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的“魚皮工藝”
黑龍江同江市地處中俄邊境,是中國赫哲族的主要聚居地。赫哲族生活在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流域,歷史上的赫哲人以漁獵為生,早年衣服、被褥大多是用魚皮縫製的,素有“魚皮部落”之稱。
赫哲族的衣服多用胖頭魚、鱘魚、大馬哈魚等魚皮製成。不僅衣飾原料用魚皮,赫哲人縫衣服的線也用魚皮作成。他們鞣製魚皮的技術高超,把胖頭魚的鱗刮掉,塗上具有油性的狗魚肝以保持柔軟濕潤,然後疊好壓平,再用刀切成細絲,縫衣線就製成了。
目前,隨著漁業資源的減少,赫哲族漁民把目光投向旅遊業,向遊人展示其魚皮製作工藝。赫哲族藝人王麗梅等還開發了魚皮畫,並上網推銷,受到世界各地愛好者的熱捧。2006年6月,赫哲族的魚皮製作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作為中國北方古老民族的一支,赫哲人主要聚居在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三江合圍處。在扒魚皮製作魚皮衣服時,他們通常會使用一種木頭刀,既厚實又鋒利,最大好處在於不傷皮子。1950年代以前,赫哲人大都喜歡穿用魚皮製成的服裝,主要有套褲、手套、綁腿和婦女穿的長衣。後來由於製作工藝複雜、成本高昂等原因而逐漸被其他材質所取代。
長衣是由數張魚皮拼在一起、經剪裁後用魚皮線縫製而成,襟口、托經、前胸和後背都飾以鹿皮剪成的雲紋和野獸圖案,並用野花汗染成紅
、藍、黑等色。
有的衣服下邊還飾以貝殼等物,以示美觀。套褲一般較肥大,套在褲子外面,主要是捕魚和勞動時穿用,冬季可抗寒保暖,春秋可防水護膝,大都繡有花紋或鑲有花邊。半筒皮靴既可冬季穿也可夏季穿,具有不受潮、不掛霜、不打滑等優點,深受赫哲人喜愛,耐用最久,使用也最廣。為了保暖,冬季穿時,裡邊需套上狍皮襪頭或絮上烏拉草。
做魚皮眼的材料是經過認真選擇的,並不是什麼魚皮都可做衣服。在長期的實踐中,赫哲人針對當地各種魚皮的特點,逐步摸索並掌握了適合做不同衣物的材料:胖頭魚、狗魚、搗子魚的皮,是做魚皮線和褲子的材料;大瑪哈魚、細鱗、哲羅、鯉魚等可做手套;槐頭魚皮較大,適合做套褲、口袋、綁腿及鞋幫等。除鰉魚皮製品結實耐用、能防浸水膨脹腐爛、適合夏天穿著外,其他魚皮製品均為冬季不下水時穿用。加工魚皮時先將剝掉的魚皮略放乾燥,然後捲起,用木槌在槌床上反覆捶打,直捶至魚皮柔軟為止。做魚皮線時,將魚皮剝下撐開晾乾,四角不整齊的地方切去,在上面抹一層魚肝油,使魚皮潮濕後捲起來,用小木板緊緊捺住,用快刀切成細線,線的一頭要細些,以便穿針。2006年6月,赫哲族的魚皮製作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赫哲族的魚皮衣在五十年前開始日漸消失,如今已經難覓蹤影,只有個別民間老人會做此種衣服。
赫哲族魚皮畫工藝
赫哲族聚居的黑龍江同江市街津口並非閉塞所在,這裡的旅遊業方興未艾,當地政府十分注重對旅遊產業的開發,建立了赫哲族文化村。隨著街津口旅遊業的興起,各種魚皮製品一下子成了街津口特有的旅遊紀念品,因此也影響到了魚皮衣。曾有外地來的收藏者在此以6000元的價格收購一件魚皮衣,這讓掌握此種技藝的赫哲族人挖到了第一桶金。此處的老者還會說赫哲語,但年輕一點的便不太會說了。由於沒有文字,年輕人要學唱赫哲族語民歌,只能讓人把漢語翻唱成赫哲語,他們用手機錄下歌謠,通過錄音進行學習。現代科技與古老文化的結合,既是聰慧的,又是無奈的。
文化村中有個歌舞隊,均由街津口能歌善舞的赫哲人組成。這些歌舞排練完畢後,演員們會穿著魚皮衣在文化村中進行表演,告訴來到街津口的每一個人,這裡曾是一個魚皮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