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鬼隸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體裁:小說
- 作者:蒲松齡
- 作品出處:《聊齋志異》
簡介,原文,注釋,創作背景,譯文,作者簡介,
簡介
篇目:鬼隸
拼音:guǐ lì
語出:《聊齋志異》(卷十一)
原文
歷城縣二隸,奉邑令韓承宣命[1],營幹他郡[2],歲暮方歸。途遇二人,裝飾亦類公役,同行話言。二人自稱郡役。隸曰:“濟城快皂[3],相識十有八九,二君殊昧生平。”二人云,“實相告:我城隍鬼隸也。今將以公文投東嶽[4]。”隸問:“公文何事?”答云:“濟南大劫,所報者,殺人之名數也。”驚問其數。曰:“亦不甚悉,約近百萬。”隸問其期,答以“正朔”[5]。二隸驚顧,計到郡正值歲除[6],恐罹於難;遲留恐貽譴責。鬼曰:“違誤限期罪小,入遭劫數禍大。宜他避,姑勿歸。”隸從之。
未幾,北兵大至[7],屠濟南,扛屍百萬。二人亡匿得免。
注釋
據《聊齋志異》鑄雪齋抄本
[1]韓承宣:字長卿,山西蒲州(今山西省永濟縣西蒲州鎮)人。崇幀七年進士,曾任山東省淄川縣知縣,後調任歷城縣。見光緒《山東通志·職官 志》。
[2]營幹:辦事。
[3]快皂:捕快。舊時州縣地方擔任緝捕的役卒。
[4]東嶽:泰山東嶽大帝。迷信傳說東嶽大帝掌管世人生死禍福。
[5]正朔:正月初一。
[6]歲除:除夕。
[7]北兵:指清兵。
創作背景
明崇禎十一年(1638年)十二月,清軍兵臨濟南城下,十萬清軍用炮火和雲梯向城區猛攻。山東巡按宋學朱和歷城知縣韓承宣率領千餘名守軍和民眾拚死抵抗,但終因寡不敵眾,孤立無援,在堅守了九個晝夜後,於第二年的正月初二日,濟南城被攻陷並遭屠城,屠殺民眾百萬餘。
譯文
濟南歷城縣的兩個衙役,奉縣令韓承宣之命,去別的郡辦事,年底才返回。路上碰到兩個人,衣著打扮也像是公差,便一塊同行。交談中,二人自稱是郡里的捕快。衙役說:“濟南城的捕快,我們認識十之八九,你們兩位卻從沒見過。”二人說:“實話告訴你們:我們是城隍廟的鬼隸,要去泰山向東嶽大帝投送公文。”衙役便問:“有什麼公事?”回答說:“濟南將有大劫,報送的公文就是應死人的姓名和數目。”衙役驚駭地詢問死人的數目,鬼隸說:“我們也不太清楚,大約將近一百萬人。”衙役又問時間,回答是“大年初一”。二衙役驚得面面相覷,計算著趕到濟南時正是除夕。回去恐怕遭難,拖延返回又怕受縣令責罰,鬼隸說:“違了期限是小罪,把命丟了卻是大禍,應該趕快躲到別的地方,先不要回去。”衙役聽從了鬼隸的勸告。
不長時間,清兵大舉南下,屠戮了濟南城,殺了一百萬人,死屍堆積如山。二衙役因逃避得以倖免。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 年),清代傑出的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市)人。他出身於一個沒落的地主家庭,父親是一個讀書人,因在科舉上不得志,便棄儒經商,曾積累了一筆可觀的財產。等到蒲松齡成年時,家境早已衰落,生活十分貧困。蒲松齡一生熱衷功名,醉心科舉,但他除了十九歲時應童子試曾連續考中縣、府、道三個第一,補博士弟子員外,以後屢受挫折,一直鬱郁不得志。他一面教書,一面應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歲時才援例出貢,補了個歲貢生,四年後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齡對當時政治的黑暗和科舉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認識。生活的貧困使他對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體會。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寫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齋志異》外,還有《聊齋文集》和《詩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