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蓮一

魏蓮一

魏蓮一校長於1955年受命籌建北京鐵路二中並自此出任該校校長11年,在艱苦的條件下,把學校辦出了水平,培養了大批棟樑英才。她在擔任北京鐵路二中校長期間,以對教育事業高度的責任感和對教育實踐的深刻分析,很早就注意到學業負擔過重影響學生全面發展的弊端。1964年2月,她提出的關於改進教學方法,減輕學生負擔的建議,經有關方面轉報中央。3月10日,毛澤東主席在刊載這個建議的《民眾反映》上做了重要批示並轉發全國,掀起了教育改革的高潮,成為新中國教育史上產生重大影響的事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魏蓮一 
  • 逝世日期:2013年6月12日 
  • 職務:北京鐵路二中校長 
  • 主要成就:籌建北京鐵路二中並自此出任該校校長 
人物經歷,事跡報告,相關報導,

人物經歷

魏蓮一校長於1955年受命籌建北京鐵路二中並自此出任該校校長11年,在艱苦的條件下,把學校辦出了水平,培養了大批棟樑英才。她在擔任北京鐵路二中校長期間,以對教育事業高度的責任感和對教育實踐的深刻分析,很早就注意到學業負擔過重影響學生全面發展的弊端。1964年2月,她提出的關於改進教學方法,減輕學生負擔的建議,經有關方面轉報中央。3月10日,毛澤東主席在刊載這個建議的《民眾反映》上做了重要批示並轉發全國,掀起了教育改革的高潮,成為新中國教育史上產生重大影響的事件。
魏蓮一
魏蓮一近照
魏蓮一同志是一名具有65年黨齡、黨性非常強的老黨員,她為人正派,廉潔奉公,堅持真理,勤勉敬業。又是卓越的教育家,是一個耿直的人,一個堅強的人,一個不向命運低頭的人。她嚴謹、求實的工作精神,堅定、樂觀的生活態度,感染了她身邊的每一個人,深受無數學子的深深愛戴。 春蠶到死絲方盡,遍灑心血勤育人。在長期的教育工作崗位上,魏蓮一同志身體力行,殫精竭慮,做出了大量有創見、有遠見的工作,把全部精力和智慧獻給了人民的教育事業。

事跡報告

2011年6月14日下午,西城區教育系統黨建特色展示觀摩活動啟動儀式在北京市鐵路第二中學報告廳隆重召開。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王民忠,市委教育工委基層聯絡處處長解江凌,西城區委組織部副部長王曉謙在西城區教工委書記高子忠,教工委副書記、教委主任田京生陪同下出席了會議,西城區教工委領導班子成員,基層黨組織書記等參加了會議,會場氣氛莊重而熱烈。西城區教工委副書記寧梅致辭並發表了講話。
北京市鐵路第二中學的黨建特色活動——首任校長魏蓮一事跡報告會暨“蓮薪杯”十佳優秀共產黨員表彰大會上,通過親人述說、回憶恩師、深刻感知等環節深情回憶了老校長魏蓮一的動人事跡,她是一位師風正骨,嚴謹治教的教師,更是一位胸懷坦蕩、淡泊情懷的共產黨員,她在工作上孜孜以求、生活上樂觀向上。全場的嘉賓、教師無不被老校長的精神境界深深地感染,並表達了對老校長的深深敬意。

