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家寨古城遺址

魏家寨古城遺址

魏家寨古城遺址,位於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縣清水坪鎮魏家寨村,是漢時期的古城遺址。

魏家寨古城遺址地處酉水河中上游南岸,與龍山里耶古城遺址隔河相望。古城始建於西漢,在歷年的考古發掘中,發掘出西漢古墓260座,出土了大量的漢代青銅禮器和流通貨幣等文物共2700多件,對研究漢代酉水流域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具有重要的價值。另外該墓葬的發掘,為酉水流域青銅冶煉歷史研究填補了重要實物資料,進一步完善了魏家寨西漢古城研究的實物佐證,對研究里耶地區和酉水流域當時的經濟和人文歷史都有重要價值。它續寫了里耶秦簡的輝煌,填補了秦漢演變湘西地區歷史記載缺失的空白。

2013年5月,魏家寨古城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魏家寨古城遺址
  • 地理位置: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縣清水坪鎮魏家寨村
  • 所處時代:漢
  • 保護級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編號:7-0374-1-374
歷史沿革,遺址特點,文物遺存,研究價值,保護措施,旅遊信息,地理位置,交通信息,

歷史沿革

綜合考古發掘與文獻記載,魏家寨古城應該是在西漢時里耶古城被洪水毀壞後而新建的遷陵縣治。雖然遷治建城的具體時代已不得而知,但從魏家寨附近發現的漢墓多達數千座的情況推測,魏家寨古城作為西漢遷陵縣治的時間不短。因此,魏家寨古城很可能是西漢中期和後期的遷陵縣治。
魏家寨古城於1996年6月調查發現,後經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文物處多次現場複查,初步認定屬西漢時期的古城。
2004年、2005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對魏家寨古城遺址進行全面勘探和試掘。
2022年6~8月,為配合魏家寨古城考古研學基地項目建設,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組織保靖縣文化旅遊廣電局等單位業務人員,對工程範圍內涉及的魏家寨遺址清水坪墓群開展考古發掘。本發掘共布設探方45個,發掘面積約1170平方米,清理秦至兩漢、明清墓葬20座。
魏家寨古城遺址
發掘區域墓葬航拍

