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墓誌

魏晉南北朝墓誌,三國至南北朝時期埋設在墓中的銘刻文字。用來記敘死者的姓名、生平及親屬世系,一般用石,也有刻或寫在磚、瓦等材料上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魏晉南北朝墓誌
  • 出土地點:河南洛陽地區
  • 館藏地點:河南洛陽
  • 所屬年代:三國至南北朝時期
相關考古發現,魏晉時期,南北朝後期,清代末年,墓誌分布地區,研究價值,

相關考古發現

據現有考古發現,中國的墓誌起源於秦漢時期,陝西臨潼秦始皇陵區出土的建陵刑徒工匠的磚瓦葬銘已開其先聲。東漢時期,出現了墓磚、 墓門題記、 刑徒磚、畫像石題記等墓中文字銘刻,都具有墓誌的作用,對墓誌的形成有一定影響。但一直到東漢末年,由於墓碑盛行,在墓中埋設墓誌的作法還沒有普遍,墓誌的形制及文體也沒有定型。

魏晉時期

由於經濟凋敝,官方嚴禁在墓前立碑,從而使埋入墓中的小型碑石數量增加,如河南洛陽出土的永平元年(291)徐夫人管洛碑、元康元年(291)成晃碑等。這些碑僅數十厘米高,樹立在墓室中。兩晉時期,還出現了自稱為“銘”的長方形或圭形的墓中石刻,如洛陽出土的元康九年 (299)徐美人銘、北京出土的永嘉元年(307) 華芳墓銘等。這些碑銘實際上已經是墓誌了。東晉時期, 南方墓葬中經常使用墓誌, 但內容比較簡略,有些是方形石質,如江蘇南京出土的鹹康七年 (341)王興之墓誌,有些是長方形磚質,只記載死者姓名及卒年,如江蘇鎮江出土的昇平元年 (357)劉墓誌。南朝時期,墓誌的文體和形制都逐漸完善,山東益都出土的劉宋大明八年 (464)劉懷民墓志銘,不僅內容完整,而且出現了“墓志銘”的名稱,是現存的時代最早的墓志銘。

南北朝後期

墓誌已有了固定的特有形制,一般由志蓋和志石兩部分組成。志石平面呈正方形,志蓋多呈頂形。此外,還有少量長方形、 龜形、 圭形的墓誌。墓誌的文體也形成了一種固定格式,首先敘述死者的姓名、籍貫和家世譜系,再記述死者的生平仕歷,頌揚其政績德行,最後記錄死者的卒年、葬日、葬地等,最後附有韻語贊文,以表達思念之情。
自北魏以來,北方地區大量使用墓誌,上層社會尤為普遍。北朝墓誌大多為石質,雕刻精美。最大者可達1 米見方,志文達1000字以上,志蓋與志側雕飾有繁縟細緻的紋飾,如捲雲、神獸、四象、忍冬蔓草、蓮花等。書體融隸法與楷法於一爐,方正剛勁,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被稱作“魏碑體”。

清代末年

北朝碑誌開始受到重視,身價大增,出土發現也越來越多,其中尤以元氏皇族墓誌為最。于右任《鴛鴦七志齋》主要收集元魏墓誌,在諸多收藏家中最為著名。內中北魏熙平二年 (517)元懷墓誌,神龜三年(520)元暉墓誌,孝昌元年(525)元纂墓誌,孝昌二年(526) 元墓誌等,書法精妙,享有盛譽。

墓誌分布地區

北朝墓誌主要出土於河南洛陽地區及河北邢台、邯鄲地區和陝西、山西、山東等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江蘇等地發現了一些南朝的墓誌,彌補了這方面的空白。50年代以來,出土的魏晉南北朝重要墓誌有:河北景縣的北魏封氏諸墓誌,河北贊皇的東魏武定二年(544)李希宗墓誌,山西大同的北魏太和八年(484)司馬金龍墓誌,山西太原的北齊武平元年 (570)婁墓誌,河南安陽的北齊武平六年 (575)范粹墓誌,江蘇南京的東晉太寧元年(323)謝鯤墓誌,東晉昇平三年(359)王丹虎墓誌,東晉太元十七年(392)夏金虎墓誌,宋元徽二年(474)明曇墓誌,梁天監元年肖融墓誌等。

研究價值

魏晉南北朝墓誌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書法價值。魏晉南北朝時期是動盪割據的時期,然而這一時期由於儒、道、釋三教並行,碰撞之下產生了輝煌的文化,這一時期在哲學、藝術、書法上取得了極高的成就。因此這一時期的墓誌收到文物收藏家、金石學家、書法家的追捧,被奉為拱璧。
其次這一時期的墓誌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墓誌在內容上已經完備,墓誌中涉及的人、事、物極其豐富,具有證史補史等方面的史料價值,為我國史學界留下了大量的史料,為史家所親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