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家橋村

魏家橋村,寧波市西首30公里,屬餘姚東大門,距鎮政府駐地6.5公里。村委會駐地魏家橋橋西。魏家橋村東接雲山村,西接勝利村,北接二六市村,南到慈江北岸,境內總面積約4.56平方公里,有耕田4099畝,其中自留田341畝,山林2.5畝,自然村18個,14個村民小組,964戶常住人口;該村屬姚東平原,地形平坦,鐵路蕭甬線從中穿過,河流交叉縱橫,內有雲山浦、魏家浦、官橋浦,氣候溫暖多雨,屬亞熱帶季風區,平均氣溫16.3度,降水量1360毫米,年平均日照2044小時,無霜期248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魏家橋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地理位置:位於餘姚市東首(市中心)30公里
  • 面積:4.56平方公里
農村經濟,村歷沿革,特色產業,社會事業,農村建設,發展重點,人文古蹟,摩崖石刻,魏家橋,節孝坊,連茹廟,地圖信息,

農村經濟

2005年社會總產值7078萬元,村民人均收入7099元;村級集體可用資金0.78萬元,村集體資產總額185萬元,個體(私)註冊企業6家,年銷售額約計450萬元,年利潤55萬元。村於2003年設立黨總支,下轄3個支部102名黨員。

村歷沿革

2001年4月行政村撤併,由原來的魏家橋、洋畈、羅家渡3村合併,定名為魏家橋村。原魏家橋,1949年初為慈谿縣二六市鎮四保。
1950年為明德鄉四村。1954年劃歸餘姚縣。
1956年為明德鄉紅旗高級社。
1961年為二六市公社橋東、橋西二個大隊,1967年二大隊合併稱紅旗大隊。
1981年更名魏家橋大隊。
1983年為二六市鄉魏家橋村民委員會。原洋畈;
1949年為慈谿縣二六市鎮五保;
1950年為明德鄉五村;
1954年劃歸餘姚縣;
1956年為明德鄉第一高級社;
1961年為二六市公社洋畈大隊;
1983年為二六市鄉洋畈村民委員會,原羅家渡;
1949年初為慈谿縣二六市鎮五保。1950年為明德鄉五村;
1954年劃歸餘姚縣;
1961年為二六市公社友誼大隊,1981年為羅家渡大隊;
1983年為二六市羅家渡村民委員會。

特色產業

農業以水稻為主,調整產業結構後率先種植藺草、茭白、甘蔗、田藕、香椿等作物。水稻引進加花1號優良高產品種。幾年來,共投資878萬元實施農業農田基礎設施改造,使農田標準化率達96%,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加強。
1980年以前,村民靠種田為主,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後,積極引導和鼓勵有志人士來村建設投資,推動第三產業發展,利用銷售人員信息廣、點子多的優勢,把村內的茭白、藺草等產品推銷到各級市場,進一步搞活村內經濟,積極引導村民發展運輸及餐飲服務業,目前從事二、三產業的人數已達700餘人,占勞動力的41%以上。

社會事業

1949年前村內有雲浦國小,到1954年改為魏家橋國小,1980年建立魏家橋幼稚園,1968年設立村合作醫療站,1982年開辦村衛生室,90%以上的村辦理了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保險。

農村建設

解放前村民居住多數系系小平房和草舍屋,解放後先後兩次規劃村莊建設,到目前村民居住均系2~3層樓房。建立長效保潔隊伍,做到垃圾日產日清。

發展重點

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求,制定2004~2010年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不斷推進魏家橋村新農村建設,計畫到2010年之前成功創建市文明村,村級經濟收入逐年提高,村民人均收入爭取到8000元以上。

人文古蹟

摩崖石刻

雲山山陰曾有宋代摩崖石刻,可惜因採石被破壞了。據光緒《慈谿縣誌》記載,雲山“上有九峰,翠雲蒼靄,上下一色。”清代詩人魏基的詩“吾廬雲山下,山頂白雲飛。何曾向空盡,日暮自來歸。我欲入山耕,雲深入翠微。微雨潤澗花,花枝撩人衣。聽松坐潭上,潭影相因依。遙傳縹緲處,一片落雙扉”,將當年雲山和山下的農舍寫得風光無限。

