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貫口

魚貫口

魚貫口為河南省內鄉縣赤眉鎮魚貫口村,魚貫口村位於內鄉縣赤眉鎮北8公里湍河東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魚貫口
  • 位置:河南省內鄉縣赤眉鎮
  • 歷史:豫西“牽牛”戰役
  • 總理到訪:2008年5月11日
簡介,名字由來,魚貫口的由來,楊兵敬獻,災難 饑饉,水旱連饉,豫西牽牛戰役,鄉村旅遊,總理到來,特產,

簡介

這裡有豫西“牽牛”戰役——魚貫口伏擊戰遺址。2008年5月11日,溫家寶走進內鄉縣赤眉鎮魚貫口村。這是建國以來,第一位走進魚貫口的總理。

名字由來

魚貫口的由來


那一年,寶天曼山裡有一人放下十餘架木板排。因不知下面水勢,相繼被漩入大潭以內。大潭周邊無人居住,少有人煙。人在排上在潭中漩轉兩天兩夜,隨身乾糧吃盡。就是無法靠岸。放排人心想只有聽天由命,等死了。天快亮時,說是有個大鯉魚帶著一群小魚使勁朝木排擺尾巴,把木排推到了岸邊。得以生。猛然醒來,方知是做了一個夢,放排人抱著美夢成真的心理等待著
也是放排人命不該絕,日上三竿,宗北口有一許姓老者在磊落崖上游轉,被放排人看見,放排人大聲央求老者救命。老者說;“你再堅持一會,我想辦法一定救你”。老人從家裡帶來兩盤井繩,幾節剎車繩。相互連線起來。跑到潭邊崖頂,把繩頭綁上小石頭,小心翼翼讓放排者接住,又在老者的指點下把十餘架木排連線好,由老者牽著繩子順坡下到大榆樹下。把人搭救上了岸。放排人得以生還,對老者千恩萬謝。老者又把放排人請到家裡,酒飯招待。歇到第二天,啟程南下。臨別時,放排人表示;南下歸來,定會再來拜會長者。
放排人南下歸來,除了重謝老者外,還花錢請名人寫了一副字畫贈於老人
再生父母 恩德千秋

