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燈籠根,中藥名。為馬鞭草科植物白花燈籠Clerodendron fortunatum L.的根或根皮。分布於江西南部和福建、廣東、廣西等地。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之功效。用於感冒發熱,咳嗽,咽痛,衄血,赤痢,瘡疥,瘰癧,跌打腫痛。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鬼燈籠根
- 別稱:土骨皮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目:管狀花目
- 科:馬鞭草科
- 屬:大青屬
- 種:白花燈籠
- 分布區域:江西南部和福建、廣東、廣西
- 採集:秋季採挖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性,生長環境,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根或根皮。
性味
味苦,性寒。
歸經
歸肺、肝、胃、大腸經。
功效
清熱解毒,涼血消腫。
主治
用於感冒發熱,咳嗽,咽痛,衄血,赤痢,瘡疥,瘰癧,跌打腫痛。
相關配伍
1、治血瘙身癢:鬼燈籠根15g,豬肉皮120g。水煎服。(《陸川本草》)
2、治癰瘡癤腫:鬼燈籠根15-30g。水煎服。(《廣西本草選編》)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
採集加工
秋季採挖,洗淨,切片,曬乾。
形態特性
白花燈籠又名:燈籠草。灌木,高可達2.5m。嫩枝密被黃褐色短柔毛,小枝暗棕褐色,髓部乾後不中空。單葉對生;葉柄長0.5-3cm,密被黃褐色短柔毛;葉片紙質,長橢圓形、橢圓狀披針形或倒卵狀披針形,長5-17cm,寬1.5-5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至寬楔形,全緣或波狀緣,表面疏被短柔毛,背面密被黃色腺點,沿葉脈被短柔毛。聚傘花序腋生,1-3次分歧,有花3-9朵;花序梗與苞片均密被棕褐色短毛;花萼紫紅色,膨大似燈籠,具5棱,長1-1.3cm,外面被短毛,先端5深裂,裂片寬卵形,漸尖;花冠淡紅色或白色而稍帶紫色,外面被毛,先端5裂,裂片長圓形,長約6mm;雄蕊4,與花柱同伸出花冠外;柱頭2裂。核果近球形,直徑約5mm,熟時深藍綠色,藏於宿萼內。花果期6-11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000m以下的山坡、丘陵、村旁、路邊及曠野。分布於江西南部和福建、廣東、廣西等地。
相關論述
《本草求原》:“消熱止痛。治大瘡,洗螆疥腳爛。紅者破瘀涼血,白者活血生血。”