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和國際工人運動早期活動家,空想社會主義者。1808年10月 5日生於普魯士馬格德堡。少年當學徒,後成為裁縫工人。1835年去巴黎,加入流亡者同盟。1836年這個組織的左派組成正義者同盟。對勞動者困苦境遇的切身感受和英、法空想社會主義的影響,推動魏特林探索社會問題,逐漸形成自己的思想體系。1838年寫成第一部著作《現實的人類和理想的人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魏特林
- 國籍:德國
- 出生地:普魯士馬格德堡
- 出生日期:1808年10月5日
- 逝世日期:1871年1月25日
- 代表作品:《現實的人類和理想的人類》
指出勞動者貧困的根源在於勞動所創造的財富分配不平等。1841年9 月在日內瓦創辦(次年改名《年輕一代》),這是德國工人階級的第一個刊物,曾受到F.恩格斯讚揚。1842年在瑞士出版他的主要著作.書中分析了社會病態的產生,強調私有制是罪惡之源,揭露批判金錢拜物教和資產階級民主自由的虛偽性;提出“社會改革的理想”,描繪他心目中共有共享、和諧自由的新社會藍圖。宣稱用暴力推翻舊制度是必須的。魏特林的社會歷史觀是唯心的,對資本主義的批判主要出於道義上的憤怒,不能深刻揭示其本質。他主張的暴力是指自發的暴動,而不是有組織的階級的行動。他設計的新社會模型,有些構想很有啟發性,但還是“一種沒有很好加工的、只是出於本能的、頗為粗糙的共產主義”。K.馬克思稱讚是德國工人“史無前例光輝燦爛的處女作”,肯定它作為德國無產階級第一次獨立理論運動的意義,也指出其幼稚的特點。1843年魏特林寫了,書中有個別有意義的論點,但把共產主義歸結為早期基督教,是思想上的倒退。同年7月在瑞士被捕,獲釋後於1844年到倫敦。1846年 2月到布魯塞爾,馬克思、恩格斯同他直接交往,希望他能接受科學社會主義。但他拒絕馬克思、恩格斯的幫助,站在“真正的社會主義者”H.克利蓋一邊。1846年末到美國擔任克利蓋所辦報紙的編輯,在紐約組織解放同盟。1848年歐洲革命中魏特林回到德國。他根本不了解這次革命的性質和任務,反對馬克思、恩格斯的正確主張。他的宣言和活動散布了有害的影響。1849年再度赴美。創辦報,建立新的工人協會,按他的空想進行建立移民區的實驗。失敗後自1854年起完全退出工人運動。1871年 1月25日在紐約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