相關報導

在魏蓮一臥室的書桌上,一個金邊大鏡框擺放在最醒目的位置,裡面是一封民眾來信的複印件,右上方有幾行毛澤東的批示,時間是“1964年3月10日”。
透過一塵不染的玻璃,狂放不羈的毛體字似乎依然散發著墨香。
“我根本沒想到,這封信會被毛主席看到!”談起往事,90歲的老人激動得像個孩子。
1964年2月,北京鐵路二中校長魏蓮一給上級寫信,建議為中小學生“減負”。這封信幾經輾轉,最後以“民眾來信”的形式被送至中央。毛澤東親筆批示:“現在學校課程太多,對學生壓力太大。講授又不甚得法。考試方法以學生為敵人,舉行突然襲擊……”
魏蓮一
毛澤東對魏蓮一來信的批示
這就是現代教育史上有名的“二月來信”。批示之前,毛澤東在春節座談會上第一次集中地談到建國後的教育,提出“教育的方針路線是正確的,但是方法不對”。
基層的呼聲加上領袖的意見,使得“減負”成為一場席捲全國的教育改革運動。由此開始,新中國教育也進入一個全面反思和改革的階段。
一位中學校長的來信
1964年3月的一天,魏蓮一被鐵道部教育局局長叫到辦公室。剛進門,局長就鄭重其事地拿出一份紅頭檔案讓她看,上面是毛澤東對一封民眾來信的批示。
當看到寫信人就是自己時,魏蓮一又驚又喜。她想起一個月前自己確實寫過一封信,“向上面反映學生負擔太重了”。
“那時我們整天忙得焦頭爛額,卻什麼都沒有忙好。除了上課,還要參加各種各樣的活動。有時候半夜就要起來,組織學生扛著紅旗,唱著歌,去天安門廣場參加集會。”說起當年的事情,魏蓮一至今感慨萬分。
到了節假日,學校還要下鄉支農。鐵路二中的學生大多是到西城區南口的農民家裡,幫他們乾農活,“一大早就排隊下地勞動,鐵鍬都擦得鋥亮,齊刷刷地扛在肩上。收工後,還要幫老鄉們做家務”。
魏蓮一說的這種情況,當時在全國是普遍現象。由於任務太多,許多學校不堪重負,紛紛找渠道向上級反映問題。
“二月來信”的直接誘因,是1963年秋北京試行的“新十二年制教學大綱”。新大綱增加了教學內容,規定課時從每周的30節課增加到35節。等於每天由5節課改為6節,加上2節自習課,學生每天要上8節課。
在勞動和其他活動有增無減的情況下,新大綱讓學校和教師們無所適從。“每學期要上21周的課,但政治活動、勞動、期中考試及複習就占去了7周。學生要參加的活動太多。一次遊行要練習好幾天,根本沒時間學習。”魏蓮一說。
教師們為了趕進度,只好在課堂上“滿堂灌”,把課堂作業改為家庭作業,結果學生負擔比以前更重了,“學生髮明了各種‘學習方法’,有的一邊梳頭一邊看書,有的一邊跑步一邊記東西”。
身為校長,魏蓮一焦急萬分,於是找到既是領導又是老熟人的鄧拓訴苦。鄧拓時任北京市委書記處書記,分管思想文化戰線工作,經常組織一些教育工作會議或調研活動,深受魏蓮一的敬佩和信任。
“我告訴他,現在學生的時間實在不夠用。他鼓勵我在北京市委工作會議上提出學生負擔過重的問題,看看大家怎么想。”得到領導的支持,魏蓮一的心裡有了底。
1963年12月,北京市委召開工作會議。魏蓮一和其他幾位中國小校長組成一個會議組。按照鄧拓的建議,她在會上提出學生負擔過重的問題,不料引起校長們的共鳴。小組會上很快達成了共識:“學生課業負擔本來就重,需要‘減負’。新大綱實行起來,更要‘減負’了。”
接著,北京市委又召開了教育工作會議。十幾位校長繼續討論學生負擔過重問題,並補充了許多事實材料和統計數據。魏蓮一作為會議記錄員,記下了每一位校長的發言。會後,大家推舉她執筆,將會上關於“減負”的討論整理成報告。
這份報告首先分析了“為什麼時間不夠用”、“課業負擔重在哪些地方”等問題,認為導致時間不夠用的原因有三個:一是教育部教學計畫中規定的課本內容,根本無法按時講完,因此造成課外加課和侵占學生休息時間;二是學生每天自習時間與教育部規定的不相符;三是某些學校和教師,為了追求升學率,又給學生增加許多負擔。
至於課業負擔重的原因,魏蓮一總結了四點:門類太多,齊頭並進的“重頭戲”太多;理化課費時太多,內容太深;政治課經常要增加一些新的政治形勢材料、檔案、社論等,只得侵占休息時間來講了;教學方法上背的內容太多。
報告寫出來後,魏蓮一找到華北局宣傳部部長楊述(楊是魏蓮一姐姐韋君宜的丈夫)。楊述收下報告,並答應向華北局領導轉達意見。“他後來把信送了上去,沒有告訴我。我根本沒想到,這封信會被毛主席看到!”魏蓮一說。
1964年3月6日,中共中央辦公廳秘書室編印的第16期《民眾反映》摘登魏蓮一的報告。毛澤東在批示中寫道:“現在學校課程太多,對學生壓力太大。講授又不甚得法。考試方法以學生為敵人,舉行突然襲擊。這三項都是不利於培養青年們在德智體諸方面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得到發展的。”
此外,批示還要求將信件“發給中央宣傳部各正副部長、中央教育部各正副部長、司局長每人一份,北京市委、市人委負責人及管教育的同志每人一份,團中央三份”,並要他們“加以調查研究”。
教育局局長特意告誡魏蓮一:“這下你出名了,以後做事可要特別謹慎。”回到學校後,她還是很快把這個訊息告訴了同事們,“大家奔走相告,覺得這下子問題可以解決了”。
此後,北京市要求學校減少考試次數、每節課習題不得超過3個、學生寒暑假期間不得補課,等等。在全國範圍,由“二月來信”引發的“減負”很快成為熱潮,並成為新一輪教育改革的切入口。
因病逝世
2013年6月12日下午,我校第一任老校長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傑出的教育家魏蓮一同志因病逝世,享年93歲。得知這一訊息後,我校立即在第一時間向老校長的家人發去問候,並召開緊急會議商討在學校組織緬懷老校長活動的相關事宜。學校經研究決定,6月17日至21日為悼念周,周一舉行緬懷魏蓮一老校長儀式,周二至周五在魏蓮一銅像前各年級組織學生進行紀念活動。
6月17日早上,五星紅旗在莊嚴的國歌聲中冉冉升起後,全校師生為逝去的魏蓮一校長默哀。教師代表高金波老師以及兩名少先隊員代表分別以演講和詩朗誦的形式表達了師生對魏校長的懷念之情。
魏蓮一
魏蓮一的追悼會
新一代鐵二人一定牢記魏校長制定的“刻苦學習,勤勞樸素,團結友愛,生動活潑”十六字校訓,努力鑽研,奮力拚搏,用知識和智慧,挺起脊樑;用博愛和文明,塑造新時代的形象,用豪情和壯志,書寫壯麗的篇章。我們一定會肩挑重任、繼往開來,薪火相傳發揚學校的優良傳統,點燃新的希望,放飛新的理想,創造新的輝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