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瑪、德紹和貝爾瑙的包浩斯建築及其遺址

魏瑪、德紹和貝爾瑙的包浩斯建築及其遺址

包浩斯學派(the Bauhaus School)首先興起於魏瑪(Weimar),然後擴展到了德紹(Dessau),由該學派的教授們(沃爾特·格羅皮斯、漢斯·梅爾、拉斯羅·摩利那基和韋斯利·坎丁斯基)修建和裝潢的一系列建築代表了“現代運動”的興起,同時也為20世紀建築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996年,魏瑪和德紹的包浩斯建築及其遺址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17年,德國魏瑪、德紹和貝爾瑙的包浩斯建築及其遺址(TheBauhaus and its sites in Weimar, Dessau and Bernau)作為1996年“魏瑪和德紹的包浩斯建築及其遺址”項目擴展在波蘭舉行的第41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獲得了批准。

擴展部分包括位於德紹的帶陽台入口的住宅(為困難學生建造的磚石住宅),以及在漢斯·梅耶的授意下建造的德國貿易聯盟聯合學校(ADGB Trade Union School)。擴展部分體現了建築係為現代設計、功能主義與包浩斯社會改革上做出的突出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魏瑪、德紹和貝爾瑙的包浩斯建築及其遺址
  • 外文名:TheBauhaus and its sites in Weimar, Dessau and Bernau
遺產資料,遺產描述,遺產評價,遺產介紹,設計師簡介,

遺產資料

遺產名稱:魏瑪和德紹的包浩斯建築及其遺址
Bauhaus and its Sites in Weimar and Dessau
入選時間:1996年
遴選依據:文化遺產 (ii)(iv)(vi)
地理位置:N50 58 29.2 E11 19 46.2(魏瑪建築藝術研究院主樓)
N50 58 29.0 E11 19 45.7(建築藝術研究院中的范·德·維爾德大樓)
N50 58 24.3 E11 20 20.9(The “Haus am Horn”)
N51 50 18.4 E12 13 38.2(包浩斯大樓)
N51 50 36.1 E12 13 17.5(The Masters’ Houses)
遺產編號:729bis

遺產描述

魏瑪和德紹的包浩斯建築及其遺址位於德國圖林根州和薩克森一安哈特州。包浩斯學校1919年5月創建於德國圖林根州魏瑪市,全稱為國立魏瑪建築學校,簡稱“包浩斯”。該校在一批傑出藝術家的主持下,繼承和發揚文藝復興時期的精神,從理論和實踐上對建築設計、工藝美術以及藝術人才的培養等方面進行了革命性的探索和創造。他們所倡導的“現代運動”,對20世紀建築設計的變革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1996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依據標準 (ii)(iv)(vi),魏瑪和德紹的包浩斯建築及其遺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17年在波蘭舉行的第41屆世界遺產大會對該遺產進行了擴展。

遺產評價

包浩斯學派(the Bauhaus School)首先興起於魏瑪(Weimar),然後擴展到了德紹(Dessau),於1919至1933年期間對當時的建築和美學觀念及實踐產生了革命性影響。由該學派的教授們(沃爾特·格羅皮斯、漢斯·梅爾、拉斯羅·摩利那基和韋斯利·坎丁斯基)修建和裝潢的一系列建築代表了“現代運動”的興起,同時也為20世紀建築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遺產介紹

魏瑪和德紹的包浩斯建築及其遺址始建於1919年,是包浩斯的第一個居住點,當時它與皇家藝術學院同在一起。所謂“包浩斯風格”實際上是人們對“現代主義風格”的另一種稱呼。稱為“包浩斯風格”是對包浩斯的一種曲解,包浩斯是一種思潮,而並非完整意義上的風格。

設計師簡介

包浩斯是德語Bauhaus的譯音,由德語Hausbau(房屋建築)一詞倒置而成,是20世紀20年代形成的現代建築中的一個重要派別──現代主義建築,也稱包浩斯學派,首先興起於魏瑪,然後擴展到了德紹,該學派主張適應現代大工業生產和生活需要,以講求建築功能、技術和經濟效益為特徵。該學派的教授們(沃爾特·格羅皮斯、漢斯·梅爾、拉斯羅·摩利那基和韋斯利·坎丁斯基)修建和裝潢的一系列建築代表了“現代運動”的興起,同時也為20世紀建築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格羅皮烏斯,德國著名建築設計師,包浩斯的創辦者。1918年,歷時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終於結束了,德國近四分之三的城市在戰火中成為一片廢墟,廢墟上的整個德國都被戰敗的陰影籠罩著。這時,在德國中部的小城魏瑪,一位名叫沃爾特·格羅皮烏斯的設計師以極大的熱情致信政府,暢談戰後德國重建最需要的是建築設計人才,所以成立一所致力於現代建築設計的學校是當務之急。政府僅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商議,就採納了格羅皮烏斯的建議。1919年3月,原撒克遜大公美術學院和國家工藝美術學院合併,成立了“國立建築工藝學校”,36歲的格羅皮烏斯被任命為校長。他說,必須有一種嶄新的設計觀念來影響德國的建築界,否則任何一個建築師都無法實現他心中的理想。為此,包浩斯學校當時聘任了一批在各個領域造詣頗高的藝術家和設計師,他們都是富有創新思想的志同道合者。除創辦者格羅皮烏斯外,著名的有瑞士建築師漢勒斯·梅也爾,擔任該校建築系主任;匈牙利畫家、攝影家拉斯茲洛·莫霍伊一納吉,任金工室主任,同時編輯“包浩斯叢書”;俄國抽象派大畫家兼美學理論家沃西利·康定斯基,任學校的美術教師。此外,還有畫家保羅·克利、萊昂內爾·法寧格、約塞夫·艾伯斯,舞台設計師奧斯卡·施萊姆,印刷和圖畫師赫爾伯特·拜爾,紡織師安利·艾伯斯,雕刻師蓋爾哈爾德·馬爾克斯,建築師馬塞爾·布羅伊爾以及密斯·凡·德羅等一批大師。
包浩斯的開拓與創新
這之前的歐洲,建築結構與造型複雜而華麗。尖塔、廊柱、窗洞、拱頂,無論是哥德式的式樣還是維多利亞的風格,強調藝術感染力的理念使其深刻體現著宗教神話對世俗生活的影響,這樣的建築是無法適應工業化大批量生產的。格羅皮烏斯針對此提出了他嶄新的設計要求:既是藝術的又是科學的,既是設計的又是實用的,同時還能夠在工廠的流水線上大批量生產製造。
與傳統學校不同,在格羅皮烏斯的學校里,學生們不但要學習設計、造型、材料,還要學習繪圖、構圖、製作,於是,國立建築工藝學校擁有著一系列的生產車間:木工車間、磚石車間、鋼材車間、陶瓷車間等等,學校里沒有“老師”和“學生”的稱謂,師生彼此稱之為“師傅”和“徒弟”。格羅皮烏斯引導學生如何認識周圍的一切:顏色、形狀、大小、紋理、質量;他教導學生如何既能符合實用的標準,又能獨特地表達設計者的思想;他還告訴學生如何在一定的形狀和輪廓里使一座房屋或一件器具的功用得到最大的發揮。格羅皮烏斯的教學為國立建築工藝學校帶來了以幾何線條為基本造型的全新設計風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