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字詞注釋,文章譯文,題解,啟示,出處,作者,
作品原文
注釋譯文
字詞注釋
(1) 虞人:管理山林的小官員。
(2)期:約定。
(3)是:這。
(4)雨:動詞,下雨。
(5)左右:指左右的侍衛,官員。
(6)焉之:到什麼地方去,賓語前置句,之,動詞,至;焉,疑問代詞,哪裡。
(7)罷:停止。
(8)會期:會面赴約,去見一見
(9)身:親自
(10) 期:約定
(11)是:這,這個。
(12)乃:於是
文章譯文
魏文侯與管理森林的一個小官約好了去打獵。這天,魏文侯與文武百官開懷暢飲,天又下起雨來,文侯準備去赴約。左右官員們說:"今天您喝了酒,天又下雨,您將要到什麼地方去?"文侯說:"我與小官約好了去打獵啊,雖然這裡有樂子,哪能不去赴約呢?"文侯親自前往,於是停止了酒宴。
題解
約定相會的日期,如果不能如約,應該在事前通知對方,免得人家苦等,這是守信,也是對別人的尊重。有人以為這些是小事,尤其是對待下屬人員,失約似乎不當一回事。魏文侯因為颳起大風,不能與虞人踐約所定的打獵日期,即使左右勸阻,仍堅持趕到虞人那裡取消打獵活動。認真對待雙方約定,這是我們傳統的美德。戰國初期,魏文侯之所以受到各國的普遍敬重,從期獵這件事上,也能看出他的為人之道了。
啟示
從魏文侯的言語中能看出他是一個很守信用的人,不管有什麼好的事情,他都停下來去赴約。這則短文要告訴我們,答應別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不能不去做,不能違背約定,做人一定要誠信。
作為一國之君的魏文侯能屈尊與管理山林的小官員說到做到,這種言而有信的做法,實屬難得可貴。魏文侯的這種言而有信的做法是值得學習的。
出處
《後漢紀》四卷、《後周紀》五卷。
《通鑑》是一部編年體的通史(《史記》為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左傳》為第一部編年體史書,但只記載春秋時期的史事),按時間先後敘次史事,往往用追敘和終言的手法,說明史事的前因後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統而明晰的印象。它的內容以政治、軍事的史實為主,藉以展示歷代君臣治亂、成敗、安危之跡,作為歷史的借鑑。敘述了各族人民的生活與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