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鹽之利, 魚鹽相連言利,古代典籍多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魚鹽之利
- 類型:漢語詞語
魚鹽之利, 魚鹽相連言利,古代典籍多見。
姜子牙治國,確立了“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的治國方針,在齊國數百年的發展史上,代代相傳,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確立了齊文化的歷史地位。太公已去世3000餘年了,人民崇拜他的高尚人格,悼念他的豐功偉績,以...
在中國歷史上"輕重"概念常常是與管仲聯繫在一起的。《史記·齊太公世家》說:管仲"設輕重魚鹽之利,以贍貧窮,祿賢能,齊人皆悅"。《史記·管晏列傳》中說:"管仲既任政齊相,。。貴輕重,慎權衡。"《史記·平準書》說:"齊...
●“輕重魚鹽之利”及“徼山海之業”是否是漢代鹽鐵官賣的濫觴,我們現無可徵信的材料。管子書中的記載言:管仲反對向“樹木”、“六畜”和人口抽稅,而主張“唯官山海為可也”,“山海”就是鐵和鹽(《管子·海王》)。若此記載為...
當齊之世,登萊猶屬萊子國,而莒、即墨屬齊境之東南,故齊人知有琅琊,不知有芝罘也,齊自太公以來,擅有魚鹽之利,駕方舟而入東海習與波濤為伍。”轄有嶗山的《即墨縣誌》中也說:“徐福島,縣東南五十里,相傳徐福求仙住此,...
【大小榆谷】古地區名。大榆谷、小榆谷的合稱,一作二榆。在今青海貴德東河曲一帶。土地肥美,北阻大河為固,近得西海(今青海湖)魚鹽之利,宣畜牧,東漢時羌族居此,藉以強大。章和元年(公元87 年)迷唐率諸羌攻隴西塞,...
管仲相齊的經濟政策是“遂滋民,與無財”(《國語·齊語》),“輕重魚鹽之利,以贍貧窮”(《史記·齊太公世家》)。或言“通輕重之權,徼山海之業”(《史記·平準書》),以至“通貨積財,富國強兵”(《史記·管晏列傳》...
市肆宏開,充九都之貨殖「32」;通衢洞達,總八方之梯航「33」。三灘綺錯,蓄粟粒之雲屯「34」;百舸聯帆,豐魚鹽之利市「35」。兼吳越之眾出,貫南北而貿遷「36」。殷軫隆於上國「37」,繒帛衣於諸夏「38」。冠海隅之繁...
據史料記載,自太公封齊建國以來,齊國一直沿用了姜太公的治國方針,即“因俗、簡禮”,“尊賢、尚功”,“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太公至國修政,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
管仲相齊的經濟政策是“遂滋民,與無財”(《國語·齊語》),他的辦法乃是“輕重魚鹽之利,以贍貧窮”(《史記·齊太公世家》)。 或言“通輕重之權,徼山海之業”(《史記·平準書》),以致“通貨積財,富國強兵”(《史記·管晏...
齊國有重視發展工商業的傳統,《史記·齊太公世家》載西周分封姜太公後,"太公至國,修政,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這就是說齊國從西周初年立國時,就重視發展工商業。而在管仲相...
《史記·齊太公世家》:“桓公既得 管仲,與鮑叔、隰朋、高傒修齊國政,連五家之兵,設輕重魚鹽之利,以贍貧窮,祿賢能,齊人皆說。”唐 白居易《辨水旱之災明存救之術策》:“蓋管氏之輕重,李悝之平糴,耿壽昌之常平者,...
少海之北。三面阻海。多沮澤。有魚鹽之利。地氣早寒。每堅冰之後。以木廣六寸。長七尺。施繫於其上。以踐層冰。逐其奔獸。俗多狗。以其皮毛為裘褐。勝兵萬人。南與莫曳靺鞨鄰接。未嘗通聘中國。 貞觀十四年。其王更三譯而來...
《史記·齊太公世家》:“太公至國,修政,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多歸齊。”至成王,“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征之。’齊由此得伐為大國。”...
發展工商業,利用當地魚鹽之利,人口大增,使齊國成為大國。齊國在諸侯中地位崇高,周成王曾在三監之亂後,使召康公命姜太公曰:“東至海, 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征之。”齊國由此得到征伐之權,成為大國...
齊國“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魯國融合周文化與東方文化,為“禮儀之邦”。齊、魯作為周王朝的兩大支柱,經濟、文化取得更快發展,對以後山東地方歷史的發展有著重大影響 [8] [109] 。 齊國臨淄,齊國“通商工之業...
山東夙沙氏煮海為鹽,為華夏製鹽之鼻祖。周初封姜太公於齊“北 至於無棣”,據《管子》載:“暮春之初,北海之民即煮海為鹽”。《史記》載:“太公至國……通工商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由此無棣鹽業...
可證七國之亂首犯劉濞以廣陵為據點,擁有魚鹽之利,府藏珍奇,苑中禽獸,海陵倉糧,都是不比長安漢政府差。海陵的倉糧必是來自大江南北。南朝鮑照撰《蕪城賦》雲:“當昔全盛之時,車掛輯,人駕肩,歌吹拂天,孳貨鹽田,鏟利銅山,才力...
少海之北。三面阻海。多沮澤。有魚鹽之利。地氣早寒。每堅冰之後。以木廣六寸。長七尺。施繫於其上。以踐層冰。逐其奔獸。俗多狗。以其皮毛為裘褐。勝兵萬人。南與莫曳靺鞨鄰接。未嘗通聘中國。貞觀十四年。其王更三譯而來...
海河幹流長度雖然僅有76公里,但作為海河水系的尾閭,像扇柄一樣承載著上游之水穿過天津城區東流入海。歷史時期的天津平原因河而興,歷史上最早的人類聚集和繁衍,得益於海河周邊地區的魚鹽之利和舟楫之便。兩千多年來,海河水系不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