楊兵敬獻


接著楊兵又與許公建議,在大榆樹下修建一座魚樂宮小廟,以作供奉和紀念。楊兵用一年多的時間把廟修好,二年完善,三年頭上彩畫神像,神像是南海觀音。
此時此地,建 這樣一座廟宮,也是少見。廟雖不大,但玲瓏別致,很受人們喜歡。所以周圍的人們都到這裡燒香,祭拜。許願,還願,香火不斷。自此,魚樂貫口榆樹下這段佳話廣為流傳,人稱此地為榆樂貫口 。
據說,後來在道光年間,有一江南名士雲遊此處,感到此處山清水秀,景色秀麗。特別 引人注目的是潭內魚兒躍然成群,甚是活躍,人來魚驚,魚兒爭嚮往洞裡鑽,少傾又蜂擁而出。如是幾許,名士嘆曰;魚貫而入,魚貫而出。妙哉。妙哉。此地改作魚貫口如何。在他的建議下,人們都表示稱讚,以後被人們傳承沿用至今。
隨著時間的推移,周邊的人們都知道了此處大潭形成的原因------主要是老鴰石的老鴰嘴石象一個石壩把洪水擋在此處的原因。給人們出行造成極大的不便。後來在當地百姓的強烈要求下,地方官府組織人力用炸藥把老鴰嘴炸掉,鍛平。從此,再漲大水洪峰就直衝南下,榆樂貫的大潭慢慢淤平,只留下那個樂於助人的許公子孫繁盛,名士更名魚貫口的佳話代代流傳 。
明 清 民國時期的魚貫口
據傳說,魚貫口從明末到道光年間在此長期居住的住戶是“倒撒鞋”(,明末,李自成起義軍到達內鄉後,查知“倒撒鞋"任赤眉城官吏後.到赤眉城查捕未果.得知他可能逃回老家避難,就組織人到他老家楊店念子溝搜捕.還是沒有找到。但據報稱有人看到他往念子溝窯場方向去了。當時天氣乾燥,路上浮土很厚。義軍看到有一行從窯場向外走的腳印,誤以為他已從窯場逃走。便不再往裡面查看。等義軍走後“倒撒鞋”才從窯里潛出,逃之夭夭。待風平浪靜後,他又帶著幾個家屬回到老家。以後又安排一支後代到助他平安的魚貫口居住。“倒撒鞋”的真名不詳其事流傳至今)的後代,姓易。第二家是老鴰石姓李的,第三家是杏山溝姓趙的,後來是姓陳的,姓許的,(據說是許米梁的祖上。在他的門外的北面,有一個畫眉石,特別精緻,過路的人們常在此打歇,休息。)
魚貫口居住戶的增加最快的時期是道光年間。
清道光廿三年,由地方九品官邵觀闌主持, 經三代人的努力,建起了三觀廟大殿 。此廟的設計者是當時這一帶很有名的泥瓦匠人胡新有。經歷150多年的風雨摧殘,特別是經過1958年---1980年期間,修建萬福渠時無數次的爆破,三官廟大殿卻未曾受到特別的損壞。迄今,三官廟大殿仍是內鄉縣 城以北保留下來較完整的清代廟宇,更是本鄉一處美麗的景觀。
自從邵觀闌主持建成三官廟以後年年正月十五的燈節,春節,秋季加上信徒的還願,常年大小戲曲不斷。在那個時代,這種文化娛樂活動對宣傳魚貫口,提高魚貫口的知名度,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人們到此地購買土地,落戶生根。
清朝後期,魚貫口的大部分土地屬於東王營郭瑤池所有。後來他又把此地交給他女婿王熙孔經營。 據說到清鹹豐18年前後,魚貫口的居住戶數增至60多戶,人口300餘人。土地得到了開墾,經濟基礎進一步得到鞏固和發展。公益事業方面; 由於當時人們多在偏遠的地方栽樹和修建小廟,凡是分布較遠的住戶,夏秋勞作可避風雨,冬春出門可擋霜雪。
但是,由於大河的阻隔,人們生產生活極為不便。 特別是夏秋季節,湍河發水,人們要到赤眉城進行商貿,夾道眼就成了必經之路。但是,當時夾道眼只能是一個人側身而過,大牛大馬都無法通行,後來,村民集資找石匠鍛開一條小道,也僅僅是兩人勉強想向能通過。雖說如此,夾道眼小道在當時很長一段時間對魚貫口的生產生活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958年春天,在當時內鄉縣縣委李玉明書記的領導下,萬福渠放炮開工。途經夾道眼。因工程巨大,當時工具及經濟條件局限,後來才捨近求遠改道杏虎崖。當時開大渠所用爆破物資,雷管,導火索,炸藥,鋼釺,鐵錘,榔頭,都是由康藏公路調過來的。杏虎崖工程是萬福渠全線的攻堅工程。隨著大渠的開發,魚貫口通往赤眉的道路就隨著杏虎崖的渠幫順利通過。
上世紀80年代,水利部門又在杏虎崖架起500米跨河空中渡槽兩邊行人。中間過水。結束了魚貫口人夏秋漲水時望河興嘆的歷史。 魚貫口在同治年間發展有住戶70餘戶,總人口達到390餘人。
此時魚貫口開始載種水稻。

災難 饑饉


光緒3年(1878年)秋天農曆七月到八月,豫西南一帶滴雨未見,鄉民們在無奈中眼睜睜看著綠油油的玉米,高粱,豆類,紅薯萎縮乾枯。賴以生存的秋莊稼顆粒無收。進到九月人們早早的開始整地,種麥子,期望下一季節的豐收。誰知道轉眼到了十月底,老太爺連一滴雨也沒有賜予。土地里 面連一點水氣也沒有。貧苦的鄉民開始逃荒,討飯。魚貫口鄉民大部分逃到安徽,浙江等地。此次旱災自1878年農曆七月開始直到來年農曆六月底。魚貫口村出外逃荒的鄉民有15人拋屍他鄉;賣兒鬻女者更是不勝枚舉。直到1900年魚貫口村才慢慢恢復了生機。