魏家橋

村中有一座三孔石樑橋,跨魏家浦,東西各有六級台階,兩個橋墩用長條石錯縫疊砌,兩端呈尖狀,每孔鋪四塊橋板,橋面兩側各四隻方形望柱和三塊橋欄,用料厚實,橋欄正中南刻“魏家橋”,北刻“古轔橋”,均為鏤空大字。據說此橋始建於漢代,時名古轔橋,是餘姚現存最古老的橋樑之一。天啟《慈谿縣誌》有記載。由於橋兩岸多住魏姓,古轔橋久而久之被過往行人呼作魏家橋,古轔橋的稱謂倒反被人遺忘。不知在哪朝哪代,當地人重修該橋時,索性在南欄刻上了“魏家橋”三字。1995年橋上有兩塊橋板斷裂,古橋差一點險遭不測,還是時任魏家橋村支書具有文保意識,他堅持換石板保留古橋,在北側另建水泥橋,使古橋得以倖存。

節孝坊

據《光緒志》,村東北與連茹廟之間的大路有節孝坊,“嘉慶十七年為魏鑒妻葉氏立”;村西“花門頭”門前大路有繡衣坊,“為明御史魏英立”;村中舊時還有解元坊,為“明天順間魏法中京闈第一名立”。京闈(即順天鄉試)解元不同於一般省份的鄉試解元,京城人才濟濟,解元非常難得,因此知縣賈奭在其家鄉為其立坊慶賀。賈奭,巴縣人,景泰甲戌進士,天順二至五年任慈谿令,政聲大著,官至副都御史。如今,這些牌坊蕩然無存。據當地退休教師朱耀祖說,坊、碑均毀於上世紀的五、六十年代,大部分鑿斷造抽水機機埠作基石了。筆者特地去村中尋訪,發現沒鑿斷的坊柱還有,有鋪陰溝的,也有堆放在牆角的。一位老人告訴我,剛從生產隊牛廄間挖出的半截碑,現立在新修的連茹廟牆角,老人熱心地帶我去看了:正面上方是蟠龍圖案,正中豎刻“聖旨”兩字,下方是時任浙江巡撫高杞手書的“旌表清故儒士魏鑒之妻……,欽命浙江巡撫部院……,嘉慶十七年季冬月”;背刻“千古流芳”。可惜下半截已損。

連茹廟

村東的連茹廟供奉唐代魏徵,族人奉魏徵為祖先,稱其為“魏家丞相”。古村歷代不乏名人。魏英是魏家橋的驕傲。他與王陽明父親王華是同科進士,天順三年(1459)出生於橋西俗稱“花門頭”里的樓房裡。據《光緒志》記載,魏英,字士華,號赧古。成化庚子科舉人,辛丑科(1481)王華榜進士,歷任南京太常博士、監察御史、湖廣按察副使、江西右布政使、雲南左布政使、都察院僉都御史巡撫貴州,正德六年二月升右副都御史巡撫貴州、奉敕兼制楚蜀。正德七年致仕。卒於正德十二年(1517),享年五十九歲。魏英“自弱冠筮仕,歷三朝,更七命。”二十三歲出仕,五十四歲致仕,三十餘年官聲甚好。雍正《慈谿縣誌》附萬曆丁未科進士錢文薦的《溪上先賢詠》,所詠均為四十位先賢的生平事跡。詠魏英“善割有利器,疾騁無傾輈。象梧釋令獄,刻竹分彝仇。驕藩望風斂,降苗拔寨投。功成辭上位,散發傲滄州。”有史贊魏英“敢為臨敵制變,機智溢發。”
據《光緒志》,魏英巡撫貴州期間,正值貴州動亂。湖南、貴州、四川三省邊界苗民,聚眾造反。朝廷詔魏英兼制楚蜀,發兵撫剿。他臨危受命。先是“乖西苗阿雜為亂,屠城堡、僭王號。英按形勢,覘虛實,授才任能,環師急攻,破寨六百,俘斬數千,招降以萬計。”歷時兩月余,初定動亂。後又有“蜀寇方四,流劫諸郡,兵連湖湘間。”“方四、任三及麻六兒等復幟攻破思南、石阡二郡,兵連偏衛諸鎮”,甚至揚言“踏平貴陽”。“英選士搗其腹中,連戰破之,斬獲甚眾。”終於“斬任三、得級千、招撫萬七千,余賊遁去。”一舉拔掉反旗,為大明社稷的穩定立下汗馬功勞。
謫貶龍場驛丞的王陽明,曾應邀在貴陽文明書院講學。對於王陽明“知行合一”的理論,當時很多人認為是離經叛道的異端邪說。魏英一到任,便在貴州提學副使席書的陪同下視察貴陽文明書院並聽了課。作為一方大員,對“戴罪之身”的王陽明以禮相待,並讓席書傳話給王陽明“世事艱難,好事者多,不可授人以柄”,讓王陽明深為感動。毋庸置疑,魏英的支持,對王陽明以後學術思想的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魏英惜才,在他的力薦下,王陽明終於擺脫謫官命運。

地圖信息

地址:寧波市餘姚市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