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眩轉病

魚眩轉病(whirling disease of fish)又名昏眩病、眩暈病、旋轉病、腦粘體蟲病。由腦粘體蟲感染引起的鮭鱒魚類的流行性寄生蟲病。

基本介紹

  • 別稱:昏眩病、眩暈病、旋轉病、腦粘體蟲病
  • 中醫病名:魚眩轉病
  • 英文名稱:whirling disease of fish
  • 常見病因:由腦粘體蟲感染引起的鮭鱒魚類的流行性寄生蟲病
分布危害,疾病病原,流行病學,臨床症狀,機理病理,

分布危害

流行於歐洲、北美、南美、紐西蘭、非洲等國。流行範圍很廣。引起魚大批死亡。

疾病病原

病原是腦粘體蟲(Myxosoma cerebralis)。孢子大小為(6.5-7)×(7.5-8)μm米。呈橢圓或圓形,有2個梨形極囊,孢質中有二個圓形的胚核,感染後3個月左右形成乳白色孢囊,直徑1-2mm。該蟲的孢子在魚死後仍有很強的感染能力。

流行病學

主要危害2-8月齡的鮭鱒魚類如虹鱒、河鱒、大西洋鮭等。魚孵化後3天即可感染,從魚苗開始吃食後數周是最主要的感染期,這是苗種階段的主要疾病之一。存活的魚則成為帶蟲者,3年後仍可帶病原體。若被水鳥捕食後就能通過糞便帶到其它地方。通過中間宿主如顫蚓作用再感染其它魚,因此很難根治。

臨床症狀

一般在感染後2-3月就開始出現症狀。病魚尾部露出水面作旋轉運動狂游,身體自肛門後到尾部發黑,與身體其它部分界限明顯,俗稱”黑尾病”。也有的魚無明顯症狀,僅是魚極度瘦弱而死。死亡率和感染強度及年齡有關。殘存的魚隨後停止旋轉運動,黑色消失。留下鰓蓋骨萎縮,鰓露出在外;下頜骨畸形不能閉合,脊椎彎曲,眼後頭蓋骨凹陷等後遺症。

機理病理

腦粘體蟲寄生在魚的頭部及脊椎骨的軟骨組織,破壞聽覺平衡器及交感神經,使魚追逐自身尾部而旋轉運動,組織切片可見軟骨侵蝕性損害和骨骼變軟。尾部由於失去對色素的控制而變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