水旱連饉


1919年(民國八年)農曆7月12日。夜。天降暴雨。雨量之大,駭人聽聞。據傳說;當時雨如天河決口,人在上房堂屋大聲呼喊廂房的人都聽不見聲音,降雨長達兩個鐘頭,湍河上游更是長達三四個鐘頭 。 待天明時分,只見七里河(湍河)上下一片汪洋,濁浪排山倒海。各個山頭都有逃難的人們。又見河中好多麥秸垛載沉載浮漂向魚貫口南頭的坡根,鄉民們叫苦連天。。。。。
大水過後,村舍大多倒塌,土坯房屋幾乎無一倖免。令人稱奇的是,邵營南邊的龍王廟地處河邊,發水時更是處在大水中間,卻安然無恙。一時被人認為是奇蹟而廣為流傳。
俗話說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大水過後,民國九年接著卻又是大旱。古語說不怕年饉,就怕連饉。這兩年竟真成連饉。善良的鄉民又陷入沉重的災難之中
光緒年間的饑饉,政府的腐敗,改朝換代已成必然。1908年清帝退位,民國初期盜匪蜂起,這時候豫西山區饑民遊民,地痞無賴,散兵游勇,根據自己的實力或占山為王,或落草為寇。一幫幫刀客,桿子打家劫舍,無惡不作。就當時魚貫口周邊就有刀客18家,白天務農經商,晚上為匪為盜,鬧得雞犬不寧。
苦於現狀,鄉民自發組織起來,推舉當地有名望人士為寨主,修寨防衛。1908年魚貫口村南部鄉民在陳八麻子的領導下,在大荊山頂開始修建山寨。歷時四年,山寨終於初具規模,設有寨牆,寨門,瞭望台,槍眼等設施。每當太陽下山,南頭,南溝,蛇眼,荊山窪,田溝,元垛,田莊,楊莊的人們拉著牲口,帶上細軟上寨。山寨上白天有專人護寨,晚上有精壯村民輪流值守,以保全全。最初時候,由於缺少武器就被土匪破寨兩次、寨主及村民又購買三台老紅毛,四座抬 炮。加上原來的一台老紅毛,大大加強山寨的防衛能力。從此土匪不敢騷擾。但是,離此不遠的宗北口許姓寨主麾下的西寨卻無此幸運,在悍匪的兩次強攻下損失慘重,不久就棄之不用。直至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初期,因內鄉縣處在別廷芳宛西地方自治的中心,首先在全縣境內平息了匪患。在一段時間內,百姓生活有了起碼的安全保障。
上世紀三十年代,內鄉縣處在宛西自治民團司令別廷芳的勢力範圍中心,別廷芳為了鞏固自己的自治政權,在民間推行一系列新政策,要求地方聯保官員“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嚴禁加重百姓負擔,又把青壯年組織起來上夜讀班,開展文化教育。那時候編印的課本大多通俗易懂。例如要發展經濟,發揮當地的資源優勢就編寫成:蠶吐絲,蜂釀蜜,桐子打油,樹割漆,封山育林,加強水土保持,修堰,閘壩,治河,改地,修抗洪石杠,栽柳護堤。也有村民守則規範。這些教材附有實例,好學易懂,對當時發展生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就魚貫口來說,在當時有開磨房的,開紙房地,有趕牲口的,有建磚瓦窯廠的,有種藍打靛開染坊的,有軋花彈花的,有開油坊的,有收購蠶絲的長樁,有專門收購生漆的,有開臘坊的,開鞭炮坊的。。。。。
就在那時候,一向不起眼的魚貫口經形成了一個小型的商貿集散地。加上春節,正月十五燈節又有本村自發組織戲班子演出戲曲節目,耍獅子,沖旱船,把本村的文化娛樂生活調劑的豐富多彩。冬春每逢大雪,第二天一早每條大路都清掃的暢通無阻,夏秋每逢大雨後都及時修補沖毀的道路。
經貿的發展文化娛樂的繁榮,不僅提高了本村的知名度,而且對自身的文化,文明素質有了很大的提高。老一輩都記得當時赤眉城以北民間流傳的順口溜:
常到外面走一走,首先看看魚貫口。
各種生意爭著乾,文化娛樂全領先。
要想看美戲,多跑二里地。
唱的沒啥說,看個連登科。
夾道出的推車的,魚貫口出的趕腳的。
楊店出些採花的,邵家嶺出些扒葉的。
後面的這四句順口溜都有一些出處,夾道出的推車的-----當時人工手推獨輪車叫"洪車",適應平原地區,它是當時農村比較先進的運輸工具,能運糧運農家肥一車能在四五百斤,夾道的地勢平坦,有條件的農戶比較多。推洪車人搞運輸的人數就多。一路成行“吱吱扭扭”連聲響,叫山里人羨慕得不得了。推洪車主要是要保持平衡。推車人剛起步時總要來回扭動身體來找平衡。有個俗話說:推小車,不用學,只要屁股扭的活。
魚貫口出的趕腳的-----當時魚貫口趕騾馬牲口的共有十八匹在附近鄰村是少有的,這就是當時山裡的主要運輸動力,對生產生活起到了很大作用。當一路成行時馬鈴叮噹,悅耳動聽,非常熱鬧。
楊店出的採花的------楊店有幾個陳姓男青年行為不端,沾花惹草,搞得本村姑娘,媳婦身風不正,而臭名遠揚。
邵家嶺出些扒葉的----邵家嶺村所屬的上窪,上路兩個村的人們大多背集時上魚貫口流域扒花櫟葉,逢集時擔到街上去買。你看我我看你乾的人多而出名。
解放
1947年,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我人民解放軍已經具有充分力量。開始組織由全國性的戰略防禦轉為全面的戰略進攻。為了配合解放軍渡江南下,我大別山革命根據地總指揮部部署了以陳賡大將為主的部隊來牽制國民黨部分主力,並見機殲敵的計畫。時事,國民黨李鐵軍部,湯恩伯部意欲增援長江防線並阻撓我軍南下。於是,“豫西牽牛”好劇正式上演。我陳賡部偽裝主力,與國民黨李鐵軍兵團在豫西伏牛山區周旋。就在魚貫口附近,我陳賡部第一兵團分別於1947年10月,1948年初春進行了兩次誘敵深入的阻擊。後來,把李鐵軍部誘入七里坪,夏館一帶,該部方才覺察上當,但為時已晚。在組織撤退時幾乎傷亡過半,接著我軍又在西峽口給予沉重打擊,李鐵軍部幾乎全軍覆沒。陳賡部隊的足智多謀,英勇 善戰搞得國民黨軍隊暈頭轉向,損失慘重。對我軍渡江南下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電視劇《陳賡大將》中魚貫口誘敵戰鬥的場景出現了三次。戰後三天,我和我姐,我哥在元垛坡的簡易戰壕里撿到彈殼三升,賣給商販換回食鹽半斤。)通過這兩次戰鬥老百姓對八路軍部隊有了真正的了解,當時流傳這樣的歌謠;國軍好,國軍好,鋪陳爛線都拿跑。八路壞,八路壞,金銀財寶都不愛。

