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骨畫

魚骨畫產生於20世紀90年代,是將各種形態各異的魚骨,不做任何改變的情況下,貼上於畫面上,依型入畫、依意組畫。即“遵其意,保其神韻;仿其型,保天然美;畫隨骨,不失特色”。整個畫面中,既能顯示魚骨原貌天然奇特之美,又可顯示被組合成的畫面所獨有的風格和藝術特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魚骨畫
  • 外文名:Fishbone painting
介紹,製作技法,老人與魚骨畫,與魚骨畫結緣,魚骨畫解密,老人追求,相關資訊,

介紹

一幅幅黑底白質、對比強烈的精美圖話。走近一看,原來這些畫都是由魚骨魚鱗魚眼、蝦殼、蝦須蟹腳等材料拼接而成的。
這些魚骨畫出自林翰冰之手,畢業於福建工藝美術學校工業設計專業的他,差不多經過四年時間的不斷摸索,才形成現在魚骨作畫的模式。一是取魚骨的形作畫;二是以意境作畫,先構思,然後再尋找合適的魚骨。魚骨有不同的造型和色彩,不動刀、不用筆,以魚骨天然形狀來構思,這樣的作品才是林翰冰自己稱作滿意的作品,才是敢拿出來展示的作品。由於長期生活在鼓浪嶼,那裡的人文氣息、音樂氣息都給他很多的創作靈感。
魚骨畫魚骨畫
提起“畫”,相信一般人的頭腦中就會閃現出我們較為常見的“水墨畫”、“木刻畫”、“羽毛畫”、“玻璃畫”,日前,記者卻得知,我市有這樣一位老人,她用我們平時廢棄的魚骨作畫,使賞心悅目的美景定格在方寸之間。精心收集來的魚骨經過清洗、曬乾、構圖後再加以巧妙的構思,可以說是“別有韻味”。日前,記者在鐵嶺縣新台子鎮尋訪到了這位用魚骨作畫的趙桂蘭老人。

製作技法

首先要從各種魚身上提取出一個個完整的魚骨件,再將這些骨件進行除油、防腐、增白、烘乾等技術處理,方可作為做畫的材料。民間藝人僅從魚的頭部便可提取出40餘對和30多個單件,共120餘骨件。再加脊梁骨、肋骨、分水、漿水和尾骨等處,一條魚不分大小,一般都可細心提取出近200個完整的骨件。提取出的骨件要放入適量鹽或鹼,經加溫除油,再用防腐劑浸泡,以防變色、變質或腐爛;然後進行清洗,用增白劑增白;最後是烘乾。平日可放於陰涼通風處涼乾,冬日可放於暖氣上蒸乾。
魚骨畫最小的只有20公分左右,最大的有3.3×1.3米。題材有花卉、動物、風景、昆蟲、人物、文字等。作品構圖巧妙、錯落有致、手法細膩、立體感強。如用鱗片繪製的梅花、葡萄;肋條骨繪製的蘭草;鰓邊條和脊梁骨繪製的竹子;魚下嘴骨及腦蓋骨繪製的菊花等等,都以其天然的白色和魚骨原貌的特異幽雅展現於畫面上,給人以形象生動逼真和天然奇特之美感。
魚骨畫所用魚骨既有淡水魚,也有海魚,品種達20多種。然而海水魚骨件多呈土黃色。為使潔白,要在清蒸或水煮的魚中提取骨件,忌煎、炸、熬等,以防骨質黑脆。

