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事跡
所著《江湖外史之港片殘卷》、《香港電影演義》詳盡地介紹了香港電影的許許多多故事……
詳情可以欣賞其新浪部落格
在網易主持過香港製造論壇,是港片影迷集結地。
曾先後任搜狐娛樂專題評論部主編 、新浪娛樂策劃部主任。
2014年成立北京集智映像影視文化有限公司 ,擔任電影《奇門遁甲》製片人、出品人。
人物作品
文學作品:《香港電影演義》、《香港電影史記》、《江湖外史之港片殘卷》、《武俠大宗師:張徹》、《華語電影勢力揭秘:領袖訪談錄》
策劃電影:《後會無期》、《小時代》、《萬物生長》《華麗上班族》
出品製片:《奇門遁甲》
宣傳策劃:《風暴》《澳門風雲2》
編劇作品:《萬物生長》
獲獎記錄
2016年3月8日,魏君子憑藉《萬物生長》獲得首屆金羊獎澳門國際電影節最佳編劇獎。
影評選鑒
《桃姐》:有笑有淚 許鞍華保持名角兒風骨
許鞍華是香港近30年來最重要的電影導演之一,1982年執導的《
投奔怒海》是當時少數以國際政治事件(越共解放越南)為題材的港產片,上映後叫好叫座,本土票房不讓成龍、洪金寶的動作片。那是香港電影的黃金年代,商業至上的動作喜劇大行其道,老闆和導演也願意拍關注社會和自我的寫實片或文藝片,許鞍華是那個時代的名角兒,從容自信,即便新藝城的集體創作成為主流,依然習慣導演獨斷的作者風格,什麼題材類型都敢嘗試,不計成敗。90年代港片市道見頹時,還有一部《
女人四十》也再創票房神話,她也藉此首度打入歐洲(柏林)三大電影節。97之後,香港電影墜入谷底,許鞍華縱有“千言萬語”,但面對大勢,也曾一度隨波逐流,混跡“幽靈人間”。《
玉觀音》、《
姨媽的後現代生活》盡顯北上心態彷徨,近年則以兩部小成本《
天水圍》展示回歸本土題材的從容,但若問年過六旬的
許鞍華能否再創雅俗共賞,叫好獲獎之餘還能贏得市場,竊以為新作《
桃姐》有望,只是這與香港電影的所謂復興已無甚關係。
《
桃姐》取材自香港電影監製
李恩霖與家中女傭情同子母的真實故事,此番雖是許鞍華近年少有的大製作,但其創作心態自信,不去理會內地觀眾是否了解當代香港應有怎樣的主僕關係情分,只管埋頭講述桃姐人近老年面對死亡的生活點滴。最難得是處理這類沉重現實題材能夠舉重若輕,在《
天水圍的日與夜》和《女人四十》中間找到平衡,通俗看是“有笑有淚”,仔細回味則是
許鞍華探討家庭倫理命題與人文關懷的一貫體現。
桃姐這個人物平凡一輩子,命運沒有大起伏,生活甚至沒有自我,只圍繞“少爺”的一日三餐,臨到老病不能工作時,若無主家照顧,只有住老人院了此殘生。這種缺乏歸屬感的人生是許鞍華早期電影的重要主題,但《
桃姐》既不見“過客”心態,也沒有踏上“尋根”之旅,而是從劉德華飾演的“少爺”角度肯定桃姐的自我價值:有她打理家庭一切,我自無憂不覺有何難處,無她在時方知雜事累贅老人辛苦。“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戲中念及此詩句正是桃姐這類人乃至天下父母寫照。而“少爺”感恩、主僕情深亦是人間難得之真善,劇情或許因此單薄平淡,
許鞍華卻因此得以描摹“人情味”的動人細節,同時借老人院百態勘察生活與死亡的關係和應持態度。在這方面,《桃姐》頗似《女人四十》,劉德華與
葉德嫻好比
蕭芳芳與
喬宏,皆由人身變故導致二人關係發生變化,老人的依賴無助,中年人的責任壓力,相互扶持的溫情,雖沒有大起大落的
戲劇衝突,但生活趣味充斥全片,令觀者在笑聲中回味喟嘆。
必須指出,《
桃姐》
敘事手法簡練,剪接節奏從容;攝影
余力為運鏡穩健,拍老人院幾次由里往外的平移鏡頭,層次感極強,信息豐富,相當耐看。劇情看似平淡,然層層推進,如桃姐做“牛舌”和少爺“北上”拍電影,都是前後呼應的關鍵情節。許鞍華還將《桃姐》作為一個言志載體,不僅有《
入殮師》般對死亡的平靜探討,又有對社會現狀的諷刺揶揄,比如借開老人院斂財賺過拍電影,電視台中秋慰問老人院當場變臉流於形式。另外因為劉德華戲中角色身份是
電影監製,亦得以盡情調侃電影人的種種囧態,
徐克、洪金寶、
於冬、
寧浩更是親身上陣扮演自己,奉獻捧腹橋段,娛樂精神十足。
葉德嫻飾“
桃姐”穩中有巧,演繹平凡老婦對她並非難事,於生活細節中表現人物的性格與敏感才是演技精妙所在,在這方面葉有獨到的技巧,尤其是對嗔與悲的細膩形表把握,與劉德華的每場對手戲都生動難忘,可以預見明年香港金像獎影后已是囊中物,就是本屆威尼斯影后桂冠也有望斬獲。其他演員如黃秋生、
秦沛、
梁天、秦海璐等都是戲精,只一兩場戲便能塑造人物,
許鞍華也確實給了他們發揮的空間。反而是
王馥荔初看略覺生硬,本以為仍是內地演員拍港片水土不服的老問題,但看完她與劉德華深夜獨處一場,才知是導演故意為之,這對母子的關係根本就是生硬的嘛,不如此不足以襯托桃姐對少爺無微不至的照顧已經上升為另一種母子情。華人觀眾對老牌偶像或許仍有不能入戲的顧慮,但成片效果證明劉德華如今已能勝任生活質感濃厚的電影,與
葉德嫻的多年默契也在《
桃姐》中再度升級,當然演出與自己現實中身份接近的角色顯然更讓他駕輕就熟。
“蓬山此去無多路,
青鳥殷勤為探看”,當年香港影星
夏夢成立電影公司,請金庸取名,這位武俠小說巨匠從
李商隱《
無題》一詩擷出“青鳥”二字相贈。“青鳥”公司創業作即《
投奔怒海》,那是
許鞍華迄今最賣座的電影,剛出道的劉德華與她的第一次合作。多年之後,劉德華以投資人和演員的身份與許鞍華再度合作,據他所說,是為了導演那句“我好久沒有足夠的資金拍戲”,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桃姐》戲裡戲外都在報恩。
許鞍華與杜琪峯都是香港電影的名角兒,什麼是角兒?不管台下多少人,無論輝煌寂寞,都能堅持把自己的戲唱下去。如今這舞台換到了威尼斯,很欣慰地看到,角兒依然有范兒。風骨存,港片不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