豫西牽牛戰役

豫西伏牛山“牽牛”戰鬥不僅打亂了蔣介石的中原作戰計畫,也加快了豫西、陝南、鄂北解放區的擴大節奏,並為1948年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47年,陳賡、謝富治率4縱、9縱和83軍組建的兵團越過隴海路南下挺進豫西,10月4日進至南召、方城一帶。李鐵軍率國民黨軍第5兵團共7個旅3萬大軍緊緊尾追。陳賡派一部分部隊牽主力則向北、向東展開,隨時準備出擊平漢線,策應劉鄧大軍在大別山的作戰,待機消滅李鐵軍兵團。 11月14日,擔任“牽牛”任務的第13、25旅由南召出發,第25旅奔襲南陽以西的石佛寺,第13旅南下鎮平。途中,為誘騙國民黨軍,部隊多路行軍,拉大距離,夜間一反肅靜行軍的慣例,放聲說話,引吭高歌,展開成寬大的扇面。15日下午部隊進入南召縣劉村鎮時,李鐵軍把第13旅誤為陳賡的主力,隨後尾隨。晚上部隊進至大石橋,李鐵軍部趕至劉村鎮,但李鐵軍已有在臨汝、郟縣、南召尾隨解放軍數次撲空的教訓,停在劉村鎮徘徊不前,進行偵察。此時陳賡主力正向方城、葉縣一帶移動,如不迅速牽走李鐵軍,敵人就會識破意圖。 1 16日,陳賡電示第13旅“堅決打下鎮平”,調李鐵軍救援。當日夜,第13旅迅速包圍鎮平,集中火炮襲擊,衝鋒號齊鳴,守城之國民黨軍暈頭轉向,電求李鐵軍救援。天明,第13旅攻占鎮平,俘國民黨軍1000餘人,第25旅同時占領石佛寺。 攻占鎮平,調動了李鐵軍,整3師急速奔向鎮平。當國民黨軍趕到時,第13旅又西進了。11月19日,陳賡又電令“牽牛”部隊奔襲內鄉。當夜,部隊將內鄉城包圍,第25旅擔任主攻,13旅以炮火支援,守城國民黨軍頻頻向李鐵軍告急,李鐵軍命地方民團頑抗,並率整3師向內鄉猛撲。 20日天未亮,李鐵軍部隊進至五龍廟,攻城部隊已達到目的,又“牽牛”向赤眉鎮前進。李鐵軍親自趕到赤眉鎮魚貫口督戰。22日,李鐵軍令所部丟掉輜重,扔下大炮,疾速追趕。第13旅此時已經夏館進至二郎坪,並於12月8日與第25旅協同包圍了西峽口,把李鐵軍“牽”入伏牛山區。 這時,第13、25旅的“牽牛”任務基本完成,李鐵軍已順從調遣,兵團主力被拆散,其第20師被牽制於方城、南陽之間,整3師被拖向西峽口、夏館鎮山地達半月之久。此時,陳賡主力迅速展開攻勢,11日第10旅再克方城,20日重占南召。19日第11旅攻克泌陽,20日攻克唐河,28日攻克桐柏。12月8日,第25旅攻克臨汝,23日再克魯山。12月23日,李鐵軍的第5兵團部和整3師在西平、遂平間的祝王砦、金剛寺地區被陳賡主力包圍,25日陳賡主力和華東野戰軍一部發起總攻,26日20時,除李鐵軍率殘部逃跑外,第5兵團部及整3師全部被殲。此役,擊斃國民黨軍第3旅少將旅長雷子修、20旅少將旅長譚嘉范;俘兵團少將參謀長李旅少將旅長雷子修、20旅少將旅長譚嘉范;俘兵團少將參謀長李英才、少將副參謀長鄒炎、整3師少將副師長路可禎、第3旅參謀長繞亞伯、20旅參謀長沈炳宏,計殲敵9300餘人。希望對你有用。
1947年,陳謝兵團發起了伏牛山東麓戰役。在魚貫口誘敵進山。李鐵軍果然上當,親自到魚貫口督戰。在“奪下”魚貫口後,李鐵軍以為大功告成,命令部隊丟下重型武器,加速追擊。
12月陳謝兵團全殲李鐵部隊。