遺址特點

地理環境
魏家寨古城遺址地處武陵山脈的腹心地帶。武陵山脈既是湖南洞庭湖流域與四川盆地、雲貴高原之間的自然屏障,又是周邊地區古代文化的交匯地帶,於此橫穿的酉水河則成為溝通洞庭湖流域與烏江流域的重要走廊。魏家寨古城遺址所處的清水坪鎮位於酉水上游的一個河谷盆地內,自戰國至兩漢時期該盆地分布有不同時期的三座古城(遺址):里耶古城、魏家寨古城和大板遺址,以及與其相對應的三處古墓群,即麥茶墓群、清水坪墓群和大板墓群。
古城城址
古城城址位於酉水南岸二級階地的一個土台子,三面環水,外圍南面有一條壕溝。土台子近方形,東西寬約76米、南北長約82米,其南北兩端和西端北部均發現呈長條形延伸的夯土帶,夯土層厚度一般在0.4~1.7米不等,個別地段厚達3米有餘,寬度均為10米左右。其中發現有漢代的遺物如陶片、鐵器等。該夯土帶應為城牆遺址。城址中部也發現有幾處局部夯土,分布呈鍋底狀,深兩米左右,應是房基的築墊層。夯土台為人工有意識地大面積堆築而成。如果復原城內的台面,地勢要比城外高出約10米,而北部沿線基本上為人工堆築。城址設有北門、東門,西南兩面呈封閉狀態,東門、北門皆可以直通酉水河。城內分布有豐富的漢代建築遺蹟,靠城牆內側分布較密,城址中部幾乎不見。
魏家寨古城遺址
魏家寨古城遺址
魏家寨古城特徵,一是面積很小,工程量不大;二是城內人工堆築的地面很高。這似乎可以說明該城的興建,一方面具有軍事據點性質,另一方面又吸取里耶古城受到洪水威脅、破壞的教訓而作了防洪方面的特別考慮。
墓群
墓葬位於酉水南岸一處低矮山丘之上,北距酉水河岸約60米。墓葬方向可分為兩類:一類墓葬為東北-西南向,共15座。墓葬分布較有規律,自西向東約可分為三排,每排間距約13~15米。西邊一排墓葬2座,為M1、M2;中間一排墓葬6座,為M5~M8、M11、M14;東邊一排墓葬5座,為M1~-M20。二類墓葬為近南北向,共5座,有M4、M9、M12、M13、M15,位於一類墓葬間的空地及墓地北面邊緣處。根據墓葬形制及出土器物,20座墓葬約可分為四個時期,分別為秦至漢初、西漢、東漢和明清。其中秦至漢初墓葬1座(M14),西漢、東漢墓葬18座,明清墓葬1座(M18)。亦即該墓地年代是以兩漢墓葬為主體,其他時期墓葬零星分布。
秦至漢初墓葬,M14,帶頭龕的豎穴土坑墓,被M13打破。墓口長2.1米、寬1.25米、深1.35米,方向268度。墓室下挖後見有一個生土台面,墓坑向內縮為長1.95米、寬0.6米深坑,用以放置棺木。坑西面設一龕,為生土中掏挖形成,內置高領陶罐1件,龕底距墓底高約15厘米。從墓葬形制及高領罐形態看,M14年代偏早,約在秦至西漢初年。
魏家寨古城遺址
M14發掘照(上為西)
西漢、東漢墓葬,M17,豎穴土坑墓。墓口長2.9米、寬2.05米、深2.2米,方向71度。該墓早期被盜,墓底有兩條枕木溝。墓內東面出滑石璧1面、陶鼎、陶盒、陶方壺各1件。從出土器物看,墓主應頭向朝東,單棺,時代為西漢。此類墓葬該地發現最多,約有9座。M6,帶橢圓形外框的豎穴土坑墓。墓口長3.25米、寬2.4米、深2.4米,方向267度。該墓早期被盜,墓內出滑石璧1面、陶鼎1件。從隨葬品位置看,墓主頭向朝西,單棺,時代為漢代。M6與附近漢墓最大的區別在於,M6長方形墓口之外還有一周橢圓形的邊界,其墓室平面呈“外圓內方”的獨特結構。從發掘情況看,M6建造過程是先挖一個橢圓形的平底坑,坑底即墓底,然後再向坑內四面版築填土形成長方形的墓坑,坑內埋藏方式與其它漢墓相同。這種特殊的墓葬埋藏方式與保靖縣四方城遺址已發掘的部分漢墓結構相近。此類墓葬多見於酉水中上游地區,可能與當地的民族文化有關。
魏家寨古城遺址
 M6航拍照(上為南)
M8,帶長方形墓道的豎穴土坑墓。墓葬通長2.4米、寬1.25米、深1.1米,方向168度。墓道位於墓室西面,平面長方形,為豎穴坑狀。墓道東有石塊壘砌的封門牆,底與墓道底平。封門牆東面為墓室,平面長方形,壁略弧斜,三面壁內留有較窄平台。墓底四壁斜弧內收、底稍下凹,其形態疑與棺木形狀有關。該墓早期被盜,墓內無隨葬品,盜洞填土中發現有漢代殘斷鐵器1件。
魏家寨古城遺址
M8(上為西)
M19,豎穴土坑墓,墓室較長。墓口長3.25米、寬1.5米、深1.1米,方向70度。墓室東面出麻布紋硬陶壇1件,時代約在新莽至東漢初年。
M10,雙人合葬的豎穴土坑墓。墓口近方形,長4.5米、寬4.4米、深3.0米,方向71度,墓室西面被晚期人類活動擾亂。從發掘情況看,墓內北面和南面的填土明顯不同,顯示出該墓有著二次合葬過程。考古發掘揭示的墓葬建造過程為:南面墓葬埋藏較早,其壁面有清晰版築痕跡,墓土為外面運來的灰土、夯築非常緊實;北面墓葬埋藏略晚,壁面也有版築痕跡,墓土為紅土夾少量灰土,墓土雖經夯築,但沒有南面的緊實。隨葬器物主要見於墓室內東面,擺放整齊,集中於槨室頭廂位置。共出14件器物,有陶鼎1件、陶盒1件、陶方壺2件、陶圓壺1件、陶壺3件、陶罐1件、陶汲水瓶1件、陶燈1件、硬陶罐3件。
魏家寨古城遺址
M10航拍照(上為北)
明清墓葬,M18,豎穴土坑墓。墓口長1.米9、寬1.2米、深0.95米,方向61度。該墓平面被較多河卵石塊混雜灰土覆蓋,北壁、東壁中間立有石板。清掉卵石層後墓內出現較乾淨的黃灰墓土,下挖後到達平整墓底,近墓底填土中混有少量青花瓷片。墓內未見隨葬品。墓上壘放石塊的葬俗為湘西地區明清墓葬的常見形態,也體現了當地特殊的喪葬習俗。

文物遺存

魏家寨古城遺址墓葬出土陶器有鼎、盒、圓壺、方壺類禮器,罐、壇、缽類生活用器,燈、井、灶類模型明器。銅器有盆、釜、鏡。鐵器有釜、刀。滑石器均為滑石璧。

研究價值

魏家寨古城遺址的有效保護對研究漢代武陵郡酉水流域的政治、軍事、經濟丶文化等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保護措施

2013年5月,魏家寨古城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魏家寨古城遺址位於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縣清水坪鎮魏家寨村。
魏家寨

交通信息

自駕:自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魏家寨古城遺址,路程約9.2千米,用時約19分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