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邦翰,字秋屏,清末嵊縣白泥坎人。同治六年丁卯科舉人,戊辰科會試挑取功臣館謄錄,期滿後題補福建古田縣知縣。
基本介紹
- 本名:魏邦翰
- 字號:秋屏
- 所處時代:清朝
- 出生地:嵊縣
- 主要作品:《聽黃鸝館外篇》
- 主要成就:知縣、知州
息糾紛振經濟,赴廣東抗法軍,著兵書萬餘言,
息糾紛振經濟
古田縣溪流密布,境內有“秤鉤灘”,航道狹窄彎急,形如“秤鉤”,江中溪石屹立,猶如“秤砣”,船舶上行如蝸牛,下水快似飛箭,情勢危險。有運輸木材的商人經過此處,經常發生船排碰撞事故,木料隨水飄散後被當地鄉民撈取。木商向縣衙控告民眾劫掠,官司不斷近二十年,歷任官員都不敢親自到此地調查。魏邦翰到任後,乘舟親自勘察地形,了解水情,平息糾紛。
光緒七年(1881年),魏邦翰又考察當地作物,發現這裡適合種植棉花,便從浙江購入棉種及紡織機械,勸導民眾種植棉花,並傳授紡織布匹的方法,讓鄉民得到了經濟上的實惠。後卻遭人彈劾,以“辦事迂拘、才難勝任”之由降職。
赴廣東抗法軍
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越南告急,時福建籌辦海防,魏邦翰心急如焚,即著兵書《聽黃鸝館外篇》闡述攻守之道。時洋務派大臣張之洞力主抗爭,後來在擔任兩廣總督時,看到兵書後異常驚訝,於是上奏朝廷,調魏邦翰趕赴廣東協助參謀軍事。1885年,魏邦翰率領軍隊至廣東西部鎮南關抗擊法軍,相持數月,經廣大將士殊死抵抗,大敗法軍,扭轉了整個戰局,法國內閣因此倒台,但是清廷卻決意乘勝求和,命令前線各軍停戰撤兵。前線將士聞訊,“皆扼腕憤痛”。之後,由於戰功卓著,魏邦翰被官復原職,光緒十五年任廣東化州知州,曾參與編纂《化州志》,後又兩度出任廣東高要縣知縣。在職期間,魏邦翰勤於政務,任勞任怨,終因積勞成疾,卒於任所,終年六十一歲。
著兵書萬餘言
魏邦翰所著兵書《聽黃鸝館外篇》完稿於光緒九年,今存光緒十年刊本,由湘潭黎景嵩題署書名,福州名工吳玉田鐫字。書前有陳鹹焯光緒十年所作之序,序文上半部分縱談世界列強之形勢;下半部分介紹魏邦翰之生平履歷,近似人物小傳。兵書正文為魏邦翰所撰“原備”,又分“識情形”、“敦睦誼”、“募士勇”、“防海口”、“練勇丁”、“儲材料”、“設重鎮”、“舉公會”、“籌運道”、“安華團”等十篇,洋洋灑灑萬餘言。魏邦翰指出,應了解世界各國之國情;分清敵友,保護商民,遠交近攻;募集各方鄉勇為我所用;重視沿海海防,闡述築炮台、阻船路、設重險等防禦之法;加強對新兵的日常訓練,熟悉戰法,各守其職、各盡其用;製造儲備戰爭所需之武器輜重,有備無患;設定軍事重鎮,合理屯兵以借地勢之利;聯合盟國,設定公使,訂立協約,共御外侮;疏通河道,確保交通運輸便利;聯絡安撫邊境華民,招安以效國家。除“原備”外,魏氏又有“高低炮台”、“堵塞枝河”及“水陸布陣法勢”別為一冊,收於書內。
兵書末尾有光緒九年吳縣吳恩慶、興寧張鴻書跋文,稱魏邦翰之兵書“所論各條,洞明時務,均屬有本之學”,與魏源所著之《海國圖志》不相上下,希冀此兵書被採擇利用。值得慶幸的是,魏邦翰軍事才能受到張之洞的賞識,並被提拔任用,在中法之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德化羅大佑亦贊曰:“昔邵陽魏默深氏著《海國圖志》,今秋屏所論,才識閎通,心思縝密,殆有過之而無不及焉。楚越二魏氏,直可以輝映後先,並垂不朽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