鄉村旅遊

潺潺流水,穿村而過;青山蒼翠,環抱全村;桃紅柳綠,生機盎然。這裡就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稱讚的魚貫口村。
魚貫口村位於內鄉縣赤眉鎮北8公里湍河東岸。魚貫口村的美,美在她的小巧,美在她的靈秀,美在她的富裕,美在她的淳樸。這裡有豫西“牽牛”戰役——魚貫口伏擊戰遺址;這裡清新的空氣讓你神清氣爽,滿眼的青翠讓你心曠神怡。
陽春三月,你會被怒放的桃花、梨花包圍,撲鼻的花香讓你如痴如醉。五月到七月,油桃、杏李等各種水果顏色艷麗、果味飄香,讓你垂涎欲滴、大飽口福,你可以走進果園親自採摘,享受勞動的樂趣。
當然,你還可以踏著溫總理的足跡,來這裡感受那份榮耀與尊貴。到魚貫口村來吧,吃一頓農家飯,嘗一口山泉水,下河捉螃蟹,拋棄都市的喧囂,忘卻心中的憂愁,走進自然的懷抱,淳樸的魚貫口村民等著你的到來!
魚貫口

總理到來

新華社電 5月10日至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到南陽市的西峽、內鄉縣等地考察。他深入田間地頭,走訪學校、醫院、企業和農戶進行調查研究。
在內鄉縣赤眉鎮魚貫口村,溫家寶和村民們一起沿著鄉間小路走上山坡。他坐在湍河引水渠旁和大家拉起家常,問他們每年收入多少,有多少人出去打工,村民們看病是否方便等。
魚貫口

特產

赤眉油桃大面積在油桃溝種植。油桃溝位於赤眉鎮的東北川村和楊店村,魚貫口之間。在兩村之間,有一條蜿蜒25餘里的山谷禾河沖,由於兩面坡嶺遍種油桃,所以就叫油桃溝。
勤勞的油桃溝人自1986年引進種植油桃,歷時19個春秋的繁育,進行了3項大的品種更新換代,形成了現在的“五月火”、“千年紅”、“早紅二號”、“瑞光”、“艷光”、等30多個系列品種,近年來又引進了“日本柑柿”,“遵化板栗”,“美國杏李”,“大紅袍”“花椒”等10多個小乾果品種,更加豐富了油桃溝果樹的品種和觀賞價值。赤眉鎮油桃具有早熟、個大、色好、味甜、耐儲藏、無污染、少蟲害等優點。2001年被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認定為名牌產品。2002年6月在國家工商局註冊了“赤眉油桃”商標,2003年通過國家無公害家產品標誌認證,赤眉鎮油桃順利通過了國家無公害基地的驗收。2005年該鎮油桃面積達5萬畝,桂果面積達4萬畝,每年5—6月份,各地水果商紛至沓來,車輛川流不息,桃園一片繁忙,使油桃溝的桃、杏、李、遠銷內蒙、新疆、甘肅、遼寧、河北、湖北、廣州、深圳等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