老人與魚骨畫

與魚骨畫結緣

走進趙桂蘭老人家約20多平方米的房間,一幅幅別致傳神的“魚骨畫”便映入眼帘:花叢中飛舞的蝴蝶、水草旁嬉戲的金魚、柳枝上高歌的黃鶯,白玉般溫潤的色澤、搖曳婀娜的造型、栩栩如生的立體構圖……當趙桂蘭把四幅以“春夏秋冬”四季的花卉牡丹、荷花、菊花、梅花為主題的魚骨畫展現於記者面前時,記者簡直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幅幅綠底白質、對比強烈的精美圖畫竟是魚骨、魚鱗、魚鰭等材料拼接、巧妙構思出的藝術品,平時被我們視為廢棄物的魚骨,在一位年已64歲老人的手中會煥發出如此絢麗的生命力。
提起自己怎樣與魚骨畫結緣時,老人告訴記者,她從小便被人譽為“心靈手巧”的人,對周圍事物的形態美特別敏感。從少女時代便對繪畫、剪紙等藝術顯露出天賦,也常被學校老師、親朋、鄰里誇耀。40多年前的一天,還沒有成家的趙桂蘭去姐姐家竄門,無意看見姐姐用幾塊魚骨拼成的蝴蝶懸掛在牆時,十分羨慕,愛不釋手。並從這隻魚骨蝴蝶得到了啟發:晾曬過的魚皮色澤自然,紋路與樹幹相似;魚鱗、魚鰭晾乾後也是與龍的利爪相似。於是一個大膽的想法在她的腦中產生了:用魚身上的這些七零八碎作畫。想歸想,但成家以後的她,由於每天忙於工作,家裡又上有老、下有小的需要照顧,就是從鎮獸醫站退休後,也每天要忙於照顧高齡的公婆,照看年幼的孫子,她用魚骨作畫的想法就一直被淡忘了。1999年,一次吃魚的時候,她發現了一根淡粉色的類似荷花骨朵的魚骨頭後,多年來想做魚骨畫的想法再次萌發了,從那時起,她就開始有意地積攢魚骨頭。魚也就成了招待兒女、親朋必備的菜餚了。
2003年,公婆相繼去世了,孫子也長大上學了。沒有了拖累的趙桂蘭便將自己多年保留下來的魚骨頭拿出來,在綠絨布上開始拼畫。老人告訴記者,由於她對繪畫的天賦,不用在紙上勾勒畫樣,心裡想什麼,直接用魚骨在布上拼畫。一旦構思好,就需要一氣呵成。很快,以夏季的荷花為題材的第一幅名為《夏》的魚骨畫很快便拼成了。看著這幅玲瓏剔透、形象逼真的魚骨作品,家人與鄰里評價很高,得到了認可的老人便產生了繼續作魚骨畫的動力,從此一發不可收。

魚骨畫解密

老人告訴記者,海魚的骨頭色深,作畫不好看。所以,她作畫所採用的魚骨多取自我們常見的淡水魚。她說,別看一條魚的骨頭有不少,真正可以入畫的卻不多。就拿《梅》這幅魚骨畫來說,只能取每條鯽魚頭上的兩片骨頭入畫,整幅畫大約需要15條魚的骨頭。開始做魚骨畫時,自己吃過的魚骨還勉強夠用,隨著作品數量的增多,需要的魚骨就越多。老人告訴記者,她作畫的魚骨都是自家積攢的。當記者問及為什麼不去飯店收集魚骨呢?老人說,“材料”的好壞還與魚的做法有密切的關係,清蒸的魚骨是作畫的首選,因為其不影響上色,而且也沒有損壞魚骨的韌性;而烹調時加入了油鹽醬醋的魚骨就不容易上色,尤其用醋烹過的魚骨很脆,不好打磨,而且很容易碎。而飯店的魚一般都用醋煎、烹、炸過,這樣的魚骨很脆很碎,不能入畫。
魚骨畫看起來精巧、秀美,其實作起來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兒,清洗、消毒、乾燥、構圖、貼上一步都不能少。據趙桂蘭老人介紹,每次作畫前先按心裡構思好的圖樣選取合適的魚骨做材料。魚骨去肉後經消毒和晾乾處理,使魚骨有晶瑩剔透的質感。處理好的魚骨按照自己的構圖直接粘到紙或布上就可以了。老人說她用魚骨作畫有兩種形式:一是取魚骨的形作畫;二是以意境作畫,先構思,然後再尋找合適的魚骨。魚骨有不同的造型和色彩,能夠不動刀、不用筆、不染色,作魚骨畫依照的是魚骨原有的天然造型,依意組畫,依型入畫,即“遵其意,保其神韻;仿其型,保天然美;畫隨骨,不失特色”。 整個畫面中既顯示了魚骨天然奇特的美麗造型,又顯示了被組合成的畫面獨特的風格及藝術造型。這樣的作品才是趙桂蘭老人所追求的境界。

