寒羊的主產地,是魯西黃牛、濟寧青山羊的保種育種基地。魯北村自然資源豐富,發展潛力巨大。黃垓鄉屬黃河衝擊平原,暖溫帶季風區大陸性氣候,土地肥沃、地勢平坦,光照充足,無霜期長,四季分明,適合各種農作物生長,尤其是棉花生產,歷史悠久,種植面積大、產量高、品質好。
文化教育
2000年以前,該村與魯東村、魯西村交界處處有“三魯國小”。又因不斷壯大,黃垓鄉中東部的五個村莊(魯北村、魯東村、司垓村、胡樓村)的小學生都在這裡讀國小。2006年更名“紅旗國小”。2013年因既得利益集團不斷想法設法謀取利益,大規模農村國小,紅旗國小被迫被遷至離村莊2公里處的偏僻的司垓村最東邊緣的荒郊野外。學生的上學方式由背起書包就走變成了家長每天接送孩子的模式,而小學生的數量卻因計畫生育不斷減少,合併農村國小可謂勞民傷財。而原紅旗國小所在地變成了黃垓鄉中心幼稚園,使幼兒到離家更遠的地方接受教育。資本家的不斷牟利,使得小學生到學校的距離更遠,接受教育更加困難,預計可能會導致更多的農村兒童失學。
目前該村與魯東村、魯西村交界處具有黃垓鄉中心幼稚園,使得幼兒能夠方便的接受教育。小學生不得不到位於司垓村邊緣的荒郊野外的紅旗國小就讀,國中生就讀到村南面的黃垓中學,高中就讀到嘉祥縣第二中學(原位於梁寶寺鎮,現已遷至嘉祥縣所在的327國道,與嘉祥縣第三中學、嘉祥縣第四中學合併,命名嘉祥新一中)與嘉祥縣第一中學。截止2012年底,該村接受義務教育比率達約70%,接受高等教育比率達約15%。
全村普遍重視教育,每年都有學子考上重點大學,村里建立起以學習為榮,以知識為榮的優良風氣。僅2008年和2009年兩年就有15餘人進入二本以上的重點大學。為國家培育了進入山東大學、山東師範大學、濟南大學、中國海洋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等全國重點學校的學子,近年又有多名學子考入中國科學院大學(原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深造,以及受國家留學基金委資助公派出國赴英國紐卡斯爾大學聯合培養博士。為國家在有機化學、輪機工程、電子信息、機械自動化、通信工程、外國語、軟體工程、會計、政治政府公務、光信息科學、儀器科學與技術、機械工程、鐵道維護、高等中等國小幼兒教育、醫學、礦業等領域培養出了大量人才,並培養出了各行各業的精英人才。
魯北村方言
稱謂:父親稱“爹”;母親稱“娘”;祖父稱“爺 爺”;祖母稱“奶奶”;伯父、岳父稱“大爺”;伯母、岳母稱“大娘”;外祖父稱“姥爺”;外祖母稱“姥娘”;舅母稱“妗的(音jin,平聲)”;兄稱“哥哥”;弟弟稱“兄弟”等。
時間:早晨叫“清起來”;吃早晨飯叫“吃清起來飯”,中午叫“晌午”;夜晚叫“黑家”或恆恆;昨天叫“夜個兒”或“燕門兒”;前天叫“蔡個兒”、“前門兒”或“前印兒”;明天叫“明兒”;後天叫“過明兒”;去年叫“年時”;明年叫“過年兒”;春節叫“年下”;往年叫“每每個”;現在叫“這會兒”或這“眼前兒”等。
位置:這裡稱“這合”;那裡稱“那合”;前邊稱“前頭”;後邊稱“後頭”;正房叫“堂屋”;廁所稱“茅的”;角落叫“仡拉”(he‘la)等。這些語言都體現了典型中原區語言特點。
在語言交流時,受外界影響,書寫一般用“子”代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