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培源(Pei-Yuan Wei),生於中國台灣。是最古老的web瀏覽器之一ViolaWWW作者,這也是第一款受到用戶歡迎的圖形化web瀏覽器。也是第二款可以在Unix系統中運行的瀏覽器。1992年初,魏培源完成了X-Window平台下的開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魏培元
- 外文名:Perry Wei
- 出生地:台灣
- 畢業院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 主要成就:ViolaWWW瀏覽器
- 高中學校:Berkeley High School
人物經歷,主要成就,
人物經歷
魏培源高中畢業於Berkeley High School(伯克利高級中學),大學畢業於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1989年,在位於美國伯克利的加利福尼亞大學讀書的魏培源開始在自己的Amige個人電腦上嘗試開發一種信息互動系統。這個富有藝術氣質的小伙子把這種自創的用於開發的語言命名為Viola——也就是中提琴。魏培源的設計初衷是開發一套不需特殊環境支持的 Adventure Games Construction Set軟體。這個設計理念源自EA(電子藝界)於1986年開發出的ACS(Adventure Construction Set)軟體。一套允許用戶使用各種模板開發動作冒險遊戲的軟體。同年Apple公司開發出了在WWW之前最成功的超媒體系統HyperCard,並且在 1989年下半年推出了2.0版本。這兩款軟體讓熱衷於電子遊戲和遊戲開發的魏培源興奮不已,但是遺憾的是,它們都只能運行在AppleII平台上。
令魏培源意想不到的是,Viola會在短時間內完成由一次ACS軟體到HyperCard軟體再到超文本編譯軟體進而WWW軟體的“進化”。更令他意想不到的是,這個轉變不僅消耗了他四年的時間並且影響了他日後的職業生涯。
在Viola語言下,他開發出了一種聯繫終端和伺服器的程式互動調用模組。日後Sun公司(Sun Microsystems,太陽微系統)獨立開發出了同樣的程式,並命名為Applet,它為JAVA早期一炮而紅立下了汗馬功勞。
1991年晚些時候,魏培源了解到了起步階段的WWW。他在Viola下把很多完成的模組組合起來構造成了一個瀏覽器。隨後釋放出了名為Viola0.8的版本。並且開始嘗試編寫Unix版本。
1992年初,魏培源完成了X-Window平台下的開發。並把這個瀏覽器命名為ViolaWWW。5月,釋放出了ViolaWWW的正式版。這也是第二款可以在Unix系統中運行的瀏覽器。(第一款是4月問世的Erwise)
計算機圖書出版界首屈一指的O'Reilly Media公司,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就開始了線上圖書計畫。但是他們很快就意識到還沒有一個“線上閱讀工具”可以配合他們的計畫。1991年,他們接觸到了ViolaWeb browser(當時還不能稱作ViolaWWW,參見上文)。公司的創始人之一,時任線上出版工作組負責人的道爾·多爾蒂(DaleDougherty)立刻萌生了套用Viola出版一份線上刊物的念頭。這時,他們甚至還沒有接觸過HTML。
當時 O'Reilly已經出版了一本線上讀物《網際網路完全使用手冊》(The WholeInternet User's Guide & Catalog),他們找到魏培源希望他能在Viola上開發出一個線上書店(in-storekiosks)的來幫助書商和讀者了解網際網路。最後當總裁提姆·奧萊里(Tim O'Reilly)看到魏培源的作品時高興的說道:“這不是試用版,這就是我要的!(that's a product!)”。GNN(GlobalNetwork Navigator)就這樣誕生了!這裡的線上書店定義並不確切,因為這實際上是一個可以連結到出版公司伺服器的終端,和線上書店還是有區別的。
日後魏培源就開始為O'Reilly工作,可以說ViolaWWW的大部分研發都是在這段時間完成的。同樣日後的研發也主要是圍繞GNN的。
1993年,GNN網站正式運營。這是全球首個純商業網站。GNN之後又第一個在頁面上放置可點擊廣告。也就是現在大家所熟悉的橫幅廣告(banner ads)。
1995年GNN被O'Reilly出售給了美國線上(AOL),魏培源在1996年也轉入了AOL工作。在這期間Mosaic和網景已經先後問世了。ViolaWWW自然也如同一時期的先驅一樣隱退了。
人們不難在魏培源的身上看到中國人傳統的謙卑的品格。日後很少見到他公開發表言論,對於他的描述倒是經常出現在其他人的言談中。比如羅伯特·卡里奧(Robert Cailliau,全球資訊網創始人之一)在得知他在沒有Apple電腦的情況下編寫完成ViolaWWW之後所發表的感嘆,經常出現在羅伯特日後的言談中。另外魏培源的名字也經常出現在馬克·安德森(Mosaic的研發負責人和網景的創始人)和提姆·奧萊里言談中。
日後,魏培源先後工作在 InternetArchive(Alexa就源自這裡)、PalmSource、Access Systems。主要負責手機、Palm平台以及其他移動平台嵌入式瀏覽器的開發。對於供職過個每一家公司魏培源都給與了很高的評價並認為自己從中收益頗豐。
1999年,麥可·道爾(Michael David Doyle)以Eolas公司的名義(實際上公司只有他一人)向微軟提起專利侵權訴訟。Eolas是嵌入對象連通系統(EmbeddedObjects Linked Across Systems)的縮寫。麥可以及其所在的加利福尼亞大學研發小組在1994年取得了首個使瀏覽器支持互動內容的專利,他以此向微軟提起巨額賠償(比如 IE可以外部調用Adobe的PDFReader)。他和加利福尼亞大學都希望微軟支付一筆高昂費用一次性買斷該專利,但是微軟決絕承認自己侵權。就這樣漫長的Eolas訴微軟專利侵權案開始了。微軟的證據是魏培源設計的ViolaWWW早在1992年就支持外部程式調用(前文提到的類似“Applet” 的程式模組),所以麥可的專利無效。而魏培源則以顧問和證人的雙重身份參加了這場曠日持久的訴訟。同時擔任美國聯邦法院顧問的還有W3C組織。
一審Eolas敗訴。2003年8月二審判決逆轉,Eolas勝訴,微軟面臨超過5.2億美元的賠償。2005年3月抗訴法院駁回原判。2005年9月美國商標及專利局認可了Eolas的專利,似乎判決已成定局。然而2007年6月美國商標及專利局又駁回認定,重審此案。2007年8月有訊息稱微軟正在積極謀求庭外和解。不知道魏培源什麼時候可以從中抽身……
主要成就
在Web瀏覽器民用之前,僅有很少的人使用ViolaWWW瀏覽器(但是在當時仍是風靡的主流瀏覽器)。 ViolaWWW是最古老的瀏覽器之一,在1992年5月發布,它的開發者是美國加州大學的學生Pei-Yuan Wei(魏培源),它的目的和Erwise 一樣是針對在Unix上運行X Windows的需要。這個瀏覽器用戶有限並不被多數人知道。
首先從技術角度來看,ViolaWWW首先完成了對HTML元素(HTML element)套用,樣式表(Style Sheet)和表格(Table)的支持。
其次從設計角度來看,用戶第一次在ViolaWW上看到了前進和後退的圖示,當然這同樣意味著ViolaWW首先支持了歷史功能。日後出現的絕大多數(我無法進行完全的統計)瀏覽器都繼承了這個設計!
在 Mosaic出現之前,ViolaWWW成為了大家最好的選擇。雖然CERN當時擁有了WWW、Line-mode、和Erwise,但是大家還是喜歡用更富於藝術氣質的ViolaWWW。ViolaWWW也成為了第一款流行的瀏覽器,而實際上Mosaic在開發的時候就採用了ViolaWWW為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