老人追求

在採訪中,記者看到,老人的《春夏秋冬》這四幅魚骨畫做得頗具國畫風韻,圖形本身精巧、飽滿,留白大膽而巧妙,疏落有秩的構圖古典韻味十足。由魚骨做成的植物借著魚骨的光澤,不禁讓人想起微雨之後,萬物復甦的意境。
老人告訴記者,2005年,她的魚骨畫被新台子鎮有關部門領導發現了,對老人的畫讚不絕口,並帶著老人及老人的幾幅作品參加了市經委與市婦聯聯合舉辦的市首屆手工製品大賽。大獎賽上,許多評審對老人的畫也十分看好,並有人慾出高價收藏,但被老人拒絕。由於手工製品大賽是為了發展我市的手工製品產業,促進婦女就業而舉辦的,老人的畫雖然具有很高的藝術收藏價值,但由於不能形成手工製品產業而僅僅得了個“優秀獎”。
因為自己的畫得到了社會及專家的認可,老人作魚骨畫更起勁了。老人笑著對記者說,也許創作魚骨畫入迷了,如今,無論在哪裡,只要吃魚,看到魚骨就會愣神兒,就會琢磨這一片像什麼,那一片又像什麼,越看越高興:魚的骨頭,形狀各異,線條優美,流暢生動 ——像竹葉、梅花、蝌蚪、小鳥的嘴巴、羽毛和小爪子等等。在老人看來,每個魚骨都有一種情趣,只要發揮想像力就會有無限的構圖空間——鯽魚那比較秀氣的頭骨適合做菊花、竹子;胖頭魚那長長的細彎頭骨最像蘭花的葉子;邊魚短小有型的頭骨做玉蘭花瓣最匹配;想突出魚骨白玉般剔透的質地就用蒸過的魚骨;需要有斑駁的色彩感則最好用煎過的發黃的魚骨……勤於觀察、細心思索、善於組合,許多栩栩如生的畫面就這樣被老人創作出來了。現在,趙桂蘭老人已經創作了《金雞報曉》、《龍鳳呈祥》、《梅香月圓》、《美猴獻壽》、《丹鳳朝陽》等十幾幅魚骨畫。其中,《金雞報曉》是老人較為滿意的作品。畫中,一隻公雞在一輪太陽初上時,站在幸運石上昂揚挺立,從雞冠、雞爪子到雞尾,老人都經過精心選擇“材”,使畫面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魚骨畫魚骨畫
老人還告訴記者,其實,她作魚骨畫只是為了豐富自己的晚年生活,陶冶自己的情操,也為給子女留下紀念。談及今後的打算,老人說,她想用魚骨創作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還想創作12生肖的魚骨畫。對此,老人充滿信心,並且動情地說:“如今,吃過的魚骨頭,都是老伴幫助洗曬,只要靈感一來,要作魚骨畫,老伴就把所有家務承包下來,讓我專心作畫,這讓我最感安慰。”記者採訪趙桂蘭老人時,站在一旁的老伴,總是微笑地注視著妻子,言語不多,不時幫忙拿魚骨、拿畫、取照片。
採訪回來的路上,記者突然領悟了那句老話——“世上並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而常常被我們所丟棄的魚骨頭,就這樣在趙桂蘭老人的手中“化腐朽為神奇”,讓我們感慨,那雙能發現美的眼睛也必然是充滿愛的。

相關資訊

為迎接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藝人趙鋼創作的《東方巨龍》,堪稱其魚骨畫之精品。這幅畫,共採用了20餘種海魚和淡水魚,共選用骨件約二萬餘件。無論繪畫還是文字,均用魚骨組合而成。龍身鱗片也是用18斤重的大鯉魚之鱗片組成。整個畫面氣勢壯觀,形象生動逼真。構思奇特,寓意豐富。工筆魚骨畫與各種書體寫成的魚骨書法渾然一體,傳統繪畫與民間工藝巧妙結合,使作品不僅具有歷史價值還有其自身的藝術價值和欣賞價值。趙鋼首創的魚骨畫,1998年獲上海金